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燕
(中共含山縣委黨校 安徽馬鞍山 238100)
2019年12月底,湖北省武漢市疾控中心監測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0年1月1日,國家衛健委成立疫情應對處置領導小組;1月20日,新冠肺炎被納入國家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要求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防控措施;1月23日,武漢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告,武漢封城;此后,在經歷了近兩個月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持續增長之后,3月4日,28個省市實現確診病例零增長;4月8日,武漢解封。2021年至今,國內大陸疫情零星出現。
與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勝利相比,國外疫情防控并不理想。截至2021年6月24日,國外確診病例較前一日增加近40萬例,其中巴西、印度等國疫情全面爆發。更為嚴峻的是,截至6月中旬,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死亡人數超過了2020年的總數。
新冠病毒的全球蔓延對整個人類社會造成了嚴峻挑戰。總結國內外疫情防控的經驗教訓,有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中國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從對病毒的未知,到發現病毒的發病機理,到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和教訓為疫情全球大爆發時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然遺憾的是,從目前全球疫情防控結果來看,效果并不理想,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究其原因,很多。然中國能夠迅速取得抗擊疫情的勝利,有著重要的前置性條件,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國情和中國特色體制。這是其他國家難以學習和復制的中國經驗。
中國國情。中國之所以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在國內蔓延,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基于中國國情。疫情爆發時,正是春節時節。春節時雖然會因為全國人口大流動而加大新冠病毒大范圍傳播的風險,但也正是因為春節長假有部分行業停工停產的傳統,農民工、大學生基本已放假回家。這就為國家按下經濟社會運行的“暫停鍵”提供條件。
當然,一個春節假期無法完全阻斷正值爆發期的新冠疫情,所以國家需要延長假期,阻斷病毒傳播的渠道。中國人、中國家庭較為強韌的生活和社會承受力,是國家能夠堅定采取嚴格防控措施的重要前置性條件。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影響,大多數中國人具有較強的憂患意識,居安思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種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往往促使中國大多數家庭都會存下“保命錢”,任何時候都會為自己留下后路。因此,在面對新冠疫情需要停工停產時,中國家庭的社會承受能力遠比國外強得多。其中,更值得說道的是中國目前農村長居人口仍占總人口一半以上,且有超過2.9億農民工游離在城鄉之間。一旦發生危機,超9億的農民依靠農村土地、房屋及村民間的熟人社會網絡,留在家鄉,暫時過著相對封閉的農村生活,普遍適應良好。
此外,相較于西方民眾更強調所謂“個人自由至上”來說,中華民族在傳統儒家文化和集體主義精神熏陶之下更具有較強的服從精神和高度配合意識。因此,在黨和國家做出“抑制流動”的疫情風險應對策略時,來自基層民眾的抵觸要比西方小得多。
中國體制。從全球比較視野來看,中國抗擊新冠疫情的表現可圈可點,但很多舉措其他國家難以復制。究其原因,除了中外國情的差異之外,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特色體制。
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正如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價值追求,我們黨和國家始終是把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放在首位。當中國新冠疫情爆發時,黨和國家的決定是按下經濟社會發展“暫停鍵”,并不惜一切代價,對所有確診人員應收盡收,對所有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觸者溯源隔離。這體現的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8月視察安徽時再次強調,“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要踐行黨的宗旨……”“要把防止因疫因災致貧返貧擺在突出位置……”,體現的不僅是對人民生命財產的重視,更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在面對突發的重大疫情時,中國不同于西方的行政體制更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通過高效的自上而下的政策貫徹執行,能夠最大限度集中資源快速建立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和方艙醫院;能夠全國一盤棋,統籌協調醫護力量進行定點支援,從而極大地緩解了區域性醫療物資供給不足的問題。此外,舉國體制下的強大的基層動員能力,經受住了此次極為嚴峻的疫情考驗:通過嚴格的社區防控,在黨的堅強領導和高度重視下,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共同參與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基本上做到了社會全覆蓋的群防群治和聯防聯控,也正是因此,相較于國外,國內極少發生聚集性傳播。
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戰勝新冠疫情的根本保證。“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國內的疫情防控之所以能夠快速取得決定性勝利,黨的堅強和全面領導是根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著力從制度安排上發揮黨的領導這個最大體制優勢》一文中指出:“我們黨在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大國長期執政,要保證國家統一……,要順利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更好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事實也充分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國人民才能取得戰勝艱難險阻的決定性勝利。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高度統一的。”習近平總書記于2020年8月18日至21日在安徽視察時曾深刻指出:“人民是我們黨的執政基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抗洪搶險斗爭再次表明,只要我們黨始終為人民執政、依靠人民執政,就能無往而不勝。”我們黨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堅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在這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中,黨和國家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在廣大城鄉社區工作者的努力和人民群眾的無條件支持之下,新冠疫情防控才能取得如今的成果。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戰勝新冠疫情的制度保障。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之下,以城鄉社區為落腳點的社會治理網絡,將社區工作者、各類自治組織和轄區居民全部納入到國家治理的框架之內,形成了一張社會全覆蓋的應對疫情危機的網絡。同時,城鄉社區,借助基層自治的長期實踐和積累,充分發揮法治保障和德治引領的優勢,動員全社會的資源,確保各項疫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并在大數據和手機定位技術的幫助下,通過網格化管理模式,貫通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使疫情防控“不落一人”成為可能,為快速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傳播和確保居民日常生活穩定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應對新冠疫情挑戰下的社會治理反思。社會治理,是一個復雜而系統性的課題,需要不斷探索和嘗試;社會治理,也是一種長期性的動態治理,這其中充滿著思考與實踐的相互約束、挑戰和促進。此次新冠疫情的爆發,對我國社會治理的風險危機應對和治理效能提出挑戰,需要反思。
新冠疫情這一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來臨,社會治理需要由常態化轉為應急狀態。社會治理是否能夠順利由常態化切換為應急狀態,關鍵在于常態化社會治理是否夯實。換言之,應急狀態下的社會治理效能的充分發揮是建立在扎實的常態化治理基礎之上的。群眾基礎不牢、常規性工作不實、動員能力不足是此次抗擊新冠疫情中在某些基層治理工作中暴露出的主要問題。例如:某些社區對轄區內的人口基本信息掌握不清,疫情防控就很難做到精準有效;平時心思多用在應付上面檢查,疏于關心群眾,不能真正解決切乎群眾利益的問題,在疫情防控中就難以充分動員,容易陷入被動。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8月視察安徽時指出,“要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這不僅是基于疫情本身易發特點及在全球范圍內不可能短期內結束的考量,也是基于我國社會治理中暴露出的基礎不實的短板。盡管我國舉國體制下的社會治理制度和城鄉社區網格化治理模式較好地應對了此次新冠疫情危機,但為了更好回應類似的重大突發事件以及當前社會多元化、高流動性和高度信息化帶來的新挑戰,我們需要有更加完善的社會治理體系,需要在常態化治理中將各項工作實化和精細化,而非層出不窮、華而不實的各類社會治理創新。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反思一個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在基層的貫徹落實,應該是以服務群眾為基礎,以基層社會治理的雙向負責即既對上負責、也對下負責的雙重“問責”為導向,而不僅僅是在“唯上主義”之下的將社會治理的工作重心放在服從上級指令、應付檢查之上,這樣才能有效避免“治理不足”和“治理過度”現象的出現。
注釋
[1]“治理不足”指在疫情防控中坐等指令、簡單應付、消極應對;“治理過度”指在疫情防控中一刀切、矯枉過正,甚至層層加碼,枉顧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