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義仁,李 群,劉 限,王 歡,秦 利,劉彥群
(沈陽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沈陽 110866)
動物界是地球上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類群,為人類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動物學研究歷史悠久,既是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多種分支學科的基礎學科,廣泛涉及農、林、牧、漁、醫、工等行業,與人類生產生活關系密切。動物學研究分支豐富,傳統分支主要包括動物形態學、動物生理學、動物分類學、動物生態學、動物地理學及動物遺傳學等,隨著分子生物學發展及動物學各分支學科與數、理、化等相關學科間的相互交叉與融合,動物學的研究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研究水平不斷提高,研究領域不斷拓寬。目前,動物學已發展為以生物學普遍規律為基礎的內容全面的動物科學,不僅研究動物及其生產,還被用來進一步闡明廣泛的生物學活動規律,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因此,開展動物學研究對于人類揭示生命規律及推動社會發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務院2015 年11 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雙一流”建設新時期。“雙一流”建設是我國提升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家戰略,主要是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立足高等教育發展現狀,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展,加快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高等農林院校在我國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中面臨巨大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高等農林院校在加強“雙一流”建設中應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把握“雙一流”建設基本原則,充分凝練學科方向,合理定位、特色發展,積極尋求自身定位,發展特色學科,推動行業特色型高校建設。此外,各農林高校應深化協同、創新攻關,解決行業重大問題,推動農林行業整體發展[1]。動物學學科范圍廣,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且不同地區有各具特色的研究對象,因此,動物學學科已成為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農林院校的潛在優勢發展學科。
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頂端部分,肩負為國家培養拔尖創新型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和創新科學技術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是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現行動物學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著教學模式因循守舊、單純強調專業知識的訓練和提高、知識面不廣及學科間缺乏交流、指導模式單一等局限,未能與時俱進、求新求異,束縛及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無法滿足社會對高質量研究生的需求。
高等院校應在研究生培養模式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強化創新思維意識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術創新能力首先需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圍繞創新能力人才培養中心任務,基礎理論課程應加強課程建設。為適應新時代社會對碩士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從動物學學科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創新,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性思維能力及創新意識。動物學作為動物學學科碩士研究生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具有多而雜的特點,系統性較差。鑒于課時限制無法完全覆蓋所有教學內容,同時考慮不同院校動物學課程內容的差異,有必要對動物學課程內容體系進行調整與優化,以適應不同基礎學生的培養需要[2]。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般均通過精簡教材內容、強調經典實驗、增加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等措施來提高教學效果。授課教師還應根據本校研究特色及地方區域動物資源優勢類群對授課內容進行調整,從而突出不同學校的動物學課程特色。同時,創新教學方法對于提升動物學教學質量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被廣泛應用的教學方法包括案例式、多媒體、問題式、探究式等教學法[3],可增強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強化自主參與,讓其參與到課程教學環節,并創新評價體系,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4]。此外,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課程線上教學平臺,打造線上線下并重的混合教育模式,整合資源,強化學生自學能力鍛煉,培養學生分析、整合資源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學術創新能力。
在教學模式創新的同時,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積極創新學生學習訓練模式,打造“訓練-反饋-學習-訓練”的學習反饋培養訓練模式。根據學生興趣組建科研任務小組,進入專業教師不同的科研項目中承擔相應的科研工作,同時要求學生撰寫詳實的項目計劃書,并制定相應的預期目標。專業教師成立專門的指導評價小組,指導學生完成預期科研任務,并根據學生任務完成情況給予評價反饋,指出存在的問題,督促學生解決問題后再給予評價,直至達到預期培養目標。通過科研項目或任務的更新,反復培養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習及實踐能力,直至學生具備良好的科研實踐創新能力。
以科技創新和學科競賽為導向的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5]。專業指導教師團隊根據當前學校、各省市及國家級學科競賽項目篩選出動物學研究方向相關的競賽,組織專業研究生構建“創新驅動型”研究團隊積極參加,拓寬學生科研視野,著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將以學科競賽為導向的培養模式融入實踐教學環節。目前,沈陽農業大學動物學學科學生主要參加的各類科技競賽活動主要有挑戰杯、智慧農業、全國蠶桑科技創新大賽等。
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是研究生教育的趨勢及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多學科課程融合、以科學問題為中心的項目式培養模式及組建跨學科院系等制度化模式是目前國內外高校常采取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生培養主要模式[6]。沈陽農業大學動物學學科通過整合學科導師隊伍,營建面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學科學術環境;同時,以項目為導向跨學科組建指導團隊,并針對困擾產業生產的瓶頸問題,吸收企業、科研院所等單位的專家進入團隊,跨學科及校企合作指導團隊以項目式培養方式來推動科研服務生產的中心任務,全面提升研究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2017 年教育部公布的“雙一流”建設名單中,高等農林院校有2 所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有7 所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有15 個一流學科入選,其中將生物學作為建設學科的僅有中國農業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2 所農業院校,而有14 所綜合性大學的生物學學科進入雙一流建設學科。這說明了高等農林院校對生物學學科建設的重視程度仍然不足。事實上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已成為我國高等農業院校的優勢學科類型,截至2017 年11 月,有8所“雙一流”建設高等農林院校的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已經進入ESI 排名前1%[1]。劉鳳俠等[7]對國內18 所農業院校2008—2018 年科研實力進行了分析,分別有17 所和15 所學校的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入圍ESI 全球前1%學科,表明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已成為我國農業院校的特色學科;此外還指出我國農業院校存在科研生產力及科研影響力發展不均,且高質量、高影響力的科研成果不多,科研創新力后勁不足等問題,建議各農業院校應加強對ESI潛勢學科的關注。
我國幅員遼闊,動植物資源豐富,有利于高等農林院校打造具有地域性的研究特色,全國各地農業高校應因地制宜,根據所在地區的優勢動植物產業發揮高校的科技優勢,打造特色產業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同時有利于各農業高校形成特色優勢學科。然而,目前全國各地高校在植物學與動物學領域明顯存在學科生產力偏弱、科研競爭力及創新力不足等問題。如湖北省只有華中農業大學和武漢大學的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進入ESI 前1%,說明湖北省高校在植物學與動物學領域整體科研競爭力不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8]。沈陽農業大學農業科學學科在2018 年1 月成功入圍ESI 全球前1%學科,也是惟一入圍ESI 的學科,且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是其未來最具實力入圍ESI 的潛力學科[9]。因此,沈陽農業大學聚焦核心競爭力,加強政策引導及學科建設頂層設計,結合國內外交流合作實施人才引進,加大學科建設支持力度,完善科研成果獎勵機制,學科建設取得了顯著效果,2019年5月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首次入圍ESI 全球前1%學科。例如柞蠶資源是遼寧省的特色資源之一,遼寧柞蠶繭產量約占全國柞蠶繭總產量的80%,對于遼寧山區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沈陽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依托全國惟一以柞蠶為主的蠶學本科專業為柞蠶業輸送了大量的專業人才,并依托特種經濟動物科學及動物學等碩士學科、遼寧省昆蟲資源工程技術中心及沈陽農業大學柞蠶研究所圍繞柞蠶產業瓶頸問題開展系統性研究,解決了柞蠶生產過程中的眾多難題,全面提升了柞蠶產業從業人員的科研實力,為保障柞蠶產業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此,在高等農林院校“雙一流”建設過程中應結合地方特色動植物資源,充分發揮科研優勢,加強跨學科及國際合作,激勵創新產出高質量成果,全面提升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的科研競爭力,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特色產業,積極打造特色優勢學科,突出高等農林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職能,保障農業農村健康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揮重要作用。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我國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根本,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一直都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點。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內容。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要精于某個學科學業,而且要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要圍繞動物學學科重點任務,從教師師資、課程教學、學生學習、培養體制、監督考核機制等多方面進行模式創新,重點突出創新能力培養,構建一套以多學科交叉為核心的的動物學研究生創新能力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有助于培養應用型和復合型創新人才,還可進一步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及社會服務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