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寅
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編輯優勢被融媒體充分“借用”,實現了不同媒體之間的“資源互通、信息融合”。融媒體的出現,使傳統廣播記者開始向融媒體廣播記者過渡和轉型。在此過程中,向“通才”發展還是向“專才”發展,成為廣播記者關注的焦點。
媒體正在由分散向集中發展,過去散點化的傳媒渠道、平臺、經營、管理開始在融媒體技術的推動下進行深度融合,單一力量的傳媒產業在融媒體超大體量的競爭下變得岌岌可危,而融媒體表現出較強的數字化、產業化、技術化特點,也讓傳統媒體的廣播記者不得不全面提升自身的各項能力。
融媒體的發展是由機構改革和市場發展雙重推動的。一方面,融媒體改革受到來自高層的重點關注,2018年廣電總局成立的媒體融合發展司就在不斷推動廣播電視與新媒體、新技術、新業態的融合與發展,全面促進三網融合;另一方面,在碎片化閱讀、大數據、云計算、智能手機等市場因素的推動下,融媒體也在飛速發展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隨著移動終端設備的不斷發展,移動互聯網已經逐漸承擔起信息溝通的主要責任。高效的信息傳遞技術讓媒體融合越發重視信息的接收終端,融媒體改變了傳統傳媒原始的生產、分發、盈利方式與結構。在融媒體時代,廣播記者的作品只有更加貼近終端用戶,才能避開信息的傳遞孤島,精準落實到信息傳遞的上浮路徑上。
在傳統媒體時代,由于信息的稀缺性,使得傳媒節目具有較強的共性特點。但是進入互聯網和融媒體時代后,傳統媒體的信息傳遞優勢被不斷趕超,因此只有在區域化、個性化上做出特色,才能有效地鞏固和吸引客戶的關注。這無疑增加了新聞信息、傳媒節目的采編、制作難度。
在融媒體時代,鼓勵廣播記者成為“通才”,并不是要求廣播記者四面出擊,全知全能,這既不現實,也不負責,“通才”是為廣播記者增加更多的發展可能。好的傳媒節目要包含新聞信息、互動話題、娛樂特點和盈利方式,為了做好節目,廣播記者就不能像過去一樣在一個小圈子里面閉門造車,而是要努力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多渠道、多層次地了解社會,關注群眾與民生需求,在節目的制作中更多地展現節目特色、生活氣息和時代情懷。
鼓勵“通才”,是為專業的精深打好基礎。融媒體時代,廣播記者需要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能,在業務上成為“一專多能”的全面人才:在專業領域,有著自己生存立足的專業技能,在相關領域,也可以通過一定的基礎,采取不同的視角,了解、分析更多的信息,從而為節目增加特色,展現出傳統廣播記者更為深厚的專業技能,吸引目標受眾。
融媒體時代廣播記者轉型離不開“數字”“網絡”這兩個關鍵點,并且需要具備互聯網與融媒體思維,利用數字技術,實現對信息的梳理、分類、摘選,利用網絡思維和網絡技術有針對性地對信息進行二次加工并迅速發出,借助融媒體超文本、多媒體、高互動的特點釋放流量,打造高效快捷的資源共享關系鏈,為節目的編輯、制作收集素材,讓節目具有更優質量和更強深度。
融媒體時代,各種融媒體技術交互影響,同時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逐漸形成了一個媒體信息的閉環。在此背景下,廣播記者在轉型過程中,不僅要進一步強化傳統媒體相關技術,也要學會使用融媒體編輯技術——在圖文編輯基礎上,掌握音視頻的剪輯、動畫的制作、信息的抓取等相關技術;熟悉微博、微信、抖音、快手、頭條等各種融媒體信息發布平臺;學會各種相關的采集制作軟件,盡可能豐富新聞元素,多角度、多方位地報道新聞事件,多渠道、多層次地傳播新聞。
由于受眾的垂直細分,個性化融媒體機構迅速崛起,而且智慧交流的互動方式也將取代簡單、單一的互動形式。在此背景下,專業、精細、特色是廣播記者在融媒體時代立足的制勝武器。為了更好、更快地制作節目,廣播記者有時需要身兼編導、攝像、出鏡記者、文案編輯等多重角色,這就要求廣播記者在不斷錘煉自身廣播業務能力的同時,迅速掌握節目制作的專業技能,才能讓作品能滿足融媒體時代受眾的閱讀、觀看需求。
融媒體背景下,傳統廣播記者的工作環境開始出現新的變化,工作方式也迎來新的挑戰,需要不斷向融媒體記者過渡和轉型,這對于當前時期的廣播記者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此背景下,廣播記者無須執著于“通才”和“專才”發展方向之爭,而應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拓展相關技能,學會運用互聯網、融媒體的思維和理念去工作,促進媒體行業在融媒體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