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怡冉
鋼琴曲《采茶撲蝶》是劉福安先生以福建省龍巖區《采茶燈》的音調改編而成的,這首鋼琴曲吸取了民間歌舞中的精髓,運用了現代作曲技法表現了鄉村勞動的生活,表達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凸顯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劉福安先生深深地被這種民族音樂所打動,他將這首民間音樂的音調改編成鋼琴表演的形式,把中國民族音樂和民族調式與西方的器樂以及創造技法完美的融合為一體,成為當時在中國不可多見的佳作之一。
《采茶撲蝶》是劉福安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品。劉福安,四川富順人,1958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曾任上海市音樂家協會理事兼《上海歌聲》編委,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他長期在學校里從事復調、和聲、作曲等課程的教學,也培養了許多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授。主要作品有管弦樂曲《安徽民歌主題隨想曲》(1956年參加第一屆全國音樂周演出,1960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出版的專著有《民族化復調寫作》,其中他依據閩西地區的音調改編的鋼琴曲《采茶撲蝶》是一種故事內容較為簡單的歌舞,其曲風活潑、音樂清新,歷久彌新,成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鋼琴作品。
辛勤的勞作創造了人類的生活,大自然中的各種事物之所以變為如今的財富,離不開勞動的功勞。《采茶燈》這首曲調是來源于福建省的一個小山村中,這首作品是根據農民們在辛苦農作時的場景所創造出的民間歌舞。大約近二百多年來被世代相傳,現如今這首曲子在龍巖地區依舊被大家熟知。《采茶燈》整首歌舞是以采茶姑娘追撲茶樹間蝴蝶的情節為素材,集中表現了茶女們在勞作時的喜悅和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使民間音樂的鄉土氣息在這首歌舞中得到充分的彰顯。2005年《采茶燈》因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韻味與別具一格的藝術表現形式被列為福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首作品是在農民們辛勤農作時的汗水中萌芽,又在普通人民的精神世界里快速生長,從最初的歌舞《采茶燈》,再到劉福安先生精心創作的鋼琴曲《采茶撲蝶》,這段歷程的背后都蘊含著民間百姓和具有專業水平的藝人對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虔敬與守護。
鋼琴曲《采茶撲蝶》不僅吸納了西方音樂文化的作曲手法,而且又融合了具有中國風味、民族特點和中國人民都熟悉的民間歌舞音樂以及傳統民間樂器音樂。他的這種創作形式得到了許多音樂家的贊同和認可,這首鋼琴曲很快的成為了一首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現如今這首鋼琴曲已成為鋼琴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曲目之一,已被收錄進由上海出版社出版的《高師鋼琴基礎教程(四)》這本教材中。
《采茶撲蝶》是運用傳統民族音樂改編創作而成的成功之作,它既具備民族文化內涵的經典,又反應出我國傳統音樂的特性,它不僅具有優美、悅耳、婉轉的特點,而且在生動的旋律和敞亮的曲調中,使人們深深的感受到了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所帶來的感觸,同時也凸顯出人們積極上進和不屈不撓的民族風范,給予那些聆聽的人們以生動、宏偉的心靈感觸。
鋼琴作品《采茶撲蝶》最初是歌舞的形式,總共分為“正采”、“倒采”和“撲蝶”三段:小碎步是整首歌舞中的基本動作,動作包括單、雙手采茶這兩種形式。正因如此,作曲家在創作這首作品時分別對這三個舞蹈主題進行了精心的匯編,在創作時,他采用了比較常見的帶再現的單三段體,使整首作品曲式更加規整、結構更為嚴謹。全曲調式為c小調,在采用快板的同時,利用了多次反復再現的手法,并凸顯出茶農在辛勤農作的同時與蝴蝶嬉戲的歡樂情景,賦予了作品大量的民族色彩,也體現出這部作品旋律輕快、活潑的氛圍,為這首鋼琴曲增添了更為豐富的感情渲染。
《采茶撲蝶》這首作品是以四小節的引子作為整首作品的開頭,它是根據民族打擊樂節奏的特點進行模仿,A段部分運用的是民族五聲調式C羽調式,它是根據正采茶的音樂改編而成,其中1—28小節上方聲部采用的主旋律是以四個小節為一樂句,旋律連貫、流暢、郎朗上口,音樂生動而活潑,而下方聲部是以帶有伴奏的織體出現,凸顯出對民族打擊樂器聲音效果的模擬,讓人們感受到勞動人民在茶園中辛勤勞作、與蝴蝶玩耍時的快樂情景,使聽眾深刻的感受到這一主題中的巧妙動機以及旋律的律動性和舞蹈性。29—52小節整段烘托出人們過民間節日的那種喜悅心情和歡樂的氛圍,是這首樂曲采取的第二次變奏技巧手法,比前一段的音調整整高了一個八度,這一部分整體結構較為歡快,特別是在第43小節,作曲家特別做了個stacc(不連貫,斷奏),仿佛正在山間采茶的姑娘們與蝴蝶嬉戲的場景,使人們置身于其中。在最后的第81小節,作曲家運用具有規整的和弦結束了這段作品的音樂,使聽眾深深地回味在音樂中無法自拔。B段是指82—129小節,整段是依據《采茶燈》中的倒采部分而創作的,調式由民族五聲C羽調式轉到了D羽調式,并加入了踏板,連續的采用了四次變奏手法。再現部是從130小節到198小節,這一段落完美的詮釋了整首作品的主題,一直到最后快要結束的時候,以一個快速上行的琶音結束了全曲,作曲家描繪的采茶女在山間與蝴蝶嬉戲的場景就更為整首樂曲增添了生動和真實的意境。
《采茶撲蝶》在曲調旋律方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性,它蘊含著中國茶文化的民族特色,傳遞的是茶文化中的內涵,使福建省客家茶文化曲調與風格的鮮明特點在這首作品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盡可能的留住了客家茶歌文化中的橫向旋律線條,運用常見的“合頭”及“變尾”的民族旋律結構與我國傳統的民族五聲調式相結合,傳統茶歌的旋律凸顯出對農民們采茶時的情景刻畫,極大地表現了客家茶文化極具特色的藝術變現力。另一方面在《采茶撲蝶》這首作品中通過運用鋼琴的音響將傳統樂器的音色特點凸顯出來,采用對民族器樂的高度模仿,例如,在整首樂曲的開頭部分,作曲家分別采用對嗩吶、胖鼓、大鑼等樂器的聲效模仿作為整首樂曲的引子,聽眾感受到采茶時愉悅的氣氛,并了解客家文化的內涵,讓鋼琴音樂的主題愈加豐富,旋律更加入耳。通過用鋼琴模仿各種民族樂器,使整首音樂更加“中國化”,更加表現出劉福安先生在創作中對民族特色的重視,使整首鋼琴曲的民族質樸之感表現的更為突出。
無論是在音樂的旋律、節奏方面,都具有非常濃郁的民族色彩,讓人們不管在聆聽時還是在演奏時都能深刻的感受到福建當地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風俗,使整首作品更加具有畫面感。
在《采茶撲蝶》的引子中,作曲家運用對民族樂器進行模擬,主題采用的是舞蹈“采茶燈”的正采音調,表現出人們對歡樂、活潑的歌舞的喜愛之情,開頭的簡單四個小節,已經將福建省地區的音樂完美展現,為人們描繪出茶農們辛勤勞作、采茶姑娘與蝴蝶玩耍的歡樂場景。隨著旋律的變化,仿佛令聽眾幻想著姑娘們在與蝴蝶玩鬧時奔跑的場景,從而忘記了現實生活中的憂慮和煩惱,使生活充滿了樂趣,感受他們收獲時的歡快和喜悅,心靈得到觸動,讓聽眾得到了精神的享受,凸顯出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這首樂曲的素材來自福建龍巖區的客家文化,主要通過描繪茶農們在勞作時的歡樂場景來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同時也是對客家文化的渲染,體現出現實中的真善美和人們對生活的向往。通過運用優美動人的旋律和的曲調,真實的還原了農民們采茶和撲蝶時的情景,將音樂與畫面完美的融合為一體,利用音樂的技巧處理,使聆聽的人們歌唱生活中的美好,舞出律動的節奏,與音樂融為一體,呈現出《采茶撲蝶》的美麗畫面。
《采茶撲蝶》是中國舉世聞名的鋼琴作品,它是運用傳統音樂改編而成的,它之所以能夠享譽中外,離不開鋼琴家劉福安先生的精心改編。他創作的鋼琴曲《采茶撲蝶》在開頭部分前四小節運用了對民間樂器音色的模仿作為整首作品的引子,展現出他別具特色的創作風格,使中國民間音樂與鋼琴音樂技巧結合在一起,這種別具一格的創作風格為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和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是一個較慢的路程,因此需要作曲家們大膽創新,運用民族民間音樂曲調與西洋樂器結合起來,創作出具有廣泛影響的中國作品,以及更多富有創新性和民族精神的高水準作品,這樣中國鋼琴音樂事業的發展才會越來越好。因此,中國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的探索,推動中國音樂走向更美好的道路,才能向整個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精神和中國鋼琴音樂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中國的鋼琴教育事業蓬勃興起,在作曲家堅持努力的創作下,大量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誕生了,為之后鋼琴教學方面指明了道路。
作為中國鋼琴音樂的學習者,不僅要研究和借鑒外國作品,更不能忽視中國鋼琴音樂在教學中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教學中,應在書本中增加中國作品,才會使更多的學生能夠學習中國作品、了解中國作品和演奏中國作品,使中國鋼琴民族藝術走向世界,得到更多人認同和喜愛。
現如今我國鋼琴藝術家也意識到中國鋼琴作品在教學方面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不管是經過民間曲調改編的鋼琴作品,還是自己獨自創作風格的鋼琴作品,這些作品都能夠為我們以后的鋼琴學習提供借鑒,并在鋼琴教學中都有著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通過在鋼琴教學中學習中國鋼琴作品,能夠啟發學生學琴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更加使學生能夠深刻的體會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并推動了中國音樂的進程。對于中國鋼琴作品的教育,不能只注重于演奏技巧層面的學習,而是更加需要注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揚和傳承。因此,需要學習大量的中國作品不僅有助于學琴者對民族音樂的認識,而且能更充分的把握作品的神韻,同時對學生掌握我國的民族文化和學習歷史知識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從而向整個世界展示出中國音樂的獨特風格,我們既要學習西方流傳下來的音樂和演奏技術,又要賦予中國鋼琴音樂新的內涵,使兩者得到完美的融合,這才是我們在鋼琴教學中的最終目標。
鋼琴音樂是西方流傳過來的,在鋼琴學習中我們了解和認識的幾乎都是外國作品,但在現如今,經過我國的鋼琴創作領域不斷完善,中國作曲家大量優秀作品的不斷誕生,對發揚中國鋼琴音樂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我國的鋼琴作品大多來自民間音樂旋律,尤其是像《采茶撲蝶》這樣根據民間曲調、樂器改編而成的鋼琴作品,是對傳統音樂的二次升華,使我們更加清楚的了解民族音樂文化獨特的風格特點,使全世界的人們都能認識和學習中國的音樂文化。另一方面作曲家創造出這么多具有傳統音樂文化的經典作品,我們只有在長時間的演奏實踐中,才能把中華民族音樂發揚光大,凸顯出藝術文化的生命力,讓更多的人去學習和感受。在演奏中國鋼琴作品時,必須深切地了解傳統音樂的文化,通過演奏來表達中國鋼琴作品的音樂內涵,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對中國鋼琴作品的學習和演奏。
《采茶撲蝶》是一首經典的鋼琴獨奏曲,這首鋼琴作品不僅展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濃郁的民族精神,又向世人展現了我國音樂的獨特魅力,體現了鋼琴家對音樂不斷探索和創新的精神,推動了我國鋼琴文化事業的發展。這部鋼琴作品的誕生,促進了鋼琴家們對創新音樂的新認識,傳承了中國特色的音樂情感,是中國鋼琴作品的一面旗幟,鋼琴事業從此開辟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