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根塔娜
(內蒙古財經大學 金融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2018年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強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加快補齊農業現代化短腿和鄉村建設短板;2021年2月21日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民族復興就要鄉村振興。從微觀個體角度來看,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民生活水平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是滿足日益增長的廣大農民需求的必要條件。從宏觀角度來看,更廣泛、更有力地應用現代化農業科技是擴大農業生產的關鍵,也是產業協同發展的必然要素。因此,農業現代化研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對于農業現代化的概念,首先需厘清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的區別。1964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書中詳細說明了這兩個對立概念。傳統農業以祖祖輩輩使用的生產要素為基礎,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低,甚至沒有;而現代農業更多的是要引進新的現代化農業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對拉動經濟增長產生重大意義。Enyedi & Volgyes[1]認為,現代化的農業的特點是資本密集度高、技術水平高、機器的使用率高,節省勞動,是利潤導向型的產業。對國內農業現代化的研究,可追溯到1963年①,楊培新在文中強調,農業現代化是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資料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總的來說,農業現代化是個歷史過程,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現代技術及管理模式促進農業發展,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升農民生活水平。
農業現代化,依目標可分為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目的。從生產性的目標來看,用“現代”技術代替“傳統”技術,使用最高產的品種或技術來增加產量。現有研究認為,保持穩定的增長率,滿足有效剛性市場需求,即農業現代化重點突出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宗農產品。而非生產性目的方面,Enyedi & Volgyes指出,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基本醫療服務、教育和擴大農村就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目標。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又要重視生態效益,缺一不可。此外,在現有國外研究中把食品質量安全及環境可持續性作為農業現代化的新目標。在國內的研究中,有從農產品供給、農民增收、生態安全、質量安全和國內國際戰略布局五個方面構建“十三五”農業現代化總體目標體系。
現有文獻從多元的角度,基于理論和實證研究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因素。首先,在要素投入方面:技術進步是農業現代化發展重要的要素投入。農業技術發展的產物節省農業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縱觀國內外相關研究,學者們基于農業經濟理論,運用不同的實證方法較全面分析了科技創新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如Siddiqui[2]在文中說明農業現代化發展會受到地形變化、灌溉方式和技術設備的使用等的影響。人力資本作為另一個重要的要素投入,對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重要現實意義。隨著數字經濟發展,人力資本將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引擎。依據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通過職業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能夠提高農業人力資本積累,從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黃慶華等[3]構建門檻模型實證分析人力資本與農業現代化關系,研究發現人力資本可以促進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其次,在制度方面: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制度因素是現實需要,堅持完善土地流轉制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國有農場改革等方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產業布局,使農業經濟更有效地增長[4]。再次,在外部環境方面:專家學者從“三化”“四化”及“五化”②視角展開研究,認為前期的工業化推進當期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對農業的現代化有拉動作用,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先導力,“五化”協同發展會促進區域農業現代化均衡發展[5]。最后,在城市規模因素方面,蔡書凱和倪鵬飛[6]基于面板門檻模型的分析發現,當城市人口絕對數較小時,極化效應大于涓滴效應,當城市人口較大時,涓滴效應大于極化效應,主要是因為當城市規模較小時,隨著城市規模增大,城市中心區不斷擴張,吸引周邊區域的農業生產要素流入,從而引起農業的資金外流、優質勞動力流出和優質農業用地被占,進而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發展。
農業現代化發展是動態過程,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地區需要結合實際設定針對性的目標及評價指標體系。因此,學者們科學合理地構建了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
縱觀國內外學者研究,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構建有:一是多指標綜合測度法。從橫向對比來看,國外的研究學者De Souza[7]從現代技術、傳統技術使用及減少勞動力投入出發,構建32個評價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測算巴西136個城市的農業現代化指標,研究發現全州的農業技術存在差異,只有小部分城市采用了根據耕作強度或單位勞動力資本率確定的現代技術,而大多數城市的生產者使用的是基本的、甚至是傳統的技術。從國內研究現狀來看,采用熵權法測算我國各省份(直轄市、自治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并基于Dagum基尼系數和Markov鏈估計法來檢驗地區之間存在空間非均衡因素的研究較多。從縱向發展趨勢來看,祝華軍和樓江[8]聚焦農業產業本源性,構建綜合指標體系,將農業現代化分為初步實現階段、基本實現階段和全面實現階段,從而發現各個地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處于不同的階段。二是多級指標測度法。從橫向對比來看,杜宇能等人[9]從農業生產、產出、經營、社會和生態等五個現代化水平測試角度,構建了有23個具體指標的三級指標體系(如表1),對我國30省份的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總得分和排名進行測算,結果發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存在差異,西部地區的農業現代化遠低于東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不平衡。從縱向發展趨勢來看,夏四友等人[10]以農業投入、產出、社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為目標,構建兩級指標體系、采用熵TOPSIS法和數據包絡法(DEA)來測算2000—2013年榆林市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時空演變格局,研究結果發現榆林市的農業現代化有上升的趨勢。總體來看,不管是用多指標綜合測度還是多級指標測度,現有研究認為需要通過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加大資金供給、調整農業結構及加強農業生態保護等來提升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

表1 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
1982年,Enyedi & Volgyes在《現代農業對農村發展的影響:比較農村轉型系列》文中指出:“北美式的現代化只有在社會結構和生產目標相似的情況下才能很好地適應其他大陸,比如在以色列或南非。但是,它進入發展中國家往往會產生矛盾甚至會出現破壞性的結果;每一個基本類型的農村社會都需要有自己的一種農業現代化來表達”[1]。因而,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具有地方特色。國內學者在借鑒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經驗,并總結他國與我國要素資源配置上的差異,提出了對中國農業現代發展的有益建議。
第一,經營模式創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③以來,關于如何銜接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的路徑,國內不少學者提出應當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在這過程中應當圍繞農戶的需求定制家庭經營模式,順應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要求。小規模農戶是長期性的,因此有機銜接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是基礎行為,而農業合作將是必不可少的載體[11]。
第二,土地制度變遷。土地是農民生存之本,是核心的農業生產要素。構建科學、合理的土地流轉制度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④,也是必由之路,通過流轉土地可以讓小散農地產生規模效應,益于農業企業和種植大戶等農業經營組織形成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縱觀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伴隨著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轉化及城鎮化率不斷提升。因此,不少國內文獻以發達國家為例,如美國、日本,研究農地制度改革在土地和人力資本均衡中推動農業現代化的路徑,對土地制度創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第三,技術進步。農業現代技術是農民逐漸減少對土地及自然資源的依賴,通過未來的技術密集型農場,實現現代化、城市化。Enyedi & Volgyes還指出,不管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如何,農業技術方面的新方法和新過程總是會導致生產水平的顯著提高,加快農業現代化。Emerick et al[12]在印度進行了一項隨機試驗,結果表明,改進后的技術——一種有抗洪能力的水稻品種降低農業產出下行風險,保證農業產量,為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依據。Camacho et al[13]指出,發展中國家的小部分農民常常根據不精確、非正式和過時的信息來源(如家庭、鄰居或傳統)做出生產和銷售決策,從而直接導致農業生產效率降低,阻礙農業現代化進程。因此,不斷提高農業科技資源投入,完善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從而充分發揮發展現代化農業的機制作用。
第四,人力資本投入。舒爾茨指出,改造傳統農業,應該要提高農業從業人素質,須加強職業培訓。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綠色化和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的動態過程中,在每個階段需要大規模的中高級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結構優化將會提高農業現代化的水平。陳國生等人[14]構建耦合協調模型,研究發現,人力資本與農業現代化存在穩定的耦合關系。農業現代化不僅需要科技創新及資本的投入,更需要配套的科技人才。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有必要培育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國內相關研究以“農二代”大學生返鄉創業為例,說明人力資本有助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因此,需要加大培訓,培養本土人才,提升專業化服務,為農業產業提供有力支撐[15]。
近年來,隨著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農業現代化問題引起了政界和學界的高度關注。本文主要從農業現代化內涵及特征,評價指標與測度方法,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因素、發展路徑等幾個方面對現有國內外文獻進行了歸納分析。國內外學者從多角度定量和定性分析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內容豐富。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有學者在宏觀視角下,構建包含現代農業的理論模型,嘗試回答“農業現代化發展會如何影響經濟發展”問題,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雖然關于農業現代化的研究較多,但還是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局限。第一,現有研究多關注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和發展路徑研究等方面,忽略了對應的理論模型研究。且多從定量分析和科學論證相應的關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路徑和建議入手,缺乏較強的理論層面描述農業現代化的“怎么做”和“有何影響”等方面的必要研究。第二,現有成果主要從宏觀層面的農業、農村角度為主,而從微觀層面的農戶農民角度的研究較少。第三,大部分研究停留在新型經營主體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性,而具體的新型經營模式的構建較少,需要科學合理地創建新型經營模式以適應實際農業經濟運行機制。
未來,農業現代化的研究方向與重點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應進一步強化理論分析。應借鑒國外文獻中的關于構建包含現代化農業的理論模型,從而構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理論模型來研究分析農業現代化如何推動經濟整體發展,利用經驗數據進行量化實證研究農業現代化對傳統農業、非農業部門和勞動力轉移等方面的“后向”影響機制。二,完善評價指標體系。現有文獻里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已包含生產、產出、經營、社會和生態等方面,在這基礎上應當考慮農業數字化、農業互聯網發展等多元角度,從而豐富評價指標體系內容,就農業現代化發展進行更加科學的研究分析。三,重視農戶農民角度的微觀層面研究。在宏觀共性研究基礎上,更要注重微觀層面的差異,著眼于具體的農戶農民角度的農業現代化實現問題的研究。將通過相關研究,提出符合實際且具有明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對農戶“為什么”“如何”與現代化農業有機銜接,以及應達到什么樣的現代農業標準等給出具體的建議。
[注 釋]
① 楊培新.我國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資金問題[J].經濟研究,1963,(6):10-19.
② 張平淡,袁賽,夏曉華.基于農業現代化視角的“五化”協同發展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地理,2017,37(3):152-157.
③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文件,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1/content_5367487.htm。
④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中國土地問題》課題組,張曙光.土地流轉與農業現代化[J].管理世界,2010,(7):66-8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