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凱麗
(武警警官學院 四川成都 610213)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從經濟發展方面來講,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未來五年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也是根據我國當前的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做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新發展階段展要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從國際來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世界經濟有可能持續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增速放緩。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世界經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陷入最嚴重的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下降,未來的走勢在很大程度上還將受到疫情防控形勢的影響,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十四五”時期,世界經濟有可能處在持續低迷的態勢,出現強勁復蘇的可能性較低。同時,經濟全球化勢頭繼續減弱,國際治理體系呈現“碎片化”。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的較量依舊激烈,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仍有可能減弱。圍繞著世界貿易組織改革、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共同應對公共衛生領域挑戰等方面的博弈和斗爭可能更趨激烈,國際治理體系變革達成共識的難度在上升。
從國內看,繼續發展有多方面的優勢和條件,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也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難度在加大。我國已經轉向了高質量發展階段,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過去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單純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追求經濟總量增長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逐漸被摒棄。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有機統一,已經成為新發展導向。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并不意味我們已經實現了高質量發展,而是意味我們已經到了必須要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來推動經濟發展的階段,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本身就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總體而言,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具備過去難以想象的良好發展條件,也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困難挑戰。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就要辯證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一方面,增強機遇意識,充分認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歷史機遇,充分認識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艱苦奮斗取得的輝煌成就、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為新發展階段創設的良好條件,在激烈國際競爭中搶占先機、順勢而為、贏得主動,于變局中開新局;另一方面,增強風險意識,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風險新挑戰,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善于迎接挑戰、逆勢而上,于危機中育新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十四五”時期,我們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既應對了國際環境深刻變化,也是我國在當前階段的主動選擇,更是對“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重塑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戰略部署。
新發展格局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這是要求我們堅持擴大內需,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打通國民經濟循環各個環節,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完善內需主導、內生增長的發展模式。我們經濟發展的立足點,從以往看重國際市場為主,轉向以滿足國內需求為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堅定不移擴大內需,更加注重和加強需求側的管理,構建擴大內需的有效機制,全面促進消費和拓展投資空間。在穩定汽車、家電等傳統大宗消費的基礎上,我們還要進一步推動線上、線下消費融合,進一步擴大養老、健康、家政等服務消費,進一步凈化我們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提量升級。同時,我們還要加強像5G基站、大數據中心等一些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積極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和市政設施升級。
在國內大循環中,供給和需求必須循環起來。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生產能力、完整的配套能力。但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供給體系大而不強,特別是一些傳統低端領域的產能和供給持續過剩,而很多新興的高品質服務供不應求。在居民消費加速升級的態勢下,我們的供給體系大而不強、大而不優,供給結構難以適應消費需求變化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們國內循環之所以存在很多堵點和斷點,最主要的方面是我國有很多個性化的需求。
要解決國內經濟循環不暢的問題,還是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所以,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果我們的供給體系能適應國內需求的需要,那么龐大的國內需求就會刺激我們的供給不斷創新,我們的工業、服務業也就會更好地發展起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矛盾既有供給側的,也有需求側的。但深入分析后,我們的判斷是,矛盾主要還是在供給側。供給體系不能適應需求變化。如果我們僅僅是擴大內需,而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那內需供給就很難能支撐經濟增長。所以,我們必須把擴大內需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密地結合起來,著力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不斷增加產品和服務的種類和品種,提高它們的質量和品類。“十四五”時期,我們還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著力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要用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來創造和引領新的需求。
從“十三五”以來,我國在科技投入方面不斷加大投入,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不斷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在一定程度上也等于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剔除資本和勞動的貢獻以外,經濟增長和其他方面的貢獻是來自科技進步方面的。“十四五”時期,我們必須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戰略支撐,依托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的核心技術,強化對關鍵領域、關鍵技術、關鍵產品的保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我們還可以依托國家超大規模的市場和完備的產業體系,創造有利于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十四五”時期,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既面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加快向各產業滲透和融合發展的重大機遇,也面臨碳排放達峰和碳中和約束強化的巨大挑戰。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是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十四五”時期將堅持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戰略,推進數字化轉型行動和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各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促進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跨界融合發展,大力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以提升競爭力和產業集中度為導向,把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與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結合起來,依托產業園區和自貿區等平臺,推動企業、科研單位、金融機構等有效集聚,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要搞封閉的內循環,暢通國內循環與參與國際循環是內在統一、相互促進的,而不是割裂或對立的。國內大循環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基礎,暢通國內大循環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滿足國內需求,又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有利于我們更好參與國際循環。堅持開放合作、主動參與國際循環,可以更好地聯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深同世界經濟的聯系互動,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為國內大循環注入新動力。
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必須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提升制度型開放水平,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多的“中國機遇”,形成更加緊密穩定的全球經濟循環體系,促進各國共享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機遇和成果。十四五”時期將以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為方向,健全制定內外貿、內外資統一的維護公平競爭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制定新的外資基礎性法律,清理涉及外資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性文件,限期廢止或修訂同對外開放大方向和大原則不符的法律法規或條款,加快推動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為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制度保障。依托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探索實踐更高水平更高標準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加快金融等服務領域開放,促進制度型開放。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特別是世貿組織改革,開展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提出更多中國倡議、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新發展階段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個重要階段,我們擁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文化優勢和機遇優勢,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完成新發展階段的歷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