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欣蕾
(安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230031)
2020 年初,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給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但與此同時,疫情也成為了線上教育的助推器,以最激烈的方式加速了教育模式的變革[1]。為確保教育教學的順利進行,保證“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學習不延期”,安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園林技術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充分利用數字化優質教學資源,以超星泛雅網絡教學綜合服務平臺為主線,借助QQ 群、微信群等開展創新性線上教學,順利完成2019 級園林技術、風景園林設計、園藝技術等專業的“園林樹木”線上課程教學。根據平臺統計,自2020-02-17 起,截至6 月底,團隊共進行了“園林樹木”課程64 個學時的線上教學活動,講解了68 個科210 余種常用園林樹木的形態特征、習性、分布及園林應用,總點擊量達302 735 次。
園林樹木種類繁多,根據農林類高等院校的樹木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至少掌握150 種常用樹木的識別方法與相關知識,知識點數量多、分布零散的教學特征適合做教學的顆粒化設計;樹木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時間變異性,依靠傳統室內教學與野外實習,難以達到全面掌握知識的目的,而線上教學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恰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缺憾。
從以上特點來看,園林樹木學與線上教學的形式說相契合的。但同時也存在師生互動不佳、學生難以監管等線上教學的共性問題[2]。
為保證教學質量,提升學習效果,團隊教師在進行線上授課時,結合課程與線上教學的特點,在課程設計、教學內容、考核評價方式等方面做出了改變,改進了教學方法和教育技術,對線上教學模式作出了優化探索。
線上教學首當其沖要解決是如何提高學生課程參與度的問題,團隊教師在進行園林樹木課程設計時,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改變以往教師單向輸出的教學模式,將陳述性的知識點化為問題[3],利用教學平臺提供的在線答題、討論、投票等功能,以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各個教學環節中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新協作的能力。
選擇一部分與學生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學生熟悉的園林樹木章節開展翻轉課堂教學。通過提前發布教學資源,給學生布置課前預習任務,把知識的獲取過程放在課前,線上課堂留出部分時間供學生分享交流,并就有爭議或重要的知識點做集中講解,把知識的內化過程放在課上。翻轉課堂實現了知識的掌握過程以及教師與學生角色的雙重翻轉,改變了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將主角變為學生,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感與主人翁意識[4]。
線上教學時學生所處的聽課環境誘惑眾多,教師無法實時觀察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導致“掛機”學習時有發生。為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調整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教學團隊在本次線上教學過程中,增加了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的講授,如增加對園林樹木經濟用途的講解,解答學生關于樹木器官“能(能吃嗎?)、怎(怎么吃?)、好(好吃嗎?)”的疑問,解析樹木與人類生活的關系[5];結合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參考《安徽植物志》《中藥大辭典》等資料,增講園林樹木的藥用價值[6],同時,也融入了對樹木文化內涵的探究。調整后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關系更加緊密,學生的注意力更易集中。
知識點的顆粒化處理,是一種易于學生理解,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轉化產出方式[7],“園林樹木”的課程特點使其適應于顆粒化構建。團隊教師將單一樹種或相近樹種知識點作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型顆粒,再將若干同級別小顆粒組建植物屬一級的中型顆粒,最后到科一級別的大型教學顆粒,在保證課程知識體系完整、系統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了好學易學的課程資源。
團隊教師收集了網絡上與課程相關的各類數字化教學資源,如慕課平臺發布的北京林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精品在線樹木學課程,我院教師參與組建的江南園林教學資源庫植物識別課程,相關記錄片《中國古樹》《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水果傳》等。我院于2010 年建設了校園樹木網上課堂,并每年給予擴充,迄今共發布218 種校園木本植物的資源圖片與相關介紹,也成為本次線上教學的資源之一;授課教師也參與了多個園林樹木微視頻的拍攝,讓學生以“云賞樹”的方式進行學習。
我們也向學生介紹了一些“網紅”植物博主在新浪微博、抖音APP、Bilibili 網站、小紅書APP 等媒體平臺的賬號,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在課后利用碎片時間拓展樹木學知識。
每節線上教學結束后,教師會通過學習通APP 發布相應章節的練習題,做到每課一練;設置分組任務,如樹木檢索表的繪制等,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交任務成果;課程中期和末尾,分別安排了在線期中和期末考試。最終成績以系統統計的簽到次數、觀看視頻時長、練習題得分、考試得分等,綜合計算學生的課程成績,評價方法科學。教學期間密切跟緊學生的學習狀態,對課程完成度較低的學生予以學業預警,幫助學生加強自我約束,確保線上授課的教學質量。
據教學平臺統計,共有525 名學生學習了本課程,學習時間集中在2—6 月的春學期階段,但在學期結束后的7—9月,課程仍保證了較大的點擊量,說明部分學生在課程結束后仍有學習需求,可供學生反復觀看也是線上教學的特點之一。我們希望學生能在有需要時隨時觀看我們的線上課程,真正做到為日后的工作實踐提供指導。
我院于2020-06—07 正式線下復學,進行線下實踐課的教學活動,通過園林樹木的實踐教學,團隊教師發現,學生對于常用園林樹木的識別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但在樹木分類方面能力尚有欠缺。
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在線下實踐教學中,更加側重樹木的分類知識的介紹,對于同科同屬易混淆的種,做重點對比講解。針對某些學生易發生混淆,而在園林中又應用廣泛樹木種類,在線下實踐課的教學中,也做了重點梳理,并完成部分現場教學視頻的拍攝,發布于線上教學平臺,進一步完善“園林樹木”的線上課程。
疫情過后,高等院校教學活動逐漸恢復到以往面對面的授課模式,但線上教學仍可繼續發揮優勢,線上教學的嘗試給未來“園林樹木”的課程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將會成為未來教育的新形勢。
在開展“園林樹木”線下教學的同時,可將線上教學作為輔助和補充的教學手段,隨堂開啟彈幕、匿名答題,幫助羞怯、有不愿“出頭”心理的學生丟掉思想包袱,在網絡的幫助下盡可能多地參與課程學習[8]。
線上教學形式多樣的數字化資源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選擇的可能性,也是翻轉課堂得以開展的重要支撐,在未來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前提前發布線上教學資源,于線下面授課程中展開探討式學習,實現角色翻轉。
新冠疫情既是挑戰,更是機遇,線上教學從被需求到被認可[9],是舉國教育工作者與億萬學子共同努力的結果,疫情期間全國性的線上教學經歷,令教師和學生共同體會到“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巨大能量。未來,教育人員更要拓寬教學思路,完成互聯網思維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教育教學的根本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