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蘭英
(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上瀘中學,江西 上饒 334100)
從2001年開始,我國開始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倒逼著學校由原來被動的執行國家課程,“做正確的事”。到現在主動開發校本課程,“正確的做事”,從而提升課程活力。
“校本課程”一詞,最早出現在1859年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一文中,20世紀70年代初,“校本課程”,慢慢由發達國家英、美等國傳入中國。
關于校本課程,華東師范大學博士鄭金洲在《走向校本》一書中,曾這樣寫道:“校本課程……要以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改進學校課程實踐為指向;在學校中,就是指要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學校自身的問題,要在學校中解決”[1]
而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目前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家或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即學校在國家課程或地方課程已有的課程上,進行發揮改變,使之符合學生和學校的發展。這相對而言會比較容易,但是也容易混淆校本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細化;二是基于當地的資源,開發校本課程,即學校通過大量調研,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資源,進行開發,形成新的教育資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這是比較難的,但是也是校本課程開發案例最為成功有亮點的。
校本課程的設計,往往是有前瞻性和預見性的,是為服務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存在的。也就是說,課程的規劃與設計的好壞,取決于是否有利于學生的人格塑造,有利于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以往的國家課程,教學內容整齊劃一,對學生的評價都是以成績論成敗。因此,統一的國家課程并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課程。反之,學校利用當地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無疑是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能引起學生們的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廣信區上瀘中學,百分之八十的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由于課程過于枯燥乏味。他們很快就喪失了學習的欲望,加之缺少家長的有效監督,上學前的準備不充分,很快也喪失了對學習的信心。不久,就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之外,迷茫困惑,拉幫結對,喪失自我,甚至打架斗毆,走向犯罪。
俗話說,彎道超車,十超九翻,面對跌倒谷底的學校現狀,廣信區上瀘中學,決定改道超車——特色興校。組建團隊,開發資源,立足當地“千年古鎮”優勢,和當地獨有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余氏祠堂”,積極開發校本教材《瀘溪訓》和德育教材《瀘溪育》。給學生以正確的道德,文化底蘊的引導,教學生處世,育學生才智。
雅斯貝爾斯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1]。
廣信區上瀘中學,基于當地文化,利用充分當地合適的資源,構建校本課程,拓寬教育場所,在傳遞知識與文化的同時,滋養學生的精神,培養了團隊合作的精神,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教師和學的成長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都是在實踐中得到提升的。校本教材的開發就是給教師一個平臺,和學校決策者一起高屋建瓴地看待教學這一活動。很多時候,教師都只是課程的執行者,也就是說,教師要很好地把握教材,把握學科規律,必須得明白國家課程的意圖,和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否則將很難高質量的實施國家課程。可是,如果教師不僅僅是課程的實施者,更是課程的開發者,那么他的教學活動,就將變成是自己通過教學活動,把自己的編寫意圖完美的落實。
廣信區上瀘中學,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恰恰賦予了教師這樣一次機會。讓教師參與課程的開發,編寫校本教材《瀘溪訓》和《瀘溪育》,使用《瀘溪訓》《瀘溪育》,制作《瀘溪訓》學生活動方案,收集材料,參與省級課題申報與省級課題的研究。這樣,不僅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更能彰顯教師的學科才華,提升了他們的教學境界,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為教師成長提供了發展的機會。恰如朱熹《觀渠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此處摘錄廣信區上瀘中學校本教材《瀘溪訓》一書中的《序言》:
本研究結果顯示,行益氣養陰消積飲結合NC化療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在治療總有效率、CD3+、CD4+、CD8+和CD4+/CD8+指標上的比較,均優于只行NC化療的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上瀘鎮建于唐朝,興于宋朝,素有"千年古鎮"之稱。這里,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宗祠文化為最盛。始建于元末的余氏祠堂,建筑氣勢恢宏,石柱石欄雕刻精美,明朝宰相夏言,費宏,革命先驅孫中山等名人題詞懸掛廳堂,在上瀘宗祠文化的影響下,上瀘子帝皆發奮讀書,農耕時亦不忘舞文弄墨。
秀水青山育英才,襟山而過的溪水汩汩的流淌著,水流擊石,擊起一曲曲動人的旋律。這旋律里既流露出歷史的輝煌,也隱含著時代的召喚,這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喚作瀘溪河,在瀘溪河畔的山腰上有一顆璀璨的明珠,她就是上瀘中學。
“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最終只會成為一所普普通通毫無生機,沒有發展動力和潛力的學校......”;“上如歷代賢人用家規家訓告誡子孫立德為人之本,超越了家庭教育的點,達到了社會教育的面,為什么我們學校不能像余家祠堂一樣設立跟家訓一樣的班規?”;“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論述領導干部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教育”;2016年秋再一次學校發展思路探討會上,學校碰撞出新的發展思路,依托上瀘宗祠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校園!”
在開發校本課程中,學校積極申報教育成果,2021年,成功申報開發校本課程的省級龍頭課題。通過共同參與研究課題,有效的營造了合作分享、交流體驗,反思改進,共同發展的研究氛圍,讓更多的老師在教學上找到方向和自信。
傳統的課程體系是單一的、封閉的,開設什么樣的課程全由國家規定,課程內容由專家開發,學校和老師的任務就是執行國家課程。根本不需要進行課程的規劃,只需要拿著現成的教科書和教案,“正確地做事”就行了[1]。而“三級課程”管理是將課程權力分為中央、地方和學校三個管理層面,打破國家課程單一形式。學校從此具備了一定的學校課程管理、開發的權力,對有訴求并嘗試開發校本課程的學校而言,這不僅能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還將有利于學校形成特色文化,提升辦學效率和辦學活力。
在崔允槨總主編的《中國校本課程開發案例叢書》一書的代總序中曾提出:“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不用考慮‘教什么’(課程權)的問題,而只要考慮‘怎 么教’就可以了,因為導致了教學與課程的脫節。”[2]一統天下的國家課程,由于內容固化,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導致最了解學生的校長和教師、學生自己及其家長沒有機會參與課程決策,學校成為了‘來料加工’的場所,教師成了‘不需要靈魂’的靈魂工程師,學生成了“幾道學科工序”之后的產品,于是,教育本身便容易走向不教育甚至反教育。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國家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建立為學校發展,開發課程提供了空間。學校將由原來的追求“正確地做事”轉向追求“做正確的事”。做正確的事就是倒逼各個學校主動作為。筆者通過大量閱讀和實地參觀了解到,很多學校,尤其是北上廣等發達地區的學校,在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提前進行學校內部結構調整,成立研發課程團隊,形成特色體系,使學校絕處逢生,列入名校行列。如龍口市明德學校在學校面臨困境,發展活力不足情況下,果斷通過開發《故事啟迪智慧成長》校本教材,汲取傳統故事里育人價值,促進學生習慣養成,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與學習質量。
還有上海閔行區第四中學,2002年在經歷了一次合并后,又與地處更偏遠的一所普通初中進行合并重組,兩所學校、兩種文化制度的不融合,市場經濟的深入,文化中心的北移,導致大量優質生源流失,面對“風雪低谷”,閔行四中領導班子果斷決策,從特色文化建設入手,鎖定閔行四中的傳統體育項目——棒球,發掘學校文化建設的精神源泉,提煉出“拼搏追擊,死纏到底”的棒球精神,隨即開發棒球校本課程,以點帶面,形成“勵志健體,自育自強”的學習氛圍和學校文化,從而走出發展困境,被上海閔行區教育局授予“家門口的好學?!睒s譽稱號[1]。還有上海閔行區馬陸小學,從當地有名的馬陸葡萄中提煉出“潤澤”的葡萄課程,使之成為一所閔行區示范學校。
筆者所在學?!獜V信區上瀘中學,由于地處偏遠,在沒開發校本課程前,教學質量一直是在農村中學倒數第一,優質生源流失嚴重,師生幸福感很低。自從“立足宗祠文化”開發校本課程以來,提出“傳承地域文化,造就時代英才”,“突出特點,以特制勝”。組織全體教師參與編輯校本教材,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
上瀘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素有“千年古鎮”之稱,在這里曾孕育過北宋御史中丞余堯弼,南宋理學家陳文蔚,南宋北伐名將余輝照等歷史名人。辛棄疾途徑上瀘古橋,曾寫下《題上瀘橋》“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礙,千里盤盤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帶,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勝,似曾小小興亡?!笨梢韵胍姰敃r的上瀘繁華盛景。
但是到了近代,河運改道,到了現代,城鎮化興起,這座“千年古鎮”留不住年輕人。2017年,上瀘中學一項關于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577名學生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為留守兒童。甚至由于各種原因,還有小孩父母外出打工,爺爺奶奶不在,小孩一人在家生活。 千年古鎮的很多優秀文化,隨著城鎮化的加劇正在不斷的丟失。那些本地特有的技藝,也隨著身懷絕技老人們的離去而失傳。
為了挽救即將消失的文化與技藝,上瀘中學在開發語文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將課堂搬到校外,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余氏祠堂”為教學基地,開展寫生,研學活動,并且聘請當地民間藝人到學校展開特色文化教學。
主要開設課程有:高蹺,洋鼓,梅花拳。其中高蹺與梅花拳,是上瀘鎮百姓喜聞樂見,宗祠盛會必備的節目。
經過幾年的努力,廣信區上瀘中學,組建了一支師教生,生帶生的洋鼓隊,并且學校已有一百多名學生會踩高蹺,全體師生會打梅花拳。此項活動,經由廣信區上瀘中學所在地的教體局驗收與表揚,開始向其他學校輻射推廣。
至此,學校校本課程終于突破了校內局限,以點帶面,在校外開花結果。
開設的梅花拳課程,高蹺社團,不僅鍛煉了學生體魄,激起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還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盤活了一所學校,更服務了當地的文化建設。
廣信區上瀘中學僅用了四年的時光,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獨特的、穩定的、優質的教育風貌和教育成果;教學質量由全區倒數前三,2020年一躍為全區農村中學第三名。
學校就如同人一樣,沒有特色,就沒有吸引力,沒有文化自信,就會缺少活力,校本課程的開發給學生、教師、學校帶來個性,帶來活力,更帶來持續的發展動力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