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瑞
電視新聞記者是電視新聞線索的挖掘及新聞信息的傳遞人員。在發展的過程中,新科技手段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新聞工作的包容性與多元化價值。作為電視新聞記者,應增強對時代的認知和把握能力。
電視新聞記者是電視新聞報道工作推進的主要力量,承擔了新時期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工作。在行業發展的關鍵階段,電視新聞記者面臨著角色轉型的壓力,只有調整自身,積極適應行業發展新規則才能適應新環境下的工作模式。在網絡化的大環境之下,受眾對電視新聞記者的溝通能力、信息捕捉能力、大面積信息傳輸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與傳統的電視新聞工作不同,新時期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具備更強的社會屬性,與時代發展需求有了更加密切的聯系。電視新聞記者不再僅僅進行新聞線索的簡單收集,而是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進行信息的精細加工。工作內容的拓展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走出原有的工作舒適圈,對工作進行創新。
在傳統的大眾傳媒產業,新聞從業人員集中于電視、廣播及報紙媒體,這三大媒體是人民群眾了解新聞信息僅有的手段,相對而言信息的傳輸手段與模式較為單一。而進入新媒體時期,傳媒產業內部有了大的調整,網絡傳媒公司、自媒體等新的傳媒力量出現,產業競爭也由此激化。
新聞是豐富視聽的主要手段。網絡技術的成熟,使人民群眾有了更廣闊的信息選擇空間,傳媒市場由買方主導,受眾需求被高度重視。
信息的傳遞需要技術的支持,在多元化模式下傳媒產業在傳播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技術的變革也帶動了表達形式的轉變,如新聞直播成為常態,自媒體的實時記錄也提升了新聞工作的時效性。技術手段帶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電視新聞記者在新的產業背景下,必須學習和了解新技術。
電視新聞記者作為傳統傳媒工作人員,在從業的過程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思維比較固化。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了融合發展的力度;思想認識的高度,決定了融合發展的深度。在新的發展時期,電視新聞記者想要更好地把握時代發展的特征,提升工作積極性、引入新的思維觀念已經成為必然。2017年以來,自媒體有了突破性的發展進步,很多電視新聞記者選擇進駐新媒體平臺,將電視新聞在新媒體上播報,提升了電視新聞記者團隊的活力。如今,手機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移動設備成為多數人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建好移動新媒體,成為主流媒體重構輿論格局的必爭之地。
新聞媒體在傳遞新聞信息的過程中也承擔了引導輿論的職能。電視新聞記者作為新聞信息的獲取人員,要善于把握時代發展脈搏。一方面,電視新聞記者要了解黨和政府工作重點,提升新聞工作價值。堅持黨的路線不動搖,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新聞工作中。電視新聞記者要不斷學習理論知識,提升自身思想覺悟,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從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不斷提升新聞的輿論引導力。
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新聞記者與傳統新聞記者不同,要在媒體融合中實現新聞的傳播價值,電視新聞記者要擁抱新媒體,用先進傳播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
網絡和數字技術裂變式發展,帶來媒體格局的深刻調整和輿論生態的重大變化,讓傳統媒體站到了創新發展的重要關口。從2014年APEC會議,到2016年G20杭州峰會,在歷次重大活動、重大事件的報道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充分發揮新技術在采訪、編輯、傳播中的重要作用。大數據分析幫助記者處理繁雜的信息,無人機航拍呈現震撼壯觀的全景圖片,VR/AR為讀者呈現三維的感官體驗……新技術手段帶來融合發展的嶄新氣象,拓寬了新聞報道的方式方法,為主流媒體在互聯網時代開發出新的藍海。在傳媒發展的新階段,傳媒工作更要體現時效性及多元化。電視新聞記者要積極調整自身的工作理念,適應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
一方面,電視新聞記者要學習新傳媒的技術手段。如一些電視新聞節目與新浪、網易新聞等平臺合作,推動電視新聞的網絡輸送。另一方面,電視新聞記者要加強傳媒內部的交流、溝通,互相學習報道經驗,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
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電視媒體設置議題能力和話語把控能力明顯增強,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不斷創新,新媒體、融媒體產品成為網絡報道的主力軍,在網絡輿論場上發揮了定盤星和導航儀作用。
電視新聞記者要及時調整自身的發展理念,從人民群眾的需求出發,結合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不斷提升業務能力。要想更好地把握時代脈搏,電視新聞記者要提升自身工作的積極性,注重與媒體同行及新聞受眾的交流,及時了解行業發展需求的變化,提升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思想性,重視多元價值觀念的輸出,正確引導社會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