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星
(遼寧職業學院,遼寧 鐵嶺 112099)
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風格具有較大的差異,不但對其自身的學習效率及結果產生直接影響,也影響著教學效率效果。在考慮學生存在差異的因素過程中,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但要運用主題式、分層式、小組合作等效率較高的教學方式,也要按照課程內容的不同,針對學生個人情況選擇開展體現學生個性的教學活動,從而可以做到在兼顧個體差異的同時,盡量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教學。
長時間以來,高職院校學生的差異化對學習效率的影響均未能得到相關學科教師的重視,因此,即使在素質教育的前提下,各學科教師所進行的個體化、差異性教學也僅僅是滿足形式需求,根本無法將其真正融入實際教學模式中。因此,要想實現職業院校的教學創新,建設更加高效的教學課堂,首先需要教師更加全面掌握學生的個人學習風格以及存在的差異性,深入理解該因素對院校教學的影響[1]。
在進入高職院校后,大多數學生對于已經形成的系統化院校教學已經相對適應,逐漸發展為具有自身特征的學習風格及偏好。比如,一些學生在接受文科性理論知識時較快,而另一部分學生則相對喜歡理科性邏輯思維、實驗教學等課程。在學習習慣方面,一些學生最佳記憶時間或者理解能力在清晨較為安靜的環境下,也有部分學生在傍晚或者較為輕松的環境中效率更高,因此學習習慣上的差異就促使相關學生在總體的教學課堂上所展現出的學習能力略有不同。但是如果教師在教學時所運用的教學方式、教學風格等與大多數學生的風格都大相徑庭,就會產生課堂授課、學生學習效率較低的情形。不僅如此,在學習活動中,因理解能力及學習興趣等多種因素的差異,不同學科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也有一定的差異。如果學科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時未能將這一部分因素考慮進去,就會產生學生學習與教學進度相悖的情況。因此,學生學習風格的差異化對于日常教學活動及教學設計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基于上述情況,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須進一步重視學生的學習風格差異性,且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與其配合,爭取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2]。
教學過程的實際效果,不但會直接影響授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及教學能力,也會直接制約學生個人的學習習慣及學習風格。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習慣及學習風格由于個體差異而具有一定差別,也由于學科的差異產生差別。高職院校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全面、深層次的考慮影響因素,需進一步結合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及學科的特征,不斷調整并優化當前教學設計。
從學生的學習習慣方面看來,由于受教育環境不同,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及思維方式,因此,在學習時展現出的風格也存在差異。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中,配合各個學生興趣特點、關注點及行為習慣來進行活動的設計。整體性的院校教育與單獨的、針對性較強的教學是截然相反的,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全面兼顧所有學生的學習習慣及學習風格也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全面了解任教學生的基本情況基礎上,按照特定的標準將其個人風格及習慣進行分類匯總,運用主動性較強的教學模式,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個人需求,從而在整體統一中存在個體差別的基礎上實現教學質量的最大提升[3]。
從專業化特色方面而言,需要學科教師按照學科的差異化需求,制定與之相適應的學習策略及教學要求,實現教學風格的優化。在此過程中,最典型的就是理論主科教學課堂之間的強烈對比。此外,語言專業學科中,大多數教師在開展教學探究時一般會將英語或者語文當作參照對比的項目,且在教學模式等方面相互借鑒。從根本上而言,語文和英語兩門學科對于誕生的社會環境及文化方面是不相同的,因此運用的教學方式及學習風格也具有本質區別。其他具有專業特征的學科,在同一種環境下,不同的教授方式所獲得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對于課堂中專業技術的教授細節進行分解是理解和學好理論基礎必不可少的環節,其更適合運用的教學風格是細致講解型。即使是在學生進行自我探究的課堂學習模式中,教師的分析與講解也是至關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對于高職院校專業化教學程度方面,創造實踐機會并且引導學生進行表達練習才是專業學習及強化專業能力的有效途徑。相比較而言,偏重電氣化方面的理科性質專業的教學風格則需嚴謹的思維能力及一定的邏輯性和思辨性,與其他學科教學設計要有本質區別。綜上可知,教師在明確學科的教學模式及風格前,不僅應考慮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也要綜合學科自身的特征及不同。唯有做到教學風格與上述幾方面實現統一,方可達到更高的教學質量。
從古至今,我國的文化教育理念一直以有教無類為主。特別是在創新素質教育理念發展的新時代教學改革時,更是要求每一位教師能夠積極主動發掘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并將其獨特的優勢發揚,以此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健康、全面地成長及發展。但是學生本身在學習時的興趣、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在學習同一個知識點時,一些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學習速度快、效率高,然而一些學生理解能力較低。對于不同的學科而言,同一種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存在差異的,院校需重視這種差異性,不能忽視。然而在現階段的高職院校專業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卻無意識的抹平這種學生間的不同,從而在學科教學時運用同一種、無差別的教學模式,在此期間,最為常用的便為進行單一的、單渠道的講解。在這種枯燥的授課過程中,不管學生的能力如何、學習風格是否不同,均為被動地接受知識“滿堂灌”,很大程度限制了其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不斷降低專業學習效率。在目前的高職院校教育期間,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存在的個體化差異,預先明確個性化的學科授課方式。此種模式可以是兼顧具有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層次性教學,也能夠全面考慮學生本身存在的學習習慣及方式不同的小組合作式、主題探究式教學。不管其是何種表現方式,其最重要的內容均在于教師按照不同專業的學生不同特征來明確不同的授課速度或者是不同的授課模式,以主動、積極、自由的課堂來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過程。此種課堂教授模式不但能夠更加全面地運用學生的積極性及自主性,也可以在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4]。
高職院校教學中,教師本身的學習風格一般會影響其實際教學活動,經統計,大部分專業教師側重于按照其本身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將其本身所運用的學習方式主動輸入至學生,期望學生可以與自己的學習方式高度一致,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教師需首先明確自身的學習風格,從而幫助其更加全面地認知自己,同時又因材施教,對學習風格各異的學生進行教學。
在開始新課程前,教師應對負責的班級學生進行總體的學習風格檢測,以便更加快速、準確地了解班級內學生的學習風格,及時對數據進行分組、歸類,記錄各個學習風格的學生比例、人數等,并按照此依據調整相應學生的座位,使學習風格存在差異的學生坐在一起,取長補短、互相幫助。當前一般運用的測驗方法為隱蔽圖形測驗。
專業學科教師應按照對班級內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進行深入分析,在專業課程教學設計中選用某一種學習風格作為學科任一課時所匹配的學習風格,并以此作為該課時中班級學習風格塑造的對象;與此同時也要觀察另一種學習風格,將其作為次要觀察對象,在教學設計中予以全面考慮。例如,在網絡專業中,網頁設計課程中闡述盒子模型過程中,因為此種概念較為抽象,需要學生具備較好的想象力從總體中剝離出具體來,因此就要將獨立性較強的學習風格作為本課時主要的學習風格,同時也應注重依存性學習風格的存在,組織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在教師專業指導下及互相協作中完成學習任務。而在介紹理論知識點時,就要匹配依存性較強的學習風格,由于這一知識點較為系統,需要極強的邏輯性及條理性,因此,依存性較強的學習風格就更加擅長知識點的掌握。
綜上可知,高職院校中,同一種專業中,對于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不同的學生而言,生活環境的差異造成其在吸收及接納新型知識點、掌握新專業技能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相關專業教師從教學設計開始,注重學生的學習風格不同,使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均可以得到尊重及照顧。在強調全方位發展、綜合素質提升的教育思想下,達到更好更高效的專業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