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雯
新聞是間接推動時代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技術水平遠不如現在發達,人們只能通過廣播等來獲取新聞。進入信息化時代,新媒體技術水平逐漸提高。新時代下,新聞報道涉獵的范圍更廣,是人們了解世界的重要路徑之一。
新媒體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事物,新媒體對網絡的依賴比較強,通過網絡平臺將信息傳播給人們。比如,目前很多人在用微信,很多新聞類微信公眾號可以第一時間把新聞傳播出去。這些新媒體對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產生影響。電視新聞節目如果想要在新媒體環境下發展,必須進行改進,使電視新聞節目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還有很多地區對廣播電視新聞資源開發不足。電視新聞制作人員的創新性不足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我國很多基層的廣播電視臺都沒有足夠的專業人才,沒有受到正規的新聞培訓和教育,這個問題嚴重影響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效率。因為沒有新鮮血液及時補充,長此以往,必然影響節目的活力和創新性,使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很難跟得上時代進步的腳步。在人才決定單位命運的時代里,這種人才匱乏的廣播電視臺必然落伍。
網絡新聞的便捷方式對信息的傳播起到了促進作用。在新媒體環境下,大量新聞事件都是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在網絡上傳播,進而被大眾知曉。網絡新聞的傳播速度遠遠超過了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速度。但網絡新聞的公信力不足。而公信力和權威性恰是傳統媒體的優勢。廣播電視新聞可以提高自身傳播效率,提高新聞時效性,借助傳統新聞媒體的強大實力,掌握更多的第一手新聞資料。
比如,對一些自然災害,自媒體一般不能第一時間進入現場進行報道,但央視新聞工作者可以憑借傳統新聞媒體的優勢,深入現場進行播報。再如一些重要的時政會議,考驗的是記者的專業能力,誰的新聞內容更加務實、更加新穎、解讀更加準確,誰就會受到更多受眾的關注。
每個新聞記者在現場采訪后,都要對自己的采訪內容進行總結歸納,最后撰寫出新聞稿件,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具備很強的寫作能力,稿件不僅要主題明確,還要語言優美、語句通順。一篇優秀的新聞稿,不僅要讓同行業的人讀懂,還要讓沒有任何相關知識基礎的人讀懂,而且要有讓人不斷讀下去的動力。一則新聞報道如果以平淡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那么根本沒有辦法吸引受眾完整讀完,使受眾喪失對新聞的探究欲。現在很多網絡“標題黨”利用的就是大眾的獵奇心理,只關注標題制作,忽視內容的真實性。這種做法是反面教材,新聞記者的寫作不僅要做到標題新穎,還要緊扣主題,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要有深厚的寫作功底。
媒體融合時代,新聞記者要適應互聯網語態與全息傳播形態的表達形式,應當放下姿態,轉變語態,創新形態。一方面要提升新聞工作者的全媒體傳播能力,打造一專多能的全媒體記者隊伍;另一方面,也是更為基礎的,在于培養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報道語言功底,尤其是要語言平實、言之有物、實實在在、準確客觀,在新聞報道中拒絕假大空。
與此同時,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是當前互聯網發展的重要趨勢,新聞工作者還要學習這些新的表達思維和技巧,讓受眾或用戶愿意聽、聽得懂、喜歡聽,最終實現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
新聞工作者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端正工作態度,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作為新聞工作者,應該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規、恪守職業道德,不碰底線、紅線、高壓線。只有守規矩,才能保有尊嚴。而不守規矩、喪失職業道德,就是新聞工作者最大的恥辱。
新聞工作者要把握時代的脈搏,要認識到當前形勢所賦予我們的任務、職責。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作為當代新聞工作者,就應該擔當起該擔當的社會責任,尤其是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問題上,要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發聲,占領輿論陣地,傳播正能量,敢于擔當,當仁不讓。新聞工作者應該更多地起到渠道和橋梁的作用,長期地、耐心地、孜孜不倦地向人民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解釋黨對事物的主張和看法,讓人民了解黨和國家的大事,使黨的看法、主張化為人民群眾自覺自愿的行動。
如今的社會已經步入了信息化時代,大眾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多樣,這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新媒體環境下,社會大眾對廣電新聞記者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的要求比之前更高。傳統新聞媒體必須作出相應的改變,打破傳統新聞模式的束縛。廣電新聞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文化素養,緊跟時代的腳步,創新節目的制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