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琳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舞蹈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家長的重視,多數幼兒,特別是女孩,都會在學前階段接受舞蹈教育。繪本是孩子喜愛的讀物,也是學前階段的幼兒學習知識的重要載體。繪本以故事和圖畫并茂的形式為幼兒與知識架構一座橋梁,將繪本融入學前舞蹈創編教學中,能依托語言與藝術的結合,在創新學前舞蹈創編教學的基礎上帶動幼兒眾多感官的參與,進而培養幼兒的舞蹈練習思路,在發揮幼兒想象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習效果。
在對幼兒舞蹈啟蒙教育進行調查和分析發現,教師為了提升教學效果,會在實際教學中刻意強化技術技巧動作,過度強調一致性,目的是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在對幼兒的舞蹈能力培養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急于求成,唯成果論,忽視啟蒙階段的興趣培養,以及幼兒天性中表演性創造力的開發。在這種情況下,舞蹈教學顯得枯燥又機械,教學活動偏向于“強制化”。由于教師只關注結果,不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會導致幼兒在反復的訓練中會對舞蹈學習產生倦怠心理。高難度的基本功部分以及單一的教學方法,部分幼兒甚至對舞蹈教學活動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只是從眾的單一模仿,教師講解了哪些內容,自己便學習哪些內容,根本不愿意主動深入。對結果的過度追求破壞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得舞蹈教學成為負擔,而不是趣味活動。
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的教學內容過于單一,教學方式陳舊,舞蹈教學完全以模仿動作為核心:教師在講臺上領舞,幼兒在講臺下配合,舞蹈教學方法極為單一,無法全面開發幼兒的協調能力、創造能力,節奏感知能力以及即興表演能力等。再加上幼兒的理解水平有限,導致幼兒的舞蹈學習是以教師的喜好進行動作的跟隨,根據教師的歌曲進行動作的表達,幼兒在舞蹈學習過程中完全體會不到樂趣,不利于幼兒舞蹈藝術教學的有序發展。
舞蹈教學活動主要針對幼兒的體能素質、持續活動能力、智力、肢體協調能力等重要素質開展訓練。對幼兒的相關技能發起全面性評價,改正短板,發揚優勢,才能使舞蹈教學活動創造出新的教育價值[1]。但舞蹈教學環節評價指標單一、評價模式理想化等問題屢見不鮮:教師站在成年人的視角思考問題,忽視了幼兒的智力水平、活動能力,以自身的教學要求為評價標準約束幼兒,在這種情況下,教學活動并不能發揮出良好的正面作用,評價的主觀性更強,無法使幼兒在評價中受益。
學前舞蹈教育是從心理和生理的雙重角度,依托舞蹈動作帶給幼兒生活的體驗,使幼兒在表達內心情感的基礎上感受社會豐富的生活。對于幼兒的成長與發展來說,學前舞蹈教學發揮著不可忽視的育人功能。但受限于幼兒的活動能力與理解水平,對于基礎舞蹈技能、舞蹈情感、核心主題等要素,幼兒明顯缺乏了解,舞蹈教學的價值停留在“活動身體”的層次。繪本是以故事為題材,將生動的故事情節融于圖畫與文字之間,能為學前舞蹈教育提升主題材料。借助繪本,幼兒能夠在讀故事、看生活的過程中積累情感,將復雜的情感意識代入到舞蹈教學當中,在參與舞蹈教學活動的同時展現情感,提高基礎。
繪本是一種圖文并茂的教材,其主題突出,風格獨特。繪本融入學前舞蹈創編教學,其體裁能決定舞蹈創編的內容和形式,特別是根據繪本改編的劇本,其舞蹈性可直接作為舞蹈題材,引導幼兒進入到繪本的角色中,依托劇情和聲音進行舞蹈動作的創編。將繪本融入學前舞蹈創編教學中,能有效培養幼兒觀察社會活動的能力,進而依托繪本主題的舞臺呈現力為學前舞蹈創編教學提供新的資源[2]。
學前舞蹈創編要以幼兒的生活為基礎,繪本的創作源于幼兒及兒童,將繪本與學前舞蹈創編進行整合,能將幼兒的生活認知、游戲認知與藝術等內容進行連接,進而充分發揮繪本在學前舞蹈教育中的作用。繪本引入學前舞蹈創編教學是對學前舞蹈創編教學的創新,能改變傳統學前舞蹈創編的專業化的弊端,使學前舞蹈作為一種表演藝術,能從藝術的角度培養幼兒的審美情操。
幼兒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好奇心更強。在學前舞蹈教學指導活動中,幼兒并不會形成“主動學習某項技能”的良好意識,只有在該活動調動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抓住了幼兒眼球的情況下,有關教學活動才能夠取得長遠發展。
學前教育工作者可嘗試利用繪本落實教學,借助繪本激發幼兒的舞蹈學習興趣。以幼兒科普繪本《一粒種子的旅行》為例,繪本中給出了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對種子的傳播作出了一個初步的概述。在指導幼兒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圍繞這一話題開展舞蹈教學活動,將蘋果、榆樹、蒲公英等對象引入到課堂當中,引導幼兒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思考:不同植物的種子是如何傳播的?幼兒配合有關種子的形態作出相應動作。以蒲公英和豆莢為例,蒲公英借助風傳播,幼兒扮演“蒲公英”站在地上,當“風”吹來,“蒲公英”緩緩飄動,在空氣中旋轉、飛舞,最終降落。而扮演豆莢的幼兒,則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四個幼兒的手拉手站在一起組成“豆莢”,兩個幼兒在人墻里蹲下,扮演“豆子”,“豆莢”和“豆子”依次跳起,豆莢炸開,豆子飛向四方。對于學前舞蹈教學活動來說,舞蹈沒興趣、沒有吸引力是導致幼兒不愿意參與舞蹈教學活動的重要原因。教師可借助繪本創設情境,先利用繪本給出故事,然后利用舞蹈對故事進行重現,在閱讀之后,幼兒“玩”的欲望被滿足,學習效率被進一步提升。
對低齡幼兒開展舞蹈教學活動,教師必須優先解決以下問題:幼兒的活動能力不強,理解力不足,對于復雜的舞蹈技巧與舞蹈知識缺乏了解,在舞蹈教學活動中扮演著較為被動的角色,低難度動作無法發揮舞蹈教學活動的全部功能,高難度動作不利于幼兒接受。由此,對舞蹈動作進行合理設計,重新調整教學計劃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學前舞蹈教學活動中,幼兒缺乏直觀化、系統化教學材料的引導,舞蹈動作、知識的學習完全依賴教師授課,教師的動作是幼兒學習舞蹈知識的第一載體,在這種情況下,舞蹈教學效率低、質量差,有關教學活動很難發揮出作用。
借助繪本材料為幼兒創造直觀的觀察對象,則能夠優化學前舞蹈教學工作。以經典兒童繪本讀物《南瓜湯》的教學為例,圍繞鴨子、松鼠和貓三個角色,烹調南瓜湯這一事件,教師可為幼兒設計不同的舞蹈動作:故事開始,三個朋友親密無間地生活在一起,貓切南瓜,松鼠攪拌,鴨子加鹽,共同烹調美味的南瓜湯。在設計舞蹈動作時,可將幼兒分為三人小組,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結合攪拌、切割、添加等動作設計舞蹈,添加三個朋友友好交流的畫面,讓幼兒在舞蹈中感受友情;在發生爭吵,貓和松鼠去尋找鴨子時,為表現角色的焦急、擔憂,可設計如下動作:來回踱步,不斷看時間,爭吵辯論等,在舞蹈中幫助幼兒感受激烈的矛盾。在設計動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幼兒的閱讀經驗投入相應的關注:幼兒已經學習了繪本故事,對于故事過程、起因形成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在這一環節,應該帶領幼兒共同設計動作,為幼兒創造參與的機會。幼兒主動表達,才能使教學活動更加具有互動價值。
繪本中包含著豐富的教學知識,對繪本中的有關素材進行利用、開發,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力,更能夠使其形成學習舞蹈、主動參與教學工作的良好素質,進一步開發幼兒的舞蹈熱情。對于學前舞蹈教學活動來說,部分繪本的科普性特點為幼兒創造了了解舞蹈知識的新環境,對這類繪本素材加以利用,在幫助幼兒掌握舞蹈的基本技巧的同時,更能夠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舞蹈熱情。
對于一些內容豐富、教育功能比較出色的繪本,教師可在學前舞蹈教學活動中對其加以利用,借助舞蹈、繪本兩大素材的相互配合拓展學生的視野,為幼兒創造開闊眼界的機會。以繪本材料《海馬先生》為例,繪本中給出了海馬、羅非魚等水生生物撫育后代的方式,對海馬的“搖搖擺擺”進行了多次描寫。教師可圍繞繪本材料宣傳舞蹈知識:我們的許多舞蹈都是在動物的形態、活動特點中吸取經驗的,如經典的孔雀舞等。在繪本的推動下,教師導入“孔雀舞”的教學視頻,并向幼兒提出互動話題:古人結合孔雀的形態設計了舞蹈,你能否結合繪本中海馬的故事設計舞蹈呢?在既有材料的帶動下,幼兒對海馬的形態、動作特點進行整理,然后完成舞蹈動作的設計任務,掌握有關于舞蹈的新知識。在繪本下,直觀的教學材料能夠為舞蹈教學活動帶來新的靈感,教師可借助繪本中的素材導入新知識,開展活動,以此來為繪本教學的落實創造新空間。
舞蹈教學已經成為幼兒教育板塊的熱門話題。要訓練幼兒的舞蹈技能,使其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識,教師可借助繪本與學生開展互動,在繪本中講解舞蹈、宣傳舞蹈,借助繪本為幼兒確定活動方向。繪本以直觀、全面的方式展出了舞蹈的有關知識。教師應配合繪本重新完成教學任務,結合繪本完成舞蹈教學、互動,在繪本中幫助幼兒零距離學習舞蹈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