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曙初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義烏 322000)
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在會議中提出:“深化供給側改革,充分發揮我國內部市場優勢,構建國內國外雙循環的經濟發展新格局”。至此,“雙循環”發展理念被正式提出,并在各級會議中被多次提及。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快速變化的背景下,我國正式提出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商貿流通業既是資本密集型行業,也是技術密集型行業。從資本密集型行業的角度來看,實現商貿流通的快速發展,就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投入,除了政府產業政策的資本投入,還需要社會資本的有效助力,與資本的緊密結合使得商貿流通業能在短期產出巨大的資本收益。
從技術密集型行業角度來看,商貿流通業與新型技術緊密聯系,通過與電子商務產業結合,實現了“互聯網+”倡議下的技術突破和產業轉型,高新技術的融入也幫助商貿流通提高附加價值,實現產業價值位置的上移。當前國內和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國際貿易發展受阻。商貿流通業作為聯系生產和消費的紐帶,在擴大內需的背景下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民經濟中,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對優化產業結構、調整資源合理配置、創造就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我國,資源地區分配不均衡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商貿流通業由于其產業發展的特殊性,對調節資本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結構優化取得了一定成效,產業發展質量不斷提升,這也使得外部資本意識到商貿流通業的產業潛力,商貿流通已經逐漸成為優質資產的代名詞,商貿流通業所凝聚的外部資本總量正在不斷增加。但在資本的凝聚過程中,如何進一步發揮商貿流通業的資本張力,仍然存在如下疑問:商貿流通業的資本張力應如何定義?我國不同區域的商貿流通業是否具備相似的資本張力水平?如何平衡我國不同區域的資本張力水平,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對上述問題的研究不僅僅是對我國商貿流通業未來發展模式的探索,更是對我國資本投入方向的有力探索。
我國區域資本分配的不均衡,是各個地區資本張力不一致的核心原因,該問題不僅出現在城鄉之間,也出現在各個省市之間。盧維良指出,我國城鄉之間存在不同的社會資本張力。具體而言,城市資本中公共物品比例更高,積極社會資本的功能性更強,現代社會資本能夠實現更強的經濟推動作用。而農村資本的私人物品、消極社會資本和傳統社會資本三類張力對優質資本張力產生了反向拉動作用,處理農村區域的不良資本張力,是我國新農村建設中需要重點處理的問題[1]。黃維德和王達明認為資本張力存在不同類別的價值,分別是由資本存量帶來的內部價值,以及資本潛力所帶來的外部價值,由此可見,資本價值的形成必須由資本張力所牽動,資本張力是促進資本價值轉化的作用力,增強資本張力就是增強資本的價值水平[2]。梁子婧(2017)討論了江蘇區域的物流資本張力水平,并根據產業產值、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建立了C-D生產函數,認為改善江蘇物流業結構水平,首先需要增強產業張力水平[3]。
隨著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流通業中廣泛存在的資本集聚特征引發了對資本張力的討論。劉毅認為,商貿流通企業的競爭優勢除了要依靠企業物質資本、金融資本、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外,還需要結合社會資本,通過資本間的相互搭配實現資本的外在張力,進而增強商貿流通業的競爭能力[4]。王嘉鑫結合數據包絡分析進行流通產業知識資本投入的決策單元化的經營效率折算,從知識資本投入角度評估了流通產業經營效率,認為我國流通業知識資本張力應該進一步改善,并需要在人力資本、組織架構和關系資本上獲得拓展[5]。謝莉娟和莊逸群從馬克思流通理論出發,結合資本張力與“拉”式產銷邏輯分析零售業的媒介功能,研究認為數字化驅動下的柔性生產是引導零售業發展的關鍵環節,而資本的張力則是對社會再生產的基本保障[6]。渡邊雅男等人認為,非生產費用的資本化與資本職能的二重化是導致資本張力異化的核心原因。研究認為,服務業資本主要是通過參與利潤率平均化而形成對外資本張力,而不是通過創造價值[7]。
綜合上述研究可以發現,僅僅通過區域資本分配或產業配置分析,無法透析資本張力的本質,而應從資本張力本身的結構出發進行討論。商貿流通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資本張力水平毋庸置疑,但需要以資本張力結構為核心研究方向,才能有效透視其產業發展作用。
基于已有文獻的分析,研究進一步構建了商貿流通業資本張力的統計變量,結合資本張力在居民消費、產業結構和市場發展三個方面的作用,采用消費張力、結構張力和市場張力的指標,分析商貿流通業資本張力的統計變量。
1.消費張力
消費張力是消費均衡的表現,也是我國居民消費層次更加分明的表現。商貿流通業的資本集聚首先會影響消費市場的水平,再通過就業渠道均衡城鄉居民收入,因此資本張力會在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上形成作用,以體現商貿流通業的消費張力影響。
這里采用商貿流通業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與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值(絕對值)的比值進行替代:
(1)
在公式(1)中,Wage代表商貿流通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指標所示的值越大,則代表商貿流通業就業人員收入越高,或是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越小,說明城鄉消費的一致性越強。這也代表了商貿流通業對消費市場產生的張力越強。
2.結構張力
結構張力是產業均衡的表現,也是我國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的表現。商貿流通業對產業鏈的影響存在于方方面面,不僅可以促進產業的結合與產業群落的產生,而且商貿流通業本身的發展也對應著第三產業的升級,為了綜合流通業和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升級中的作用,這里分別設定流通產業優化與第三產業優化兩個指標,通過因子合成的方法將兩個指標結合為一個指標:
(2)
(3)
公式(2)代表了流通業優化水平,Outputcirculation代表流通業的產值(附加值),公式(3)代表了第三產業的優化水平,Outputthird代表第三產業的產值,通過兩個指標的因子合成,從而構成流通業結構張力水平:
Struit=0.5×Indc-it+0.5×Indt-it#
(4)
3.市場張力
市場張力是資本張力的宏觀體現,也是商貿流通業改善市場結構的有效例證。在商貿流通企業集中化的過程中,市場上的服務質量和服務價格趨于統一,并幫助市場實現了有效凝聚,從資本投入的角度來看,實現商貿流通業的集中度上升,就能體現資本張力中的市場張力。鑒于此,這里采用赫芬達爾指數(H指數),計算商貿流通業的集中度水平:
(5)
公式(5)中,N代表區域內所有商貿流通企業的數量,Xi代表i企業的銷售規模,X代表商貿流通業的整體市場規模,該指標越大則市場集中水平越高,所產生的市場張力越強。
本文的數據時間為2010-2019年,觀察樣本為我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所有數據均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及各省統計年鑒,進行實證前均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主要為目標值與最小值的差除以最大值與最小值所得。
基于上述三類指標的構造,進一步對消費張力、結構張力及市場張力進行結合,采用如下函數形式:
Tension=f(Cons,Stru,H)#
(6)
函數(6)表明,商貿流通業資本張力的水平取決于商貿流通業的消費張力(Cons)、結構張力(Stru)和市場張力(H),這三種力量的計算過程上文已經說明,對數化處理上述模型可以得到如下函數:
lnTensionit=α0+α1Consit+α2Struit+α3Hit+εi#
(7)
這里的Tensionit采用商貿流通業產業規模進行替代,研究采用α1、α2、α3的和作為資本張力的作用水平。
在Eviews 9.0軟件環境下,研究對公式(7)進行了回歸分析,從判決系數來看,模型的判決系數為91.4%,說明整體解釋力較強,可以有效說明商貿流通業的資本張力水平,通過方差分解可以得到如表1所示的結果。

表1 方差分解
由表1可見,常數項的F值為18.547,高于F值的臨界概率為0,代表方差分解拒絕原假設,說明函數(7)的線性關系得到確認,三個指標能夠有效合成資本張力,進而可以對各個省份的資本張力作用,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省份、直轄市、自治區回歸系數
由表2可知,除西藏、青海、甘肅、山西四個省份自治區以外,我國其他省份、直轄市、自治區的商貿流通業均具備正向資本張力,即商貿流通業發展能夠實現外部資本集聚效應,從張力大小來看,經濟發展水平越強的,其張力水平越高,這說明商貿流通業的資本張力與經濟發展的關聯性很強。
本文利用商貿流通業發展過程中的三類張力,從理論角度梳理了商貿流通業資本張力的合成方式,并采用實證模型對資本張力進行了結合,采用2010-2019年我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數據樣本進行分析,得到如下結論:商貿流通業的資本張力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但是在我國不同地區發展情況并不一致。西藏、青海、甘肅、山西四個省份自治區商貿流通業的資本張力為負值,說明這四個省份自治區的商貿流通業發展情況較差,需要進一步強化商貿流通業建設,通過主動引入外部資本改善資本張力水平。對于資本張力與消費張力、結構張力及市場張力的作用,有如下分析。
我國商貿流通業首先會對國民消費市場產生影響,作為生產與消費的聯結者,對商貿流通業的資本投入,可以增強商貿流通業的運轉水平,進而有效銜接供給側與需求側,降低交易成本,從而降低市場上的產品價格。同時,商貿流通業對就業的吸納作用十分明顯,可以解決對應地區的居民就業問題,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價格降低和收入增長的雙重刺激之下,資本通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渠道實現了對外張力,擴大居民的消費規模,進而實現對居民消費升級的作用。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可知,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1649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0%。從消費類型來看,商品零售收入達到364928億元,名義增長7.9%。由此可見,商品零售是推動社會整體消費增加的核心力量,其增長率基本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實現同步,這也證實了商貿流通業資本張力對居民消費的有效推動。
商貿流通業對產業結合具有突出貢獻。在產業鏈之中,各個中間產品的流通離不開流通業的助力,而資本對商貿流通業的注入,可以增強商貿流通業的運轉能力,降低產業鏈中的運輸成本,同時也可以實現多個產業群落的相互連接,實現產業鏈的延長,通過規模效應優化產業結構;資本張力還可以降低中間商品流通過程中的損耗,對于產業鏈整體發展而言,更低的損耗代表更高的產出,資本張力有效作用于企業的投入產出比。而且流通業的資本投入還具備難以量化的外部性特征,對于中小企業而言,這類企業往往處于產業鏈末端,或是在地理分布上比較分散。因此無法形成產業發展的“合力”,而流通業能夠切實幫助中小企業實現聯合,創造出更多的產業群落和生產搭配,對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幫助。
商貿流通業是多個市場相互結合的中心產業。對城鄉市場而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可以解決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從價格角度實現城鄉居民體驗的一致性,通過改善城鄉商品結構,幫助鄉村居民提升發展能力,商貿流通業在城鄉市場之間的發展,也可以解決一定的就業需求,實現城鄉居民薪酬的同步;對省域市場而言,我國不同省份、直轄市、自治區的發展不一致造成了商品供應的差別,實現省域市場的一致性,可以強化宏觀發展的同步能力,增強社會生產的信心;對跨境市場而言,流通業向國外的滲透,不僅能夠體現我國商貿流通的高水準,而且有助于實現吸引外資,使全球資本助力我國商貿流通發展,增強商貿流通產業張力。總體而言,商貿流通業可以在多個層級上實現資本的凝聚,進而通過資本張力推動增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