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占娜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黑龍江行政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要求,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2]。從突發事件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出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破壞性以及不確定性的特征。劉毅則將網絡輿情定義為在一定社會空間內,公眾對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公共事務的態度、意見和情緒的集合[3]。姜勝洪在2012年提出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是人們以網絡為載體,借助各種網絡工具,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所持有的社會政治態。
消極被動。突發事件的發生迫使基層領導干部在較短的時間,做出科學分析和預判,積極應對,做出正確的決策。但是基層領導干部在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過程中態度消極被動。第一,在突發事件輿情危機發生之前,基層領導干部既不主動培訓相關網絡輿情引導專業人才,也不主動做好輿情事件發生前的一系列準備,如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急預案、更新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監測技術、信息研判技術、信息發布技術等手段。第二,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爆發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經歷形成、發展、高潮和消退的過程。一些領導干部在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危機發生后,并非尋找應對網絡輿情輿情的辦法,而是存在“鴕鳥”心理,利用“躲”“堵”“截”的方式,企圖將負面信息壓下去。第三,基層領導干部面對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手足無措,對自己缺乏信心,并未對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危機做下一步的研判,而是消極等待上級領導的指示,從而導致錯失良機。
引導滯后。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具有傳播速度快、輻射面廣和危害力強等特征。網絡輿情危機一旦爆發,基層領導干部不立刻做出反應,將會產生嚴重后果。第一,觀念滯后。部分基層領導干部認為突發事件網絡輿情不重要,無需將工作重點放在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中,重點發展當地GDP,才是為民造福。還有部分基層領導干部輕視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后果,認為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只會持續一段時間,稍后會自動消失。第二,理論研究滯后。一些領導干部不注重對其理論研究,無法科學掌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引導規律,導致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不科學。第三,隊伍建設滯后。一些領導干部不懂上網,不會上網,遇到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手忙腳亂,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在平時工作中,忽視對網絡輿情專業人才的培養。第四,方法滯后。一些干部遇到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危機,第一時間不是進行正面回應和疏導,而是通過強硬手段,利用”堵,刪,截“的方法,企圖將其壓下去。常言道:“當真理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已經滿天飛了”,使用強硬的應對措施,已經不合時宜了。
方法單一。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危機發生過程中,基層領導干部應對方法單一。突發事件的發生必然引起網民的熱議,一旦出現負面情緒,基層領導干部處理方法不當,導致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危機影響進一步擴大。第一,基層領導干部在處理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只會使用法律手段、壓制下沉信息和刪除處理的方式給“輿情降溫”。這種方式的使用,更加引起網民的不安和躁動情緒。第二,對媒體產生敵對情緒。由于網路揭露社會現實及一些領導不端行為具有相當威懾力,基層領導面對此種現象,存在規避麻煩,拒絕媒體的行為。第三,對網民定位不準確。對于網民,部分基層領導干部存在老思想老觀念,忽視網民的重要性,認為網民只是在網上那個宣泄情緒,只關心和突發事件相關的人,忽視網絡群體的力量。使“網絡審判”現象持續發酵,引起公眾的不滿。
話語乏力。基層領導干部網絡輿情引導力關乎社會安定與和諧,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危機的發生,其中存在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語言乏力。第一,基層領導干部當突發事件發生后,他們堅定“沉默是金”的信條,謹守“為官謹慎”的作風,以自己的仕途為中心,存在害怕得罪他人進而觸及自身利益的心理,干脆“不喊號子不拉纖,擼起袖子一邊看”的心態,在新聞發布會現場不以群眾利益為中心,發言內容呈現出官方、沒有同理心的現象,達不到群眾的要求,引起群眾的不滿。第二,基層領導干部所處環境的潛移默化。一些領導干部搞“一言堂”,使得一些想發聲的,敢發聲的基層領導干部銳氣大減,變得沉默寡言。甚至一些基層領導干部存在“誰說誰干活,不說不擔責的心態。第三,群眾對基層領導干部的不信任。
思想觀念: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轉變。基層領導干部在處理突發事件網絡輿情過程中,需要轉變思想觀念,牢固樹立民本意識,堅持走群眾路線,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第一,基層領導干部處理網絡輿情需要強化公仆意識。輿情危機的發生,容易引起群眾的恐慌,基層領導干部需要在處理突發事件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重視群眾訴求,同時需要兼顧“網上輿論”和“現場輿論”兩個場所,對網上輿論,基層領導干部需要及時公布信息,表明為人民服務的立場。對現場輿論,做到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人民關懷,心系群眾,愛護群眾。第二,強化民主意識。隨著網民規模的擴大,網民素質和參政議政的主動性的提高,基層領導干部需要加強對網民熱點需求的關注,及時回應網民的意見和建議,形成官民互動的良好狀態。俗話說:網民上了網,民意就上了網。基層領導干部想要更好地了解民意,需要具備一定的網絡知識,學好網,用好網,鼓勵民眾建言獻策。第三,強化責任意識。新形勢下,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具備新特點,自身的復雜性需要基層領導干部在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過程中強化擔當意識和大局意識,以專業的知識引導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正視網絡輿情的存在,不回避,不推脫,對社情民意及時了解,掌握社會發展的方向,將各類社會矛盾消弭于萌芽之中。
引導理念:由“剛性”向“柔性”轉變。第一,變“封堵”為“疏導”。基層領導干部需要在發生突發事件后,第一時間發布消息,占領輿論陣地。過去領導干部認為網絡輿情信息可以通過“拖”“堵”的方式,抑制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危機蔓延。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更新,信息的交互性和即時性倒逼基層領導干部主動發布突發事件相關信息,事實證明,與事件相關的正確信息傳播得越迅速,越及時,越有利于消除突發事件的未知因素和不確定因素給人們造成的負面影響。第二,變“命令”為“說服”。面對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爆發,需要改變以往命令的方式,變說服疏導公眾情緒,以真摯的態度贏得網民的理解和支持。面對網民的質疑,基層領導干部需要心懷大度,坦然處置,虛心傾聽民意,敢于面對網民的不信任,踐行“網上群眾路線”的原則,因勢利導,暢通網民與領導干部的溝通渠道,積極捍衛網民的額主體地位。第三,變“對峙”為“合作”。新媒體時代,為更好地處置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危機,基層領導干部與媒體的關系不容小覷。基層領導干部是人民賦予權力的公仆,而新媒體是宣傳基層領導干部的主要管道,以往“民可使之,不可使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所以基層領導干部與媒體是具有內在利益的同志關系,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更是人民群眾的喉舌,基層領導干部需要擺正對待媒體的態度,摒棄媒體監督就是與其“唱反調”的心理,主動接受媒體的監督,充分掌握與媒體溝通的原則和技巧,與媒體溝通的過程中體現真誠和謙虛的態度,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和能力。
網絡輿情治理機制:由“殘缺”向“完善”轉變。為高效處置突發事件,科學應對突發事件網絡輿情信息,通過把握網絡輿情的傳播特點和規律,形成更加科學的網絡輿情應急處置機制。第一,建立健全網絡輿情信息研判機制。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是對突發事件的綜合反映,既反映突發事件本身,也反映民眾對突發事件的態度,因此基層領導干部需要建立健全網絡信息研判機制,通過對輿情信息的研判,找到輿情危機發源地,科學判斷其性質和發展走向。第二,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監控評估機制。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通過對網絡輿情信息的研判,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監控評估機制,通過設置專人負責收集網絡輿情信息,規范突發事件網絡輿情處置流程,深入開展網絡輿情評估機制,做到早發現、早警惕、早處置。第三,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監控預警機制。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信息呈現出量大,內容參差不齊的特征,基層領導干部建立網絡輿情監控預警機制有助于掌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發展動態,抑制謠言的擴散和傳播,捕捉網絡輿情關鍵信息的同時,第一時間處理,避免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危機的發生。第四,建立健全網絡輿情信息發布機制。突發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發布信息極為重要。
方式方法:變“被動”為“主動”。第一,完善政府官網建設。加強政府網站工作對政府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水平、行政權力運行的法治化水平,具有十分顯著的推動作用。近年來,許多政府網站做了相應調整,增加了很多功能,但仍然存在網站針對性不強和內容查詢困難等問題。為更好地服務群眾,促進官民良性互動,基層領導干部需要增強政府網站的功能,根據公眾的需求,進行調整,提高用戶效率,改善用戶體驗,簡化設計風格。第二,主動設置議程。新媒體時代,深刻改變了網絡輿情的環境,使得議程設置功能越來越重要。這就需要基層領導干部在網絡輿情議程設置的議題的選擇重點把握,嚴格遵循議程設置的流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主流導向,增強公眾凝聚力個向心力。第三,培養網絡意見領袖。網絡傳播技術日新月異,各大網絡平臺的崛起,倒逼“意見領袖”的培養,網絡意見領袖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對事件的密切關注,意見領袖對該事件發表個人看法和態度,進而影響其他成員。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轉型期,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使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越來越多的意見在網絡形成,基層領導干部需要積極應對,引導和培養認同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網絡意見領袖,營造明朗和諧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