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藝敏
(湘潭大學碧泉書院·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 湖南湘潭 411105)
自20世紀90年代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我國老齡化呈現出進程快、規模大等特點。根據國務院《“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到 2020 年,在全國范圍內超過60周歲的老年人口數量將會達到2.55 億,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數量將達到1.18億左右,我國老齡化程度日趨加深。
空巢化造成老年人生活照料問題凸顯,家庭照料功能日益弱化。伴隨空巢獨居老人數量的不斷增長,社會化養老服務需求逐年增加。
武漢市F社區地處武漢市江岸區,附近交通便利,是武漢市的金融中心,馬路兩側各大銀行的高檔寫字樓林立,但沒有大型超市、購物廣場、醫院、學校等。F社區屬于老舊社區,建筑均為磚混式結構,社區綠化面積較小。社區內老年人口占比較大,由于是原國有單位職工宿舍,因此居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依靠退休工資。
社區常駐人口1473名,共有60歲以上老年人 1068 名,占比72.5%,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占全社區總人口的20.4%。空巢老人78人占全體老人中的7%,
調查中,為了全面了解調查樣本的情況,將社會支持網絡分為物質支持網、生活照顧支持網、精神支持網三方面,分別考察三個網絡中獨居老人的支持現狀。此外,小組的設計與架構借鑒日本鄰里互助養老模式,以社區內65歲以上喪偶、獨居的人群為主提供養老服務,社區中的服務型志愿者們也是老年人。
本文中獨居老人物質支持主要來源為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社區提供的物質支持和子女的贍養。
政府提供的物質支持
在40位訪談樣本中所有人均享受政府提供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或退休金,其區間在每人每月1100元至7000元,其中1500元至3000元28人,人數最多。退休金的多少主要與個人退休前的職業相關,企事業單位離退老人的經濟狀況明顯優于其他訪談對象。所有受訪對象均表示退休金是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在不患重大疾病的情況下能基本滿足日常開銷。
[個案17]我之前是武漢印刷廠的職工,現在退休金有2500,生病的話國家也給報銷,前幾個月去醫院動了個手術一共花了5萬,自己掏了一萬七,剩下的全報了。
除養老保險以外,政府提供另一項重要物質支持是醫療保險。疾病是威脅老年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調查中有一位特殊案例值得我們關注,這位案主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并發癥,春秋兩季發病時疼痛不堪飽受折磨,脾氣暴躁易怒,經常購買各類藥品包括各種民間“土方”,其家人的醫保卡全部用于案主花費還有不足。
[個案29的老伴]根本勸不住,你說的多了他就打人,我去年骨折的到現在還疼……哪有錢看病,錢都讓他花了。我有時候真的想得病的是自己。
社區提供的物質支持
F社區向社區中老年人提供的物質支持按照發放對象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面向全體社區居民發放的節日禮物,另一種是為社區中的精障老年人、高齡(80歲以上)老年人、殘疾老年人、部分經濟狀況比較困難的獨居老人提供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此外,F社區也為社區內生活存在極大困難的家庭提供了個別化方案。
家庭提供的物質支持
受傳統孝道文化的深遠影響,“養兒防老”的觀念深入人心。在27位喪偶獨居老人中有24位表示子女會定期上門看望并購置部分生活用品。但政府提供的養老金仍是老人的主要生活來源。
[個案21]我退休金雖然不多但還能存些,平時除了買菜再用不到什么錢,我有兩個姑娘一個兒子都挺孝順,姑娘基本每周都來看我,我缺什么就給他們說。
[個案14]我兒子每天下班過來給我做飯。
F社區中老年人生活照顧網絡主要包括社區、家庭兩個方面,社區生活照顧支持網中又包含了社區工作人員、社會工作者和社區志愿者,志愿者主要來源于社區社會組織。
社區提供的生活照顧
F社區提供的生活照顧服務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項是“居民互助做飯”項目。在社工走訪的過程中有許多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年人向社工反應現在吃飯成了難題,買菜爬不動樓梯,做飯由于體力衰退灶邊長時間站不住。基于居民的實際需求召集社區中的志愿者組成志愿服務隊,每位志愿者承包一個單元內的有做飯困難的老人為他們上門做飯。而“居民互助做飯”項目的受益者中,高齡老年人明顯多于普通老年人、獨居老年人多余非獨居老年人。
家庭提供的生活照顧
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家庭養老仍然占據重要的地位,非獨居老人的生活照顧網絡的照料功能明顯優于獨居老人。筆者將家庭提供的生活照顧分為日常家務勞動(包括洗衣、做飯等)、生活繳費與銀行業務辦理(水、電、燃氣費用、理財)和生病看護三種。根據訪談,非獨居老人與獨居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以下幾點表現:
(1)與配偶同住的男性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依賴伴侶,在瑣事上習慣于首先求助配偶。而女性老年人則習慣求助于子女,尤其是女兒。
(2)非獨居老人參與更多的金融業務辦理,例如基金、貴金屬、商業保險等。這些業務通常由子女輔助監督完成。
(3)獨居老人在生病時有以下兩種反應:第一,隱瞞病情,不愿意讓子女知道,除非迫不得已不愿與子女聯系。第二,頻繁向子女求助,表達訴求。
(4)在筆者問及獨居老人“為什么您不與孩子一起住?”所有老人將原因歸結于“自己不愿意,喜歡獨自居住”或“孩子工作忙”“孩子在外地工作”。
精神支持網絡的構成
本次調查中所涉及的精神支持是指由家庭、鄰里所組成的非正式支持網絡向老年人提供的精神支持。F社區是在單位體制下產生的社區,社區居民大多來自同單位,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社區居民的共同經歷以及多年共處形成了一種睦鄰友好的人際關系氛圍,社區工作者在此基礎上大力促進社區社會組織的孵化與培育,加強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單位的居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并開展各類社區文化活動以豐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家庭提供的精神支持。中國素有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文化傳承,家庭和睦,兒女孝順是老年人晚年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在此次調查中,筆者發現老年人的自我成就感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其子孫的成就。當子輩從事被社會普遍推崇的職業,例如律師、醫生、老師、公務員等,或孫輩考取知名大學時,老年人在溝通時越主動積極。若其子女社,老年人越少在交流中主動談及子女,但會將關注點轉移至孫輩,展示其孫子或孫女的照片或節日短信祝福等。
在子女成年后老年人將更多情感投入第三代人的養育過程中,但隨著孫輩年齡的增長其與老年人的見面機會與溝通越來越少,而能與子孫有著較高聯系頻率的老年人擁有更好的精神狀態以及對外界事物更強的學習興趣。
費孝通用差序格局來描述中國鄉土社會的社會形態,以血緣為中心的人際關系網絡向邊緣蔓延,越靠近中心相互影響力越強,越遠離中心影響力越弱。但這些城市獨居老人既出生在中國鄉間,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又身處時代的巨大變革中,面臨著家庭結構突變的現實。在調差中筆者發現所有老人盡可能地向筆者展示著闔家興旺、子孫孝順的一面,若子孫滿堂、功成名就則老人的成就感幸福感越強;若遭遇離婚、喪子、子女殘疾等人生重大變故則老年人在交談中越回避消極,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況越差,較少或從未參與社區活動,社會活動水平越低。但我們也應注意到,個別獨殘老人(獨子為精神殘疾者)在困境下表現出堅強、樂觀、迎難而上的人格特質和積極尋求幫助的行為。
鄰里提供的精神支持。在F社區中鄰里所提供的精神支持也至關重要。在本社區中,相熟多年的鄰里在社區的牽頭下組成一支支志愿者隊伍,隊伍的組成中以老年人為主,其基本功能是維護社區公共衛生、協助社區開展社區活動。其次,社區為老年人搭建了一個相互接觸、了解、互助的平臺,通過吸納隊員或開展活動將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單位背景、不同志趣愛好的老年人凝結在一起,通過積極的文化活動增加老年人與社區或社會的互動水平,緩解老年人口在社會互動中的邊緣化現象。
參與社區志愿服務隊的老年人與社區工作人員、社會工作者連接更為緊密,對地區政策更為熟悉。
應當增加對老年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社會工作者在關注老年人身體健康的同時應當積極關注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在城市養老與醫療保險愈加完善、各種來自社會的慈善捐助行為越來越多的今天“因病致貧”的現象得到有效控制。但在實際生活中,不僅僅是生理上的疾病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心理健康狀況也嚴重影響著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正常運轉,對心理咨詢的偏見阻礙著現實問題的解決。從家庭本身出發,患病者嚴重的生理疾病、患者本人因死亡焦慮而產生的偏差行為、家庭成員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忽視致使家庭陷入困境。而從社會層面來看,家庭的不幸來源于現行制度的局限性。精神疾病及部分省份三甲醫院的心理咨詢服務都已列入醫保范圍,但如何引導普羅大眾關注心理健康、正確認識心理咨詢及心理治療,社會工作者在此過程中承擔什么樣的角色是我們應該討論的。
結合社區實際借鑒并大膽創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措施。受空間位置和資金的限制,F社區中無法為居民開辦便民食堂,但在這種條件下,F社區提出并落實了“居民互助做飯”項目,這一項目有效整合了社區中的各類資源,不僅回應了社區中最困難群體的迫切需要還實現了社區志愿者與社區居民的有效聯動,提升了社區工作的質量與口碑,營造了睦鄰友好的社區氛圍。
加強孫輩與老年人的正向聯系可以提升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感。在子女成年后老年人將更多情感投入第三代人的養育過程中,但隨著孫輩逐漸成年與老年人的溝通越來越少,能與子孫有著較高聯系頻率的老年人擁有更好的精神狀態以及對外界事物更強的學習興趣。因此,社會工作者在介入獨居或高齡老年人這一群體時,可以將目光試探性的投至其子孫后輩,一方面,孫輩或重孫輩年齡較小,大多還未踏入社會,有較為充裕的時間配合社工的工作;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視頻電話的普及也為精神慰藉服務提供了新思路。
注釋
[1]羅興奇.居家養老服務的結構困境及優化路徑——以上海市為例[J].城市問題,2017(02):83-89.
[2]葛延風,王列軍,馮文猛,張冰子,劉勝蘭,柯洋華.我國健康老齡化的挑戰與策略選擇[J].管理世界,2020,36(04):86-96.
[3]何茜.國外互助養老模式對我國農村地區養老的借鑒與啟示[J].農業經濟,2018(0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