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后良,凌忠良
(1.麗水市蓮都區老竹林業工作中心站,浙江 麗水 323000;2.麗水市白云山生態林場,浙江 麗水 323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對于環境的破壞也比較大,有些地區對于森林的砍伐相當嚴重,甚至在地球衛星上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被砍伐的痕跡。近年來我國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越來越重視,秉持著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思想上已經認識到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只有協調可持續才是永恒發展的硬道理[1]。森林被比喻成“地球之肺”,地球上的生物所呼吸的氧氣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森林里的樹木通過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所以森林對于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生態公益林是指生態區位極為重要或者生態狀況極為脆弱,對國土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用來提供森林生態和社會服務產品為主要經營目的重點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這其中包括了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和護岸林等;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和國防林等。生態公益林也是以保護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物種資源、科學實驗、森林旅游、國土保護等需要為主要經營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在我國,生態公益林按照事權等級劃分為國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國家公益林是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劃定的自然保護森林區域,并經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核查認定的公益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2]。
從上述的一些描述可以看出,生態公益林不僅種類多并且區域面積也非常大,想要經營與管理就得有非常完善健全的管理體制,針對現有的體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第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生態公益林的看管是我國目前非常重視的一項工作,是我國青山綠水的一道重要防線,因此必須建立健全相關管理體制,使得管理生態公益林能夠在法律法規的保護下暢通無阻。除了在法律法規上得到完善,生態公益林的產權制度、資源管理、生態系統保護制度以及責任劃分制度也應該得到相應的完善。產權上明確產權責任人無論是保護還是追究責任都能第一時間找到相關責任人[3]。資源管理上,明確生態公益林內的自然資源應該怎樣保護與合理利用。生態系統保護上就應該出示相關懲罰規定,如若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立馬追查責任,并進行相關處罰,隨后開展補救措施,必要時封鎖全部區域禁止任何人進入。第二,提高公益林補償標準與發展林下經濟。目前獻身公益林事業的群體人員較少,并且大多數人員的收入較為微薄,因此當地政府可以適當提高公益林保護補償標準,增加人員收入留住這些群體,除了調高補償標準外,還可以適當的發展林下經濟,各個生態公益林區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利用林下資源,開展相適應的林下資源產業鏈,一方面,積極鼓勵與生態公益林主導功能密切的利用方式,如科學考察、定位觀察、試驗研究、科普教育、種質標本采集、生態旅游、物種與遺傳基因保存和自然遺產留存等;另一方面,有條件地允許利用林下多種資源進行非木質資源開發。同時還要嚴格控制對公益林的采伐。
對于生態公益林的管護要從上到下一齊出力,上到相關部門制定相關管理制度進行管理,下到培養具體工作人員的責任管理意識使其真正地熱愛自己所做的工作,熱愛自己所看護的公益林區域,相關部門也應該成立相關巡查部門不定期對所管理的生態公益林進行檢查巡邏,跟基層人員一起檢查了解所負責生態公益林的生態情況。除了定期巡邏檢查外,也應該在關鍵的出入口安裝紅外線監控設備監視林區的情況,另在其他地點布置一些隱秘的監控裝置進行監控,防患于未然[4]。
之前的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機制有點過于單一,僅僅依靠國家的補助資金是遠遠無法滿足的,單一資金來源分配到多種用途中是不行的。生態公益林既然是公益林那么就應該公眾受益,公眾來補償[5]。生態公益林的生態系統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功能,這個功能的最大受益者就是社會公眾,所以對于生態公益林的客觀價值補貼應該由政府相關部門率先進行相關補貼,隨后帶動社會各界的補貼效應,促進生態公益林的發展建設。也可以考慮將生態公益林附加價值通過國家制定相關稅收政策,對生態公益林的補償轉換為附加費用并由相關部門統一征收并錄入財政部門管理。政府牽頭帶領完成以后就應該由受益群眾來進行余下補償,可在在業的工作者中每半年收取一次性補償費用于公益林的補償金,其金額可按照每人每月工資的0.3%進行收取補償金,這樣做不僅能收取公益林補償金也能加強人們對于公益林的重視。對于相關公益林受益企業與單位可從其所得利潤中抽取一定比例來對生態公益林進行相關補償,加強企業單位對公益林的重視[6]。最后可以定期宣傳生態公益林對于群眾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加強公眾對公益林的重視,從而使得公眾自發的像公益林進行不定額的捐助從而來增加生態公益林的補償金。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現如今網絡的發展異常迅速,人們上網的方式越來越簡便,上網的頻率越來越頻繁。因此可以建立相關的網站或者公眾號進行每日信息更新,使得生態公益林的情況在網絡上能夠被群眾看到并受到群眾的監督。除了建立網站與公眾號外,林業部門內部也應該建立相關的信息云系統,建立信息云系統是為了方便上傳其相關生態公益林的管理情況與經營情況,能夠使得國家對于各個省份的生態公益林進行實時監督,并方便調取各個省份生態公益林的歷史數據進行相關匯總。信息云的建立能夠使得傳統的信息不對稱性與不及時性得到極大的改善,并且在監督這方面能夠實現監督最大化,利用信息的及時性來管理生態公益林。
我國國土面積非常遼闊,所跨經緯度也非常的廣泛,不同地區所包含的公益林的種類與生態系統環境并不完全的相同。不同地區的生態公益林可根據不同作用與屬性建立其經營類型目錄,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于浙江南部腹地,甌江的中游,是麗水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7]。國家級生態公益林多分布在甌江干流兩岸,省級生態公益林多分布在好溪、太平港、宣平港及其二級支流兩岸等地方,所以在建立公益林經營類型目錄的時候要可根據所處不同地區,類型不同來命名。命名方式可采取“類型區+樹種+二級林種”來命名。
國家級生態公益林與省級公益林所處的地理區域不可能完全相同,蓮都區省級公益林除了上述地方以外,還有省級白云山森林公園,大山峰森林公園和東西巖風景名勝區等,所以在編制林業用地立地類型表時應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來分別編制[8]。這是因為不同類型區所含的土壤基巖、坡度、坡位、地下水含量、土壤水含量等多種因素都不相同。通過編制林業用地立地類型表,可為適地適樹提供相關的參考資料。
現在的公益林經營方案編制工作,習慣將立地類型表、經營措施表、造林類型表中的后兩種表分別編制,人為地將完整的林業生產過程撕裂開來,針對以上因素,浙江臨安將后兩表統一融合為公益林經營類型設計表,從而將經營目標、經營周期、技術體系匯集于一個表中,并為每個公益林經營類型提供一整套林業培育技術體系的設計標準。
無論科技怎樣飛速發展,森林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忽視,應該著力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森林,如果森林系統被破壞殆盡,那么產生的后果是無法想象的。通過對生態公益林管理模式的創新以及經營技術體系的完善,可有效推進生態公益林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