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季
(陽信縣審計局)
社會信息化的爆發式發展,促進了大數據技術的進步,審計信息化發展更是經歷了從無到有、由低到高的發展歷程。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國發〔2014〕48號)提出了“加快推進審計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要深化審計制度改革,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創新審計理念,及時揭示和反映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趨勢。要堅持科技強審,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對新時代的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鄉鎮是國家治理最末端,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鄉鎮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是對鄉鎮工作的全面審計監督,對于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鄉鎮工作量大、面廣,涉及民生、自然資源資產、環境保護、社會穩定、惠農政策等諸多方面,各項工作均產生了大量的數據資源,目前,基本實現了數據電子化存儲和處理。鄉鎮經濟責任審計也不再局限于手工審計,基本實現對電子財務賬套、基礎業務數據的信息化審計。但大數據技術在審計中應用都是基層審計機關自主實施的,大部分仍停留在對業務數據單項分析、內部數據關聯分析的內容上,大數據思維和技術還不夠深入,有較大的局限性;大數據審計應用發展也不平衡,地區之間因為數據質量、數量以及審計人員水平等因素,存在較大的差異。目前的應用水平亟待進一步提升,以實現新時代對構建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的要求。
審計工作經歷了手工審計、計算機輔助審計等歷程,緊跟時代發展要求,不斷豐富完善,改進審計方式方法,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代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改革審計管理體制,努力構建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的要求,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改革審計體制、提高審計信息化水平。堅持科技強審,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是時代賦予審計的責任,是審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鄉鎮工作千頭萬緒、業務繁多,各項工作形成了大量數據。評價領導干部各項工作履行情況,需要對業務數據進行審計,而分析處理大量的數據,大數據技術優勢明顯,不僅可以提高審計效率,同時能夠保證數據計算準確性,另外,通過關聯分析等方式,可以揭示更深層次的問題。
各地審計機關在審計體制改革創新中不斷探索,取得許多寶貴經驗。大數據審計目前尚未成熟,正處于發展進步的重要時期,需要審計人員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是審計創新的重要平臺。
審計信息化建設的道路上,審計機關并不是孤軍奮戰。
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給予了大力支持。在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區各部門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及時、準確、完整地提供同本單位本系統履行職責相關的資料和電子數據,不得制定限制向審計機關提供資料和電子數據的規定,已經制定的要堅決廢止。”許多地方出臺了電子數據管理辦法,為審計信息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鄉鎮各項工作信息化程度雖然仍存在很大差異性,但總體來看基本實現了業務信息化,通過業務系統的使用、基礎表格制作等形式,產生、存儲了大量電子數據,為開展大數據審計提供了必要的數據環境。
(1)依托“金審工程”,建設的信息化審計體系、開發的計算機審計應用軟件利用率不斷提高,各級審計機關計算機審計經驗不斷豐富,思路不斷拓寬,計算機審計程序不斷成熟發展。
(2)依托各級審計機關計算機審計培訓教育,建設了一支計算機審計專業人才隊伍,通過數據分析小組、市縣兩級聯動、以干代訓等方式在審計項目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計算機審計相關工具設備不斷開發完善。各級機關結合地區實際,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并提出具體需求,配備數據采集、轉換等實用工具,簡化了操作程序,提高計算機審計實用能力和范圍。
(1)審計理念更新。首先是審計定位,堅持審計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定位,全面履行審計監督職責。
黨的事業的根基在基層,監督好鄉鎮經濟責任履行情況是履行好這一重大職責、開創審計事業發展新局面的重要方式。其次,審計方法上,由計算機輔助審計向輔助計算機審計理念轉變,以數據分析為中心開展工作。
(2)審計組織形式。探索適應大數據特點的審計組織方式,科學設計經濟責任審計組織形式,將其與其他審計項目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節約審計資源,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審計深度。
例如,在年初計劃中有縣級涉農資金專項審計項目,在實施組織部門委托的經濟責任審計時,可以考慮統籌安排,同時開展,構建“1+N”型審計組織形式,即1個縣直審計和數據分析組,多個鄉鎮審計和核實組,縣直審計組負責涉農資金全面審計和數據分析,將疑點下發至鄉鎮審計組,鄉鎮組負責核實疑點,并向縣直組反饋核實情況,兩個審計項目共同開展,有利于節約審計資源,共享成果,發現單一審計組難以發現的問題。
(3)審計開展方式。審計項目實施過程中,注重創新審計方法,避免局限于單位固有的財務、辦公等資料,圍繞具體業務,分析業務數據之間的關系,注重橫向關聯分析;注重業務流程,從個人-村級-鄉鎮-縣級-市級等完整流程分析,判斷各個環節可能存在的問題,注重縱向延伸。
(4)審計方案設計。審計實施方案作為項目開展的重要依據,應當充分考慮大數據技術的作用,根據審前調查,摸清被審計單位電子數據情況,對數據質量和審計相關性進行判斷,在方案中作出是否以大數據技術為主開展業務內容的審計,并對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作出整體考慮和安排。
(5)審計資源配置。開展大數據審計需要專業人員和審計組成員的密切配合,對專業人員應當創新配置方式,不局限于安排在某一個審計組,而是將數據分析工作相對獨立出來,由固定人員專門承擔一個或多個審計項目的數據分析任務,與審計組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不僅可以發揮專業優勢,還可以實現對共性問題的集中處理,節約審計資源,實現大數據分析同審計內容的高效銜接和配合。
(6)外部資源獲取。審計項目所需審計資料一般是由被審計單位提供,包括財務數據、業務數據等,這些數據是相對封閉的,在此基礎上,只能分析這些數據之間的內部聯系,難以發現較為隱蔽性的問題。例如查詢公職人員配偶享受低保待遇,需要財政數據、民政婚姻登記數據同低保發放信息的關聯分析,這些關聯分析需要外部數據才能實現。因此,在審計項目中應當注重獲取外部數據資源。
(7)數據資源儲備。一方面拓寬基層審計機關獲取數據資源的渠道。目前,審計署、各省級審計機關實現了統一數據分析平臺的開發利用,而市縣級平臺存在建設不統一、利用率不高、無法實現與省級平臺互通共享等問題,影響了大數據分析的效果,應當加快各級數據分析平臺互通共享;另一方面,各個地區個性化業務產生的數據,需要地方審計機關根據本地區情況,及時獲取轉換備用,建立數據資源庫。
(8)推動制度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各地區各部門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及時、準確、完整地提供同本單位本系統履行職責相關的資料和電子數據,不得制定限制向審計機關提供資料和電子數據的規定。”這一指示為實現審計電子數據收集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各級審計機關應當認真梳理審計工作需要的各項業務數據,對數據收集整理利用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對取得數據存在制度障礙的,應當推動相關制度改革,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為適應新時代要求提供數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