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媛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回顧今年以來,匯率波動節奏明顯加快,不利于外貿企業結售匯操作。不僅如此,原材料價格上漲同樣給企業帶來成本壓力,生產加工出口企業處于匯率與商品價格夾擊之中,舉步維艱,因此中小型外貿企業識別和度量金融市場風險,因勢制宜地使用金融工具防范金融風險十分重要。企業生產經營中面臨的金融市場風險主要包括:利率風險、股票市場風險、外匯風險和大宗商品價格風險等,其中利率風險和外匯風險是最主要的風險。這些匯率、利率等市場因素的單項或聯動變化,使外貿型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造成財務損失[1]。
利率風險是指由于國內外市場利率的變動而給企業帶來業務經營上的損失或收益的可能性。例如,企業資產負債業務中,利率的增加或減少,意味著企業融資利息支出或存款利息收入的增加或減少。此外,利率也是資金價格的反映。利率價格=無風險利率+購買力風險+風險溢價+流動性風險+其他風險。因此,利率風險的增加,必然使企業對回報率要求相應地增加。
匯率風險是指國與國之間的匯率變動使以外幣計價的收付款、資產負債造成損失或收益的不確定性。例如,本國貨幣升值、外國貨幣貶值,對進口付款和外幣負債方有利,反之亦然;本國貨幣貶值、外國貨幣升值,對出口收款和外幣資產方有利,反之亦然。
美國為刺激國內經濟復蘇,向社會發放補助金,實行無限量的寬松經濟政策。美國這種無限量化寬松政策,導致美國通脹嚴重,美元價值貶低。因此,人民幣匯率影響著外貿型企業經營利潤,也是外貿企業最關注的信息。
金融工具的主要作用是促進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保證市場金融健康,形成合理的資源分配局面,促進資金的合理流動。從根本上來講有分割和轉移風險的能力,能夠提高金融市場的經濟效率。衍生金融工具的作用主要體現為:(1)套期保值與規避風險。衍生金融工具的存在,主要動力就是為了滿足金融市場參與規避風險、參與套期保值的需求。從一定程度上來講規避風險、套期保值是衍生工具發行最初具備的最基本的功能。(2)價格發現。指金融衍生市場上大量的參與人員,將自己獲得的市場信息和價格走勢進行預期分析,并帶入到衍生市場當中去,反映出供求關系。這個環節能夠展示出單一性、競爭性、預期性的價格體系。下面介紹一些外貿企業外匯風險控制中常用的衍生金融工具。
外匯期貨是交易雙方以約定的幣種、金額及匯率,在未來某一約定時間交割的標準化合約。外匯期貨交易不僅為避險者提供了有效的套期保值的方式,而且也為套利者和投機者提供了獲利機會。外匯期貨套期保值是指交易者在期貨市場和現匯市場上做幣種相同、數量相等、方向相反的交易,通過建立盈虧沖抵機制實現保值的交易方式。外匯期貨套期保值可分為賣出套期保值、買入套期保值和交叉套期保值。
外匯期權指交易買方向賣方支付一定費用后,所獲得的在未來約定日期或一定時間內,按照約定匯率可以買進或者賣出一定數量外匯資產的選擇權。外匯期權按期權持有者的交易目標可分為買入期權(看漲期權)和賣出期權(看跌期權);按產生期權合約的原生金融產品劃分可分為現匯期權和外匯期貨期權。現匯期權是以外匯現貨為期權合約的基礎資產,外匯期貨期權是以外匯期貨合約為期權合約的基礎資產。為合理規避風險,運用外匯期權,作為外匯期貨和外匯遠期合同的補充形式,賦予了買方一定的選擇權,買方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動情況進行選擇,可以放棄或者是履約。期權交易需要盡可能縮短交易時間,才可以規避市場風險。
外匯掉期也稱為匯率掉期,指交易雙方約定在前后兩個不同的起息日(貨幣收款或付款執行生效日)以約定的匯率進行方向相反的兩次貨幣交換。在實務交易中,根據起息日不同,外匯掉期交易的形式包括即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和隔夜掉期交易。外匯掉期的適用情形:(1)對沖貨幣貶值風險:交易者持有貨幣A,因為需要轉換成另一種貨幣B,而在遠期又要將B換回成A,通過掉期交易可避免B的貶值風險。(2)調整資金期限結構:所謂資金期限結構是指支付外匯與收到外匯的期限分布。所謂調整就是當外匯收付時間不匹配時,將所持有的即期外匯變成遠期外匯或將遠期外匯變成即期外匯(或是比原來期限短的遠期),使得外匯收付時間一致。
貨幣互換是兩個經濟主體簽訂相關協議之后,在交易期限后以不同的貨幣計價債務或是資產的形式。貨幣互換中的雙方交換利息的形式,可以是固定利率換浮動利率,也可以是浮動利率換浮動利率,還可以是固定利率換固定利率。貨幣互換中本金互換所約定的匯率,通常在期初與期末使用相同的匯率。貨幣互換中本金互換的特點與外匯掉期類似,所以貨幣互換本身并不改變整體資產的規模,并且主要適用于長期風險管理。企業使用貨幣互換進行風險管理時,必須明確企業自身的需求[2]。
在業務合同價格上包含風險因子的影響,直接把風險轉移到客戶;使用收付一致的幣種,盡可能縮小風險因子敞口,減少匯兌損益;巧用國際結算方式和國際貿易融資,調節收付現金流。例如:進口企業可以通過開立遠期信用證或即期信用證+進口押匯,把對外購付匯的期限往后調整,使生產銷售收入現金流與進口原材料支付現金流期限盡可能相匹配。對于在貿易中,供求地位占優的進口方開立遠期信用證相當于從銷售方獲得低成本的賒銷期;開立進口即期信用證+進口押匯,進口方則需要計算押匯融資成本并與現金流調期效果進行對比,以實現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當匯率市場上遠期匯率的掉期貼水時,融資+遠期購匯的成本少于即期購匯的成本,該方案不但鎖定匯率波動風險,還直接減少即期購匯成本,提高企業經營利潤[3]。
若企業以套期保值為目的,對沖未來匯率的波動性,可選擇遠期合約,鎖定未來結售匯的價格;選擇買入期權方案,獲得未來執行合約價格的權利但并非義務,則需要額外支付一筆期權費。此外,匯率掉期也是能實現收付期限錯配時,鎖定未來匯率價格的產品。同樣,對沖未來利率風險的常用衍生品還有遠期利率、利率期權、利率掉期和互換。例如,境內的企業通過境外銀行直接獲得一筆一年期的美元貸款,但企業在國內生產經營中使用人民幣為主,為了鎖定這筆海外直貸業務的匯率風險,企業可以通過銀行辦理一筆貨幣互換業務,期初企業與銀行以約定的匯率美元交換成人民幣,期末企業與銀行仍然以原來的匯率人民幣交換成美元,除本金互換外,企業從銀行獲取美元利息收益并支出人民幣利息成本,有效鎖定企業一年后償還境外美元融資的匯率。
一般情況,采用衍生品交易是實現金融市場風險對沖的主要選擇。衍生品交易是基于交易主體,如利率、匯率、商品、股票等等,而衍生出的遠期、期權、掉期和互換等約定未來進行的交易方式。從最簡單的單一結構衍生品交易到復雜的帶約定性條件的結構性衍生品交易,衍生品交易的種類和結構多種多樣,也可根據交易雙方的要求量身定做,有效滿足使用者的市場風險對沖需求,為金融市場的發展發揮巨大的作用。比如企業可通過專門的財務公司按月監控外匯風險敞口并評估其外匯風險敞口套期保值操作效果。具體而言,企業內部可設定一套核算規則,即先敲定一個內部指導匯率,海外業務部門在此基礎上開展匯率風險對沖以核算項目利潤。與此同時,企業在外貿合同與海外項目建設合同談判環節,可采取人民幣收匯、與合同方協商共擔匯率風險、遠期結匯等方式規避人民幣匯率快速升值所帶來的結匯損失風險。
綜上所述,國際金融市場當中存在諸多形式的衍生金融工具,運用成熟且樣式多樣,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套期保值操作,是國際交易過程中降低匯率風險最常見的手段。中小型外貿企業要多積累金融市場風險管理經驗,重視培養外匯管理人才隊伍,降低金融資產的匯兌損失。同時在面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各種變化中,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風險對沖方案,將被動承擔市場風險變為主動管理市場風險,減少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