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琴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河南鄭州 45000)
從古代到當下,鄭州與黃河文化同頻震動,其擁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和現代城市勢能,既是鄭州夯實黃河文化主地標地位的原因,也是繼續強化其黃河文化主地標地位的動能。
梳理鄭州城市人文資源,以大歷史觀串起鄭州黃河文化主地標地位,在文化上搶占“話語權”。
以歷史時代為脈。村落——城池——都城,鄭州的唐戶、西山、夏都三個遺址文化呈現中華先民的生存繁衍;商城文化、大運河文化,講述黃河流域政治、經濟中心的逐步形成;唐洛陽、宋開封開拓的中原盛世,大一統帝都夯實了黃河政治中心的意義;嵩山文化、少林寺文化、宋明理學、天地之中的儒釋道融合,形成了中原文化交流中心;明清康百萬莊園,水運漕運興起的近代中原面貌;鄭州黃河鐵路博物館,以跨黃河鐵路橋的歷史,看鄭州城市地位提升與國運河運的同頻共振;新中國以來,治黃成就和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在全國的戰略地位給鄭州帶來的新機遇等等。
將鄭州城市文化納入黃河文化的主脈絡中,同時以鄭州城市的古今帶動黃河文化的當下講述。
分為幾個篇章和主題,充分展示黃河文化的內涵,中華民族之根,中華民族之魂,以此為總綱,多條線索立體呈現,講述“黃河邊的鄭州,鄭州段的黃河”。
結合黃河文化的內涵,打造鄭州是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的強大IP。黃河文化的內涵可以簡單概括為:噴薄的生命力、大一統的政治驅動力、包容性、倫理性、創新性等。
大運河文化和黃河博物館等水文化,是水與人類生存、文明進化的直觀呈現。
鄭州段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北京、洛陽和揚州三個城市的通達,中原地區鄭州的地理位置在當時已充分顯現,不管是漕運、商貿還是戰爭需要,鄭州段都是糧食和兵源的重要儲備地,在今滎陽桃花峪的敖倉一直是歷史上富有戰略意義的超級大糧倉。
黃河與中原人民的命運更是息息相關,國強則河安,亂世則為患,在六大水系中,黃河本就多災難,人為之禍更是火上澆油,但頑強的生命力也因之而得到驗證,中華民族追求穩定和平,中華人民吃苦耐勞的品質,都從中原歷史中可以尋得因緣。
黃帝拜祖大典是根親文化,炎黃始祖的共同祖先,即是中原民族融合過程中,大一統的倫理和宗法合法性的根基。同時根親文化中宗譜的追溯,也是人口遷徙的最直觀表征,在黃河困難又磅礴的生命長河里,一代代人用腳步開拓著疆土,延展黃河文化的脈絡。
嵩陽書院、天地之中建筑群、觀星臺、少林寺,儒釋道的融合,政治與宗教的結合,兼容并收的中華文明,在少林寺的那副石碑中,在建筑的布局中,在嵩陽書院的傳道里,在觀星臺的窮天問地里。
講述中原人的故事和精神面貌,使黃河文化故事“活起來”。在大歷史的主脈絡上,細微處人物的故事更易獲得同理心和代入感,發掘擇選鄭州歷史上的人物故事,能呈現黃河文化精神內涵的故事,以單體人物或歷史人物群像為主題,如客家文化,閩南四大姓,跟河南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戰亂和生存博弈中,中原人一路南下的故事和歷史,也是中原文化的擴散史,百家姓、根親宗族文化的延續史等等,注重現代科技,互聯網+展覽,AI、VR、5G、光影電等新技術的應用等,都可以吸納進來,從游客和受眾角度,讓黃河文化不僅厚重,而且酷炫,不僅講故事,而且用技術讓故事活起來。
通過重復宣傳,形成一種強大IP:即河南是黃河文化的代表,而鄭州是黃河文化的主地標城市,到鄭州即見中原,到鄭州即懂黃河文化。
文化是隱性的,旅游是顯性且具有經濟價值的載體,鄭州黃河文化文旅產業發展,是夯實鄭州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的物質基礎。
鄭州計劃2025年打造沿黃文化帶、環嵩山文化帶、中心城區文化板塊“兩帶一心”城市文化總體格局,建成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使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黃河國家博物館、世界大河文明論壇相呼應,配合河南省“十四五”規劃,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打造鄭汴洛國際文化旅游核心板塊,推動“文化旅游+”,建設文化旅游強省。
開拓一些成熟并帶有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線,再借助一定的文化傳播載體,比如網紅打卡地、《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被熱捧的文化節目催熱,為鄭州旅游引流。
黃河先民農耕文化體驗。將鄭州考古發掘的先民時代農耕結果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指向鄭州人熟悉的城市某處,如林山寨、碧沙崗等;串起河南甚至黃河流域重要的文化節點,如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二里頭文化等,將鄭州考古發現納入其中。
華夏民族治黃史精品旅游線路。河南鄭州是“銅頭鐵尾豆腐腰”的“豆腐腰”部位,也是地上“懸河”最突出、歷史上決口最多的河段。苦難多艱也能成為生存資本,中華民族是最勤勞、最耐受的民族,百折不撓的生存韌性使民族面對一次次滅頂之災時總能保留頑強拼搏,留存火種。
鄭工治水、賈魯河疏通、花園口決堤……黃河及支流治理,既有不同朝代鄭州的治黃故事,也有時空穿梭的歷史感。
鄭汴洛古都文化旅游線。唐時洛陽形勝,宋時開封輝煌,鄭州作為兩地相交之地,從秦之一統到漢劉邦楚河漢界,再到唐宋元明清,鄭州一直是傍繁華之側,交通暢達,游鄭汴洛知中華五千年。
鄭州跨黃河鐵路史博物之旅。鄭州被成為鐵路拉來的城市,鐵路對鄭州的價值和意義自然重大,從鄭州最早的火車站、毛主席專列、100多年前跨黃河的第一條鐵路到現在黃河灘邊高鐵飛架,一眼看百年,百年一座鄭州新城。
不僅要建設黃河文化重點文旅項目,還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智慧旅游基礎設施,注重提升政務管理、公共服務、市場營銷、產業監測和評價反饋的智慧化水平。
繼續推進黃河灘區綜合整治。鄭州啟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起步區建設,整體設計以綠見長,城河融合為示范特色,在堤外打造國家森林步道和高灘森林生活區,以藍綠交融,城綠融合,城河融合為設計理念,以流動地景,自然共生為設計主題。
通過黃河攤區綜合整治,建設黃河灘地公園,實現城市、生態、人文的協調發展。
讓黃河灘地公園建設更生態化、民生化。鄭州請到國內運用解構手法、符號語言、融合場地精神的現代景觀代表設計師俞孔堅做黃河灘地公園規劃和建設,也是國內第一家提出老灘、二灘、嫩灘建設黃河灘地公園的城市。
目前,鄭州已經建成三處示范點,渡口、南裹頭和海事觀測點,將黃河大堤從原生態、粗放型城郊旅游變成了城市慢行線,為鄭州城市生態樹起一道屏障。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已經是全國重要戰略,沿線各個城市都在搶抓機遇期,以生態高質量發展為引領,獲得城市競爭賽的賽點,鄭州是全國第一個提出“黃河灘地”生態治理理念并且落地推進速度最快的城市,推進與完善的建設連續性、生態與人本相結合落地效果,是下一步鄭州應該著力的方向。
借助已有資源和優勢,鄭州從文化梳理、文旅產業和生態高質量建設發展三方面著力,必能塑造鄭州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