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媛 南寧師范大學
藝術類高校教育工作的開展,能夠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多樣性的人才,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所以高校的民間民族舞蹈是教學工作的重要部分,并且在藝術類高校教學改革和實踐過程中,民族舞蹈的教學改革起著重要的代表性作用。但是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當前以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為代表的藝術教育改革也逐漸凸顯出了問題和不足,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對多樣性人才及藝術性人才的需求,我們必須從多方面、多角度出發尋求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開展的重要突破點,并以此為基礎不斷推動我國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改革和實踐,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多樣性人才。
高校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主要是對我國各地的民間舞蹈文化、內涵、肢體動作等內容開展教學。我國教育性的相關調查文件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國內高校的民間民族舞蹈種類大約有70~80 余種,并且各高校在民族民間舞的教學過程中,包含了大約30%的舞蹈文化知識,65%的舞蹈實踐教學,5%的課堂舞蹈創新式教學。所以,我國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基本教學框架逐步形成,但是我國民族眾多,各民族之間的舞蹈動作來自不同地區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舞蹈教師也對一些舞蹈理論知識模糊不清,舞蹈動作模擬較為刻板。學生學習民族民間舞蹈,完全只是對不同民族的民間舞蹈動作進行“模仿”,所以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缺乏課堂生機,并且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在開展過程中問題頻發,這使高校民族民間舞蹈課堂教學產生的負面效應大于積極影響[1]。
目前我國國內各高校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課程教學的比例不夠科學。大部分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開展都是通過“術科”進行教學,就是通過大量的肢體語言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舞蹈專業技能。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民族文化課程所占的比例,學生在大量的肢體教學過程中,雖然能夠很快地熟悉舞蹈動作,但是在對民族民間舞蹈理解過程中會出現片面化理解的問題,不利于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傳承[2]。
我國民族眾多,當然民族民間舞蹈的種類也是豐富多樣的,所以民族民間舞蹈憑借著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不只是簡單地在民間傳頌,高效開展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是促進我國民間舞蹈藝術發展傳承的關鍵。要想提高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水平,我們需要對民族民間舞蹈的特點進行了解和掌握。總的來說,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顯著的特點就是民族化和多樣化。民族民間舞蹈是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和發展過程中創作且不斷傳承下來的一種舞蹈形式,所以民族民間舞蹈具有濃厚的民族性。中國是由56 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點和優美的民間舞蹈,高效開展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是研究民族舞蹈的有效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大眾民族的舞蹈特點,還要關注小眾民族的舞蹈發展特點,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地對高校所在地民族舞蹈特征進行研究,這樣的方式有利于我國各民族文化的傳承及民族舞蹈的弘揚和發展[3]。
我們通過對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現狀及特點進行剖析,大體知道我國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在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夠進一步深入推進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下面,筆者對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工作提出相關的改革實踐探究建議。
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開展過程中,學校要明確自身的教學優勢,明確校內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工作開展的方向,特別是一些缺乏地方獨立特色舞蹈資源的舞蹈院校,更要找準自身教學發展的突破口,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體系[4]。在高校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開展過程,教資隊伍的建設水平決定著舞蹈教學開展的質量和水平,所以,在教學的改革工作開展過程中,學校要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和執教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推動我國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深入改革和實踐發展。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師的執教水平往往決定著教學質量,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提高舞蹈教師的舞蹈專業技能和水平,借助教師過硬的專業舞蹈教學能力,來推動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發展。第二,要逐步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學校要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樹立良好的教學風氣,結合校內實際的教學工作開展形式,組織全體教師學習思想政治知識,使其樹立堅定的政治信念,從而推動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改革與發展[5]。
我國高校在開展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教學過程中,會盲目搬照一些頂尖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失去了自身特色的辦學模式。所以,各地方的高等院校在開展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應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本地獨特的民族文化及民族民間舞蹈,并將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間舞蹈引入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對于頂尖高校的辦學經驗要借鑒而不盲目搬照,只有這樣,才能建立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模式,并符合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特點,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出發,開展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例如,“傣族舞蹈”中有一組動作叫作“三道彎”,是通過手部、腰部以及身體的動作結合來完成的舞蹈動作,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進行分解式教學,先學習手部動作,然后進行腰部動作學習,最后再把身體動作加入動作練習過程中,將三者的各自動作結合起來。教師先開展基礎的舞蹈動作教學,要通過觀察學生的自主舞蹈動作練習情況、學習程度和接受能力,對學生進行區別性的指導,這樣的教學方式達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又如,在“蒙古舞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A 生和B 生配合練習,自己在一旁進行細致觀察。假如A 生的“抖肩”動作不到位,B 生的“腳步”混亂,教師便可針對不同的動作要領對A、B 兩位學生進行指導,兩位學生可以相互監督和指導,不斷提高各自的舞蹈水平。從以上例子分析來看,高校舞蹈教師在開展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教學輔導,鼓勵學生自我監督和自我練習,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促進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改革實踐的發展。
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無論課堂文化教學,還是肢體語言的訓練教學,教師應堅持實踐教學為先。因此,舞蹈教師不僅要負責課堂文化教學,還要通過各種校內外的舞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舞蹈實踐水平,及其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興趣。教師只有通過反復的藝術實踐,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找出教學問題并加以解決。學生通過指導性教學,可以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掌握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技巧和學習方法;通過舞蹈實踐活動,能夠更好地熟悉舞臺,了解舞蹈的真正藝術價值和魅力。
總而言之,高校開展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有利于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能推動了我國藝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改革只有通過不斷的試驗,才能檢驗出我國高校藝術教育教學的水平,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從而為我國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