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剛
很多人會有疑問,電視、報紙等傳統新聞媒體為什么近幾年停滯不前了?答案顯而易見,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來越高。而近些年互聯網不斷發展,網絡媒體的發展成為傳統新聞媒體最大的競爭對手。
面對網絡媒體洪水般的猛烈沖擊,傳統媒體的改革效果并不明顯,還需要對采編流程進行再造。本文結合個人對新聞采編再造的思考,從當前新聞采編存在的問題、新聞采編再造的必要性和新聞采編發展方向三方面進行探討。
傳統新聞采編是包括發現新聞、記錄新聞、后期編輯、播出在內的一系列工作,僅僅從工作步驟上看就很繁雜,而實際操作起來只會比看起來難度更大,而新聞采編自身的劣勢主要來自于繁雜的工作流程。
因為工作步驟繁雜,崗位眾多,相應地就需要很多人員支持配合才能完成一系列工作。那么問題來了,這么多人肯定會存在磨合不好、交接不順的情況,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做到毫無瑕疵地完美配合是不可能的。此外,工作步驟多、事務繁雜,會花費不少的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新聞的時效性。
網絡媒體近些年發展迅速,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漸漸地每個人的生活幾乎都離不開網絡媒體,從網絡上了解信息也成了最快捷的途徑。相比之下,傳統的新聞采編過程復雜,信息傳輸的時效性也遠不及新媒體。顯而易見,大眾一定會選擇方便、快捷的新媒體而不是時效性低下的傳統媒體。
新媒體以網絡為基礎,而傳統媒體大都以電視、報紙等媒介為基礎。新時代的民眾上網越來越頻繁,看電視、讀報紙的機會越來越少,過去作為家庭大件之一的電視機也被人們拋棄。不受大眾歡迎也是傳統新聞采編發展的一個重大阻礙。
再者,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媒體具有很強的互動性,觀看者可以隨時隨地參與事件討論,也可以及時地了解不同人的不同看法。而傳統媒體新聞就做不到這一點,即不存在互動性,所以人們肯定會拋棄傳統新聞而選擇新媒體。
時代在不斷發展變化,“創新”一詞也多次被提及和強調,我們整個社會都面臨著巨大的變革,不改變、不創新就會被社會淘汰,新聞采編流程再造也是該領域的一種創新。
融媒體背景下,最常見的終端是什么呢?智能手機應是首選。當下,智能手機的普及率相當高,這就是融媒體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因此,傳統新聞采編要想翻身,必須抓住這個機遇,利用這個優勢進行流程再造和生產。
BBC(英國廣播電視公司)通過設立全媒體總編輯這一職位來銜接前期和后期不同員工的工作,而這一新職位的職員并不是固定的,采用輪流制度,使不同崗位的人都能在這個職位上值班,方便員工之間熟悉彼此工作,加快采編進程。
另外國內也有不少新聞采編流程再造的案例。比如,中國江西網與《信息日報》融合,網站主導傳統媒體發展,這對大江傳媒來說是一個新的機遇與挑戰。近年來,網站與《信息日報》直面融合問題,解決媒體融合發展的“痛點”,其良好的發展現狀告訴我們新聞采編流程再造的重要性。
前文說到傳統新聞采編的兩大劣勢在于人多和耗時久,其中人員結構的問題比較顯著,因此要想改變現狀,第一步就是對工作崗位進行調整。調整的目的是將新聞前期采訪和后期編輯更好地銜接起來,以減少工作時間,可以設置“全媒體總編輯”的崗位,更好、更快地實現工作對接。此外,用盡量少的人完成前期和后期的全部工作,這樣的話對員工個人素質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傳統模式下的員工培訓不能滿足崗位需求,這就需要調整員工培訓計劃,重視對其綜合能力的培訓,增進對不同崗位的了解,同時進一步提高新聞采編效率。
新時代背景下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雖然傳統媒體發展受限的原因是受到互聯網的沖擊,但互聯網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學會利用它的優勢發展自己。具體來說,可以利用云計算技術和相關數據分析軟件,在計算機存儲數據庫的幫助下深入挖掘數據。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對信息進行篩選,以便更好地對新聞內容進行跟蹤和更新,這有助于解決新聞時效性不強的問題。
這里所說的終端產品主要是指報紙、雜志和電視,不同載體有不同的創新方式。紙媒機構要有長遠的目光,不能僅僅盯著眼前的利益,可以從增加紙媒的吸引力上入手。電視新聞可以借鑒短視頻的傳播方式,增強新聞的時效性。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融媒體給傳統媒體發展帶來新機遇,傳統新聞采編人員要抓住機會及時創新,滿足大眾的需求,通過大數據分析掌握大眾喜好,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