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濤偉
(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長春 130117)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尤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將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醫藥事業發展迅速[1]。目前,中醫館的建設實施使我國基層群眾獲得中醫藥健康服務的可及性顯著增強,但仍存在諸多因素限制了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基層中醫館的現狀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研究,找出制約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發展的成因并進行剖析,為我國傳承與發展中醫藥特色優勢,推動中醫藥可持續發展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導向激勵,盡管中醫院校學生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呈現一定上升趨勢,但受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等因素限制,基層中醫館在薪資待遇、機遇發展、工作環境以及社會保障措施等方面與發達區域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導致基層中醫藥專業技術人才的儲備不夠。現有從業人員受年齡層次、文化水平以及專業背景等因素制約缺乏常態化、規范的繼續教育過程,進而阻礙了基層中醫藥事業的推廣與普及。
基層中醫藥服務形式雖然較中醫館項目實施前在服務內容、質量以及受眾數量等方面有了較大程度上的改善與增加,但能夠提供服務的種類還略顯不足。基層中醫館雖按照《建設指南》規范設置中醫內科、中醫康復等中醫診療場所以及配備中成藥、中藥飲片等藥品[2],但還未實現建立一種或多種可以融合體質辨識、健康咨詢與指導、中醫適宜技術應用、慢性及常見病治療等多種手段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模式,進而導致基層群眾對中醫藥健康服務的滿意度受到影響。
現階段,人民對健康關注的焦點已從疾病治療轉移至健康保健與養生等方面,而傳統中醫藥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甚至在世界范圍內也享有盛名。但調查顯示,基層群眾對中醫藥的認知還略顯不足,缺乏對中醫藥健康服務的了解,導致基層中醫藥健康服務參與度處于較低的態勢。盡管中醫館建設后,大部分能夠依托國家政策資金扶持建立建設了中藥房、中醫診療室,布置裝飾了中醫藥宣傳設施等硬件配置,但僅憑硬件條件還不足以滿足基層群眾對中醫藥的認識和參與需要,凸顯內涵建設薄弱,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與推廣作用發揮不明顯。
目前,我國醫保政策所涵蓋的中醫藥制度還不完善,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價值體現普遍呈現較低態勢,財政支持總量較西醫仍處于劣勢,究其緣由,基層中醫藥財政補償機制和績效評價機制還不完善,如醫保向基層傾斜等政策在個別地區還未落到實地,基層中醫藥從業人員在職稱晉升、薪資提升、繼續教育等方面保障措施還落實不到位,與發達地區存在極大差距。
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各級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出臺相關基層中醫館中醫藥人才扶持政策,建立中醫院校、中醫院與基層中醫館的三位一體建設開展深度合作,在區域醫聯體建設基礎上融入中醫藥院校教育優勢,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引導中醫院校畢業生赴基層工作的同時,利用現有中醫藥精品課程與教育資源,吸引基層中醫藥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實現學歷層次與業務水平的雙提升。進一步完善中醫藥師承體系建設,通過定期邀請名老中醫親身傳授臨床經驗或采用“師帶徒”定期雙向輪轉等形式提高基層中醫從業人員的中醫思維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3]。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薪酬提升始終秉持向一線中醫人才傾斜的同時,將基層優秀中醫藥從業人員的職稱晉升條件由科研等硬性條件改為接診量、適宜技術掌握與開展程度以及群眾滿意度等指標進行綜合考量,充分發掘、調動基層中醫藥從業人員工作積極性。
中醫是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醫學理論,其治療的最顯著特點之一就是“治未病”,既“未病先防與既病防變”[4]。中醫館可充分發揮其優勢,利用傳統中醫理論對其覆蓋人群進行中醫體質辨識,糾正體質偏頗,避免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結合當地常見病、慢性病、地方病的實際情況與特點,充分利用針灸、推拿、正骨、藥膳、貼敷、膏方等中醫藥適宜技術應用,使中醫藥在常見病、慢性病、地方病中的治療作用得到進一步彰顯。
基層群眾對中醫藥的認知與基層中醫藥服務的推廣、普及與應用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基層中醫館在硬件條件體現中醫藥特色外,應著重加強中醫藥內涵建設,引導基層群眾正確認識中醫藥,知曉中醫藥所產生的積極作用。一方面,應針對中醫館所在地區群眾的地域、年齡、收入及文化層次等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中醫文化普及策略,縮小群眾認知差距;另一方面,加大“治未病”和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力度,大力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大醫精誠”的核心價值理念與踐行“厚德精術”的中醫藥文化精髓,凸顯中醫強國底蘊[5]。
中醫館建設實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實行的符合中國國情的以實現基層群眾對健康需求為目的的模式創新。一方面,政府部門應持續加強并完善政策實施力度與舉措,著重扶持中醫底蘊豐厚、群眾需求迫切、經驗可借鑒、效益可評估的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且基礎設施完善、中醫藥人員符合要求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中醫館,同時積極引導不具備條件的機構加速基礎條件建設以及中醫藥人才引進工作;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嚴格履行監督職能,切實落實督導責任。保證撥付的基層中醫藥建設經費專款專用,保障基層中醫藥人員待遇水平穩步提升,積極協調財政、衛生以及物價等政府管理部門突破制度屏障,在中醫適宜技術報銷、基層中醫館就診醫保啟付標準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使基層群眾能夠最大程度上享受中醫藥服務,進而有效推廣中醫藥覆蓋范圍。
基層中醫館中醫藥服務能力與供給質量對于保障基層群眾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盡管中醫藥服務網絡覆蓋范圍逐步趨于健全、功能趨于完善,但與滿足基層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只有積極爭取政策資金扶持的同時,著重搭建合理的中醫藥人員梯隊、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與適宜技術應用的優勢作用、增強中醫藥內涵建設以及完善中醫藥服務發展政策制度體系等方面入手形成合力,才能促進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得到切實、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