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健
(中共揚中市委黨校 江蘇揚中 212200)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一百年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一次又一次的偉大飛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奇跡。
馬克思在總結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之上,探索出人類社會“三大規律”,科學預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方向,科學揭示出“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的歷史邏輯,成為我們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七一”重要講話思想深邃、內涵豐富。第一次指出,一百年來,我們黨一切奮斗、犧牲、創造,都是圍繞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主題展開的。從歷史邏輯來看深刻印證著這一歷史規律。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連綿不絕的國家,為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作出巨大貢獻。1840年以后,中國開始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和半封建國家,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1],廣大的仁人志士和中國人民都在尋找中國的出路并進行了艱辛探索,太平天國、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先后均以失敗而告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需要新的思想引領社會風尚,新的社會組織凝聚社會力量,歷史的重任最終交給了中國共產黨。
我們黨從創建之初,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明確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形成了偉大建黨精神。偉大理論引領偉大實踐,偉大實踐需要偉大理論指導,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我們黨堅持真理、踐行初心、英勇奮斗,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驚人奇跡,一盤散沙的中國從此具有了強大生命力,取得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快步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逐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由夢想逐漸變為現實。
從中華民族奮斗史看,炎黃子孫和先輩們始終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作為不懈奮斗的出發點。幾千年前,《詩經》就記載了“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目標,歷史反復證明了,誰把“民本”“民富”這個“國本”解決好了,這個朝代就能夠不斷延續發展。今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了幾千年以來中華兒女的宏偉夙愿,中華民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善于繼承才能不斷創新。一百年奮斗歷程充分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把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首先,馬克思主義豐富發展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馬克思主義是歷史的、唯物的、辯證的,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結。我們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始終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實踐論不斷豐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賦予其新精神,達到新境界。比如,傳統文化中的“實事求是”就已經成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成為所有工作的根本遵循。其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的包容性、多元性和開放性。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客觀物質條件不斷變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中國古代精神和實踐的客觀寫照,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將傳統文化嵌入馬克思主義進一步提升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開放性和世界性。面對“兩個大局”的世界大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世界理論和“和”“合”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獲得世界各國的廣泛歡迎和支持,寫入了聯合國決議,為多極化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新模式。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走在世界前列,必然需要科學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為社會主義的產生、發展、壯大提供了理論支撐。
從巴黎公社開始,人類就開始探索破解資本主義腐朽制度的“鑰匙”,無一例外地都失敗了。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巴黎公社失敗原因時,一針見血地指出,巴黎公社之所以會失敗,因為她是“農民國度中的無產階級革命”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后人將其總結為“缺乏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
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揭示“三大規律”的馬克思主義誕生,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理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這篇著作中,基于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洞察,馬克思大膽地提出“兩個必然”,即“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2],人類社會從此進入了新階段。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馬克思恩格斯側重于對俄羅斯、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的考察,作出了“兩個絕不會”的重大判斷,進一步豐富完善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遺憾的是,馬克思終其一生都停留在理論研究和大膽設想上,始終未能迎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時間是歷史的見證者。列寧將馬克思主義發揚光大,通過對壟斷資本主義和俄羅斯經濟社會的科學分析,提出社會主義可以在資本主義最薄弱的環節取得勝利的“一國勝利”論,并帶領蘇聯蘇維埃共產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把馬克思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由“理論”上升到“實踐”,最終突破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藩籬,創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人類文明煥然一新。此后,在社會主義蘇聯影響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一批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按照“蘇聯模式”先后建立,“一國勝利”論被“多國勝利”論所代替,在理論和實踐上創新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說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時,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創建了中國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世界格局的發展方向[3]。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真理。同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序言中講到了,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層不變的,要“隨時隨地以當時歷史條件為轉移”。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工人運動有機結合,發展壯大了黨員隊伍和黨組織。但是,我們黨的個別領導人機械地照搬照抄前蘇聯的斗爭方法和斗爭策略,先后出現了“右傾”投降主義、“左傾”盲動主義、“左傾”冒險主義和“左傾”機會主義,導致第一次大革命失敗,黨員隊伍和黨組織遭到了重大破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以李德為首的“三人團”,不顧中國革命實情,堅持本本主義,采用“短促突進”軍事策略,致使中國革命遭到重大挫折,被迫長征進行戰略大轉移。
遵義會議是我們黨最具歷史意義的重大轉變,糾正了軍事和組織上的錯誤[4],毛澤東實際上成為黨中央的領導核心。從那時起,我們黨開始獨立自主地探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中國革命開始走上正確軌道。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指出,“我們不要割斷歷史,應當總結,繼承這樣一份珍貴的遺產”;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提出要認真對待中華文化,“要把一切優秀傳統看成于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繼續加以發揚光大”,且必須由“共產主義思想”去領導,保證正確的政治方向。
正是我們黨不斷探索用馬克思主義解決自己的問題,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不斷把傳統文化發揚壯大,最終才形成了屬于馬克思主義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傳統文化,最終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兩次偉大飛躍,產生了新的理論新的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十分重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出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并將其納入到“四個自信”中,逐步形成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當前,我們黨正滿懷信心、勠力同心地推進五千多年的優秀文化傳統在新時代實現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就是實現共產主義,那是一個沒有剝削壓迫,社會物質財富高度發達的社會,是“自由人的聯合體”。為了這一人類最高理想,無數共產黨人前赴后繼、浴血奮斗,不斷用真理的力量激活中華文明,努力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辛亥革命后,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建國大綱》中就暢想了“現代化強國”的美好愿景[5]。中國共產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提出了建設“四個現代化”的設想并為之不懈奮斗,社會主義制度迸發出勃勃生機。改革開放后,歷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都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己任,先后提出“三步走”“新三步走”“新時代兩步走”的發展戰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共同富裕取得重大進展,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充分彰顯,我國正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昂首邁進。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我們黨通過一百年的奮斗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并使得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穩步提升,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偉大成就取得原因在于我們黨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忠實實踐者和積極擁護者,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努力繼承者和大力弘揚者,在新時代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6]。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馬克思主義政黨從來就沒有自己的任何私利,中國共產黨從創建初期就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一百年來,我們黨科學分析大膽借鑒,把“民為邦本”觀點“知行合一”等要求提煉總結,“民為吏之本,民為君之本,民為政之本,民為國之本”“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等思想深入人心,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時代光輝?!叭嗣駥γ篮蒙畹南蛲褪俏覀兊膴^斗目標”“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成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基點,“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成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執政思路,并逐漸找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之路。
從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五百年的社會主義發展史、一百年我黨波瀾壯闊發展史、新中國七十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發展史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人民中心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三位一體”共同發展的,是優秀傳統文化科學轉化的客觀要求。唯有將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化強國目標高度融合,我們才能夠在實現第二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上繼續書寫更加恢弘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