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奕
(中共泉州市鯉城區委黨校,福建 泉州 362000)
鯉城區于2019年在老城區4個街道選取若干條古城背街小巷實行黨員街巷長制基層治理模式,把加強黨的建設貫穿基層治理始終。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鯉城區黨的政治引領作用、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明顯增強,黨的組織優勢正在逐步轉化成基層治理效能,解決了一批長期困擾街巷群眾的難點問題,街巷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大幅度提升。
黨員街巷長制經過鯉城的實踐探索,成效初步顯現,對于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完善城市基層治理體制機制,促進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全面發展都具有重大的實踐價值。
黨員街巷長制是踐行“四下基層”“四個萬家”群眾工作機制的有效載體,是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的重要平臺,進而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的有力抓手。黨員街巷長制通過在背街小巷設立巷長辦公室,由熟悉街巷風土人情的黨員擔任巷長、副巷長,再根據背街小巷的住戶、商戶和街巷特色等實際情況,科學配備巷長辦公室服務人員,如民警、城管、醫生、調解員、律師等,主動深入街巷一線為基層群眾服務。巷長辦公室服務人員通過開展“四個萬家”活動(即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充分了解巷情,為居民群眾解憂、辦實事。黨委政府借助巷長辦公室平臺,“零距離”開展“四下基層”活動(即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通過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更好地貼民心、體民情、解民憂,有效地把“四下基層”“四個萬家”群眾工作機制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黨員街巷長制是推動“馬上就辦”“真抓實干”再提速的有效載體。鯉城區通過建立黨員街巷長制工作機制,采取“日巡查、周走訪、及時處置、遇事會商、限時反饋”等工作措施,處理街巷治理日常事務。針對街巷本級無法解決的問題,區、街道、社區黨組織建立“統一受理、立即響應、分類處置、各方聯動、限時辦結、評價考核”的運行體系,協調解決問題,明確辦結時限,做到第一時間傾聽群眾心聲、第一時間反饋巷情民意、第一時間落實群眾企盼,實現黨員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馬上就辦”“真抓實干”在背街小巷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1]為進一步提升社區黨組織的組織力,鯉城區先行先試,在老城區4個街道選取若干條古城背街小巷實行黨員街巷長制基層治理模式,創設了“民情接待站”“陽光議事廳”“金牌調解室”等協商議事載體。根據街巷實際需求,組織片區民警、城管、醫生、調解員、律師等黨員主體下沉到街巷一線面對面為群眾服務,把黨的組織優勢延伸到背街小巷,打通基層黨組織聯系服務街巷群眾的“最后一百米”,解決了一批長期困擾古城背街小巷的老大難問題,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營商環境,大幅度提升了背街小巷住戶、商戶、駐街巷單位的幸福感、安全感,滿意度創歷史新高。
黨員街巷長制基層治理模式有四方面的顯著優勢:一是,變群眾“上訪”為黨員“下訪”。古城背街小巷疑難雜癥多,環保問題要找環保部門投訴、城管問題要找城管部門投訴……耗時耗力效率低。實行黨員街巷長制之后,街道根據每一條小巷的實際需求,科學配備街巷管理服務團隊,“主動去了解群眾的訴求、委屈、愿望,幫助群眾解決問題、排憂解難”[2]。二是,變間接治理為直接治理。原來都是群眾“有所求”,相關部門才“有所應”,中間環節多,效率低,群眾滿意度不高。實行黨員街巷長制之后,街巷管理服務團隊,通過“日巡查、周走訪”,與群眾面對面,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管理更為精細化、效率更高,群眾滿意度穩步提升,黨群關系、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三是,變陌生治理為熟人治理。原來的街巷治理基本上是由相關部門的領導或工作人員到一線進行處理,由于平常接觸少,彼此不熟悉,處理相關事務公事公辦,缺少人文關懷,治理效果不佳。實行黨員街巷長制之后,巷長一般由社區居民中的黨員擔任,與街巷的住戶、商戶熟門熟戶,好溝通。組建的街巷管理服務團隊由于工作關系需要長期接觸街巷群眾,干群關系更加融洽,對街巷的治理不僅有法理,更有情理,容易為群眾所接受,治理效果更好。四是,變被動參與為主動參與。居民群眾對街巷治理的原有認知是“等、靠、要”,認為治理主體是街道、社區,或區直相關部門,主動參與少。實行黨員街巷長制之后,街巷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主動參與街巷治理的群眾逐漸增多,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逐步被街巷群眾所接受。
黨員街巷長制基層治理模式,是鯉城區落實精細化管理城市的生動實踐,是提升古城背街小巷宜居環境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古城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有力抓手。黨員街巷長制基層治理模式把城市管理工作延伸到了小街小巷,直面古城背街小巷存在的突出問題,聚焦短板、精準靶向發力,提高了精細化管理城市的水平,有效解決了基層治理難題。黨員街巷長制基層治理模式實施后,群眾遇到問題不再需要跑到有關部門“上訪”,直接向巷長反映即可,街巷管理服務團隊能馬上解決的馬上解決,不能馬上解決的由巷長協調相關部門落實,積極回應群眾關切,構建了一個簡約高效的基層治理服務體系,極大提高了為民辦實事的效率和質量。
黨員街巷長制的實踐價值是顯而易見的,但由于黨員街巷長制的運行周期較短,在體制機制、工作方式方法等領域仍然需要“摸著石頭過河”,需要逐步探索完善。
黨員街巷長制的運轉機制雖已搭建,但因運行時間短,條條塊塊之間尚未磨合到位。街巷住戶、商戶、駐街巷單位等主體的訴求通道尚未完全暢通,甚至有的還不知道如何通過該渠道進行利益訴求,還是通過傳統方式向有關部門反映。相關部門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尚未形成有效的解決機制,特別是涉及需要資金投入的工作項目,諸如公共衛生間、街巷公共設施維護等,因響應機制缺位,變成長期積壓的難題,導致黨員街巷長制的制度優勢未能完全轉化成治理效能。
目前,黨員街巷長制開展的各項工作,更多的是依靠“人力”開展,依靠“智力”較少,“日巡查、周走訪”主要依靠巷長用“腳力”去丈量,沒有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勢搭建智能化平臺來開展街巷工作,整體上效率不高。
黨員街巷長制運行周期較短,各方面工作尚未成熟定型。一方面,街巷長對黨員街巷長制的定位,如何發揮黨員街巷長制的作用,思路還不夠清晰。另一方面,街巷群眾對黨員街巷長制只知其表,未知其里,對黨員街巷長制的職責、在街巷要發揮的作用了解不多。街巷群眾自發參與街巷治理較少,主人翁意識還未完全發揮。
黨員街巷長制基層治理模式是一個全局性課題,事關全區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充分調動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基層治理是實現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的關鍵因素。但由于目前黨員街巷長制運行周期短,各部門對黨員街巷長制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到位,主動參與黨員街巷長制相關工作的較少,主要還是依靠街道、相關職能部門、社區、街巷長“單打獨斗”,非職能部門的一些優勢資源尚未整合到基層一線參與街巷工作,黨員街巷長制基層治理模式的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鯉城區黨員街巷長制要持續在頂層設計、共建共治共享上下功夫,進一步理順運轉機制、搭建運轉平臺,才能全面發揮黨員街巷長制的治理優勢。
要把黨員街巷長制基層治理模式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必須對黨員街巷長制的定位、職責、條塊間的配合等事關全局的體制機制進行頂層設計和全局性的統籌部署。
1.明確責任歸屬,消除責任盲區。“黨員街巷長制”是一項新生制度,責任歸屬問題至關重要,責任主體不明確,“黨員街巷長制”的制度優勢就無法轉化為治理效能。建議區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聯席會明確“黨員街巷長制”工作責任主體,提出具體要求,“解決‘有人管理、有人跟進、有人負責’的責任歸屬問題,消除管理真空和責任盲區”[3]。從調研來看,市、區兩級的責任歸屬尚未完全理順,導致街巷的個別問題無法及時解決,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黨員街巷長制”的有效發揮。
2.加強統籌協調,建立響應機制。建議區委對“黨員街巷長制”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基層治理的難點問題進行研究,出臺具體實施意見,切實解決“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4]的頑疾,促進黨員街巷長制工作的整體提升。建立區直相關職能部門響應機制,將“黨員街巷長制”工作納入年度黨建工作計劃,發揮職能特長,主動下沉一線,參與“黨員街巷長制”工作。協調市直相關部門,解決市級層面承擔的管理職能問題,打通“黨員街巷長制”基層治理模式的頂層通道。
3.加大經費投入,提振干事激情。目前,街巷長管理服務團隊屬于志愿義務型組織,沒有經費保障,特別是街巷長的通訊費、接待群眾的茶水費都是由街巷長自掏腰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街巷長的積極性。建議將街巷長的工作經費納入“黨員街巷長制”專項經費撥補范圍,直接下撥社區黨組織,由社區黨組織把關,實報實銷。
街巷平臺是黨員街巷長制有效發揮作用的基本載體,但由于社區資源有限,有的連辦公場所都較難保證,建議對街巷平臺進行創新。
1.創設“多巷一室多用”共享空間。由社區進行統籌安排,采取多條巷子共用一個活動場所,一個活動場所具備多種用途的方式,整合有限資源,創設共享空間。
2.創設鯉城古城街巷通APP。目前,相關職能部門都有創設相應的智能化APP平臺,基層干部、人民群眾關注多、干擾多。建議對智能化APP平臺進行整合,創設鯉城古城街巷通APP平臺。該平臺要集政策宣傳、街巷信息、問題反饋、問題處理、網上議事、網上考評、信息收集等基本服務功能為一體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全天候、全公開、無縫隙”[5]的城市管理,助推城市管理常態化、精細化。
3.組建“街巷宣講團”。依托區委組織部,把政策能力較強、實踐經驗豐富、工作成效突出、口頭表達能力強的街道、社區干部,以及街巷長管理服務團隊成員組建成“街巷宣講團”,既可以宣講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的決策部署,又可以宣講“黨員街巷長制”的好經驗好做法,達到交流經驗、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利用“街巷宣講團”熟悉街巷工作的優勢,開展“黨員街巷長制”的調查研究工作,及時發現“黨員街巷長制”運行過程中的體制機制問題,及時總結經驗做法,確?!包h員街巷長制”基層治理模式不斷完善、不斷提升。
街巷住戶、商戶、駐街巷單位既是街巷治理的客體,又是街巷治理的主體?!包h員街巷長制”基層治理模式要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必須緊緊依靠群眾、發動群眾,讓城市基層治理不再是政府的單方面行為,而是黨委主導、政府主抓、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共同治理的新型治理體系。
1.會商需求交集點。針對每條街巷的實際需求,梳理住戶、商戶、駐街巷單位的利益交集點,凝聚集體智慧制定街巷公約,明確街巷長街巷管理權限,引導住戶、商戶、駐街巷單位“共建共治共享”,構建街巷命運共同體,激發主人翁意識。
2.組建街巷督導隊。發揮居民熟悉巷情的天然優勢,組織以居民群眾認可、威望高的退休熱心老黨員為主體,熱心居民群眾為補充的督導隊,協助街巷長做好“日巡查、周走訪”、調解鄰里糾紛等普通日常事務,督促街巷公約落地落細落實,做到“街巷的事街巷管”,實現“小事不出巷、矛盾不上交”。
3.賦予群眾監督權。根據街巷的不同需求,建立街巷群眾監督清單,賦予群眾監督權和考評權,確保街巷服務團隊真做、實做、做實,提升街巷治理效能,增強人民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