文/孟超(西北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
各高等院校雖然已在法律英語教育及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取得較好成績,國家也在《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 (2012-20)》等多個重要規劃文件中強調要繼續“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但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創新,無視市場用人需求及本校實際情況,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等問題時至今日仍廣泛存在。如何繼續并成功地開展法律英語教育工作,為社會輸送既懂英語又懂法律的復合型人才是每位學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長期關注并思考的話題。
《高等院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2000年版,以下簡稱大綱)明確要求“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雖然復合型人才的要求早在近15年前就已提出,但時至今日復合型人才的具體標準、培養方式、質量評價體系及社會評價反饋等一系列規范及可行的操作方式卻始終未能發布和解釋。
如前文所述,國內法律英語教育研究已開展多年,但問題是不少學者并未對法律英語教育進行過細致考察或分類,將法律英語課程教學與法律英語專業教育混為一談,這種未做區分的研究方法實在值得商榷。在談及法律英語時,通常的認識是這樣的:“所謂法律英語是指與法律這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適用法律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在適用法律的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但事實上這樣的概念并未強調法律英語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更忽視了學習者的教育背景、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的差異。
法律英語教育首先應分類為法律英語課程教學與法律英語專業教育。二者在多方面均有顯著差異。通常來講,法律英語課程的教育對象較廣泛,可以是英語專業學生、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職培訓人員。針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研究生而言,法律英語課程更多的是學習英語語言的過程。尤其對法學專業學生(本科生及研究生)而言,法律英語課程的重點其實并不在于學習法律知識,而在于在學習過程中構建專業知識中的雙語語境,以增強其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同時建立自身法律知識與語言表達的對應關系。對于非英語專業學生而言,法律英語課程更多的是一門語言課程,而非專業知識課程。
法律英語課程是法律英語專業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的必修課程,其主要目的是學習英語國家的法律知識、法律原理、法律法規及案例;同時兼顧學習法律英語詞匯、語法、句法及司法文書寫作等。這門課程要求英語專業學生不但要關注法律英語的語言特點,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英美國家的法律制度、法律法規及法律文化,為今后在法律相關的工作實踐中能夠自如使用英語進行溝通和工作,以及自學英語國家法律知識打下基礎。更重要的是,對法律英語專業學生而言,法律英語教育是其專業,其核心內容應該始終貫穿整個大學教育,而不僅只是一門課程。若法律英語教育僅是“英語+法律”或“法律+英語”兩門課目的簡單排列組合,也即 “集合(課程)編碼”狀態,那么勢必會產生兩門學科之間的“強分類”“強隔離”。這樣的結果很可能導致復合型人才教育的失敗。復合型人才教育的特色及核心即在于“復合”,一方面,既不能簡單化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降低大學學術標準,將高等教育等同于職業培訓;另一方面,也更不能一味墨守成規、故步自封,一味強調學術和應試,忽視與社會需求和學生個人發展。
本文所指“普通英語教育”是《大綱》規定的“培養熟練掌握聽、說、讀、寫、譯等實踐技能,深刻了解英語語言、文學以及英語國家歷史、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知識,并具有扎實的實踐能力和比較廣博的人文社會科學文化知識和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的普通高校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目前《大綱》將四年的英語專業課程分為三大模塊即英語專業技能課、英語專業知識課和相關專業知識課。其中英語專業必修課學分一般占總學分的30%~40%,專業選修課占總學分的20%~25%,這意味著學生至少50%以上的學習時間都在忙于英語專業的基本功訓練,這也就解釋了為何目前我國高校法律英語專業質量令人難以滿意。這樣的“保底”策略雖然保證了學生作為英語專業學習的“基本功”,僅通過“保底”策略基本無法實現“特殊用途”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在筆者看來,高校作為成熟的教育機構應完全勝任復合型人才的教育培養。關鍵在于以何種方式開展。若始終單一強調法律英語專業中語言必修課、選修課的比重,甚至認為“基礎課程”與選修課程、相關專業知識課程是孤立割裂的,這樣的觀念則完全與最終教育目標背離。因此,若以培養法律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就不應只強調語言“基本功”教育,忽視相關專業教育的客觀存在。同時,基礎教育應嘗試與專業教育進行相互協調、配置,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教育資源與時間。
通常談及法律英語教育時,以往學者都強調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師資培養、教材建設等問題,而對教育的實踐環節避而不談。由于法律英語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學校的模擬實踐并無法滿足其實踐要求,而社會實踐又一時間難以系統地實現和完善,因此,長期以來,法律英語教育的實踐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但事實上,無論是傳統的專業型人才教育還是復合型人才教育,實踐活動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法律英語專業作為英語語言專業,學習的是表達和理解,掌握的是溝通和交流,無論何種教育目標,語言的應用必不可少,語言的實踐環節不可或缺。另一方面,法律英語專業作為復合型專業,學習的是法律知識,運用的是法律理念及規范,無論何種知識,沒有經過學習者自身直觀的體驗和認識是無法得到熟練地掌握和深刻的認識。因此,法律英語教育的實踐問題雖然是較難以操作的環節,卻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只有通過結合社會實際的實踐活動才能檢驗學生的真實水平,也才能了解切實的社會需求。
對法律英語專業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社會實踐。學校應廣泛聯系社會相關單位,開展實訓基地建設,鼓勵學生參與到真實的社會單位和崗位中,將在校所學知識運用于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及時發現自身不足以及實際社會需求,并作出相應調整。同時,學校也可借此機會通過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法律英語教育中的問題
在我國,外語教學方興未艾,但外語人才教育長期以來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而法律英語人才教育更是處于復合型人才教育培養的初級階段。作為重要的外交、法律、教育、經濟資源,應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與布局。法律英語教育以英語語言教育為基礎,但決不能止步于語言學習,更不能等同于法律和語言兩門學科的簡單疊加。
無論何種方法,開展法律英語教育的關鍵點在于尋找兩學科的同質性,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最終通過實踐和社會檢驗,方稱得以實現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