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奇,溫華軍,李鵬飛,楊 濤,蔡 干
(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湖北 石首 434407)
自然教育體系建設與保護區資源優勢存在必然聯系,在推進體系建設方面要注重資源的分析和整理歸類,要從志愿者方面考慮合力的形成,要從活動形式上進行謀劃,關注教育受眾的后期反饋意見,研究體系建設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從宣傳、規劃等方面安排好配套措施,解決實際問題。
當今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旋律,社會各界對自然科學普及教育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視,自然教育顯示出了時代緊迫感。近幾年來,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從搭建自然教育體系方面入手助推自然教育工作,堅持從實際出發,從不同層次、不同行業人們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入手,區分層次,突出重點,分類組織;加強與各級科協組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實際工作部門和新聞媒體的聯系與合作,充分發揮其組織網絡資源優勢,多形式、多內容、多層次、多渠道地開展自然教育工作,形成了保護區獨到的教育推廣模式,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保護區自然教育體系的建立與形成首先考慮了基礎設施的完善、資源優勢的整理、教育模式的擬定、周邊輻射的程度、長效規范的制度、評估機制的形成等內容,積極按照自然教育的基本方向宣傳、組織、推介,并謀求反饋意見,將保護區自然教育體系建設規范在常態化的層面上。近幾年來保護區充分利用保護區資源優勢,廣泛聯系周邊社區和學校,堅持科學普及宗旨,倡導務實和創新,結合自然教育基地的建設要求,把握體系創建、模式構造、團隊組建、尋協作求、組活動織、宣傳推介、效果評估等環節開展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搭建自然教育載體,有效地延伸了保護區的公眾教育職能,達到了幫助受眾了解保護自然、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濕地,提高受眾自然保護素養的預期效果。
自然資源是一個保護區的基本優勢,是做好自然教育的前提保障。面對保護區的自然資源的豐富與多樣性,選擇性的做好資源的整合工作是一個重要而而居首位的工作。
(1)為了做好自然方面的工作,保護區采取整合、發掘、提煉、拓展、升級改造等措施,將保護資源與自然工作的緊密結合,使自然資源轉為較好的教育資源,成為相對實用的自然配套設施;與此同時,保護區在生態旅游發展方面注重了自然元素的策劃和實施,形成了自然項目設施與生態旅游景點的建設相得益彰的理念,為開展自然活動創建了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2)加快了自然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多年以來,保護區已建的麋鹿博物館、心結廣場、包括聯合外界力量建成的濕地氣象觀測站、新能源利用實驗站和濕地植物監測站,均成為開展自然的主要設施。近幾年,保護區繼續加快自然設施的建設步伐,投資600余萬元新建了占地600畝的濕地展示中心,形成了具有保護區特色的招鳥區、水生生物展示區;投資500萬元對已經建成的麋鹿博物館進行升級改造。根據規劃,保護區在今后2年將開辟以麋鹿為主題的“麋鹿文化園”和“麋鹿生態園”的建設,立項對麋鹿博物館進行展陳設施的升級改造,將從不同領域展示麋鹿文化和生態知識,項目實施將為建成自然設施新體系,更好地開展自然奠定基礎條件。
(3)保護區加強了對現有資源的研究,對鳥類的觀測和濕地植物的調查都有所突破,配套整理完成的本土資源知識結構圖譜,出版了《常見鳥類與植物圖譜》,為系統培植自然和濕地自然教育知識體系奠定了基礎,拓展了保護區自然教育新領域。
志愿者團隊建設是開展自然教育的重要因素。為了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保護區在自然力量的培植方面采取了3個方面的措施。
(1)組織發協商函至周邊各縣市教育主管部門,征求意見,在教師隊伍中招聘自然志愿者;此項工作得到了保護區周邊5個縣市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近幾年,保護區組織了280名學校教師到保護區參觀,并聘請專家進行指導,事后建議他們每人寫一篇環境自然教育活動教案,上一堂環保自然知識課,填一份自然志愿者申請表,最后由聘請的專家進行審核,結合個人志愿,簽訂志愿者協議,形成了保護區比較固定的自然志愿者隊伍。隨后保護區根據志愿者的實際,優選了10名志愿者組建了保護區宣講團隊,以“走出去”的形式,在保護區周邊社區學校開展環境保護為主題的宣講活動,受到了社區群眾和學校師生的歡迎。
(2)組織自然志愿者進行培訓。培訓分兩種模式,一種是“走出去”培訓,2012年以來,受各級自然協會和NGO組織的邀請,保護區力推近20名志愿者參加相關內容的培訓,讓志愿者接受了系統的理論知識;另一種就是采取”請進來“的模式,保護區分三個批次在保護區組織了多場培訓,受訓志愿者和周邊學校教師共70多人,每個批次的培訓保護區都聘請自然專家對開展志愿服務理論知識進行指導,并要求在保護區的具體活動中組織實踐。
(3)組織編寫自然鄉土教材和活動手冊。為了編好活動手冊,保護區先是將所有簽訂協議的志愿者以及武漢“自然之友”的老師集中在保護區進行培訓,指導了解保護區的實際情況,再分頭撰寫活動方案,最后通過集中評議甄選優秀活動方案20篇;其次,保護區還向社會征集活動方案,遴選方案17篇;為保證活動手冊的實用性和科學性,保護區在選取的37篇方案中進行再次評選,最后確定20篇合集編印成冊;《保護區自然教育活動手冊》為開展自然提供了保障,其中由湖北電視臺段曉燕老師編寫《麋鹿還鄉》兒童短劇受到參講志愿者和學生的好評。2013年12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與保護區簽訂協議,合作出版發行鄉土教材。為了將此項工作做好,保護區與石首市教育局取得了聯系,共同編寫出版的地方教材《麋鹿回家》如期召開首發式,石首市所有小學五年級學生每人領到了一本地方教材,實現了“麋鹿自然教材”進課堂的愿望。因為各級領導的重視,高質量的教材版本,貼近學生的教材內容及宣傳推介的過程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為了更好地開展自然活動,保護區在與各級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接觸時,就自然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多專家學者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世界自然基金會就濕地保護和自然工作給予了很多方面的指導;保護區2011~2026年規劃編制專家組在編制規劃時也就環境自然教育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為了規范自然活動程序,保護區與湖北省武漢“自然之友”團隊進行了接觸,并聘請他們對保護區實施自然進行了策劃,利用他們的團隊資源進行了活動指導。在此基礎上,保護區在周邊縣市組織進行了自然方面的宣傳,發放自然宣傳資料3000余份;組織5個縣市教育系統教師撰寫自然活動方案,武漢市、湖北電視臺、石首市、公安縣等單位的6名志愿者編寫的活動方案得到推廣,被評為保護區自然優秀教案。
(1)組織節慶活動。2013年11月,保護區與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聯合組織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區宣傳月啟動儀式”;2014年5月20日與湖北省環保廳生態處聯合組織開展“世界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2014年7月與世界自然基金會武漢辦事處等聯合組織了開展濕地保護區宣傳活動。活動邀請了學生、教師、社會團體、社區群眾進行觀摩。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組織嚴密的活動過程受到了參與者廣泛的好評。2106年,在省環保廳、省林業廳、省農業廳的安排下,首次聯合洪湖濕地、白鱀豚保護區舉辦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紀念活動。
(2)面向社會承接各類專題教育活動。隨著保護區的旅游氛圍的增加,保護區自然的受眾面也在逐漸的擴大。近幾年到保護區組織活動的主要形式有親子游、科考營、夏令營、戶外拓展、自然體驗等團體活動;還有如觀鳥、生態攝影、“四生”教育、筆記大自然、自然使者行等主題活動,每次活動除了有完整的方案以外,保護區還注重了模式的探討與更新,體現了生態和自然,情趣和娛樂,感知和啟發,教育和收獲的教學要求。
(3)加強與學校的聯系和溝通,組織開展學校自然教育活動。首先,保護區與周邊5個縣市30余所學校進行了聯系,通過溝通與21個學校簽訂了自然合作協議,并與10個學校確立了常態化自然活動方案。經統計,每年保護區與學校共同組織自然活動20場次,參與學生和教師人數每年達到了5000余人。在活動組織過程中,保護區注重了活動的前期準備與策劃,統籌安排了活動的各項細節;為了確保活動的安全,在活動之前保護區對學生活動的交通路線和飲食環境都進行了調研和考察,指導學校與交通管理部門和飲食采購店簽訂了安全協議。與此同時保護區也加強了組織管理,除了增派職工協助學校老師管理以外,保護區還與觀摩老師和現場帶隊老師簽訂了管理協議,強化了現場老師的責任意識。其次,在保護區內部進行了管理責任的分工和細化,將保護區的每一個科室的管理責任都進行了規定,形成了一個團結協作、全員參與的工作模式。
(1)認真配合媒體完成專題拍攝及報道任務。2013年,2018年,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攝制組到保護區進行拍攝,麋鹿保護和濕地自然景觀依托央視頻道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展示;央視少兒頻道《綠野尋蹤》欄目組在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推薦下進駐保護區,拍攝《尋找麋鹿》專題片,也讓保護區麋鹿尋找過程的童趣及良好的自然環境展示在全國孩子們的視野里。隨后中央廣播電臺國際頻道、中國綠色時報、《南方周末》深度報道組也對保護區進行了專題報道。
2011年以來,中央電視臺、湖北、荊州電視專題片攝制組對保護區進行了大批次的專題報道,拍攝了多部專題片。湖北衛視用將近三年時間完成了專題片《麋鹿回家》拍攝任務,并請著名主持人趙忠祥為此片作解說。由于內容萃取和主題把握的成功,此片獲得專題片評比六項國際大獎。
(2)積極參與專題征文活動。2013年以來,在保護區自然職能逐步完善的過程中,保護區自然工作引起了各類媒體的關注。保護區宣教科在《中國環境報》的邀請下,參與了該報自然模式、志愿者隊伍建設、農村自然理論等三類征文活動,刊發了理論文章和訪談內容。
(3)借助活動推介自然工作。2014年10月初,保護區組織了一次地方教材《麋鹿回家》的首發式,邀請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省環保廳宣教中心、省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及石首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領導共同參與首發活動。其次就是采取“走出去”的形式把自然講座活動辦在學校,辦在社區,并配套制作宣傳展板30多塊,定期在周邊學校和社區巡回展出。
自然活動之后,保護區都安排了一次活動信息反饋過程。信息反饋表和調查問卷由保護區宣教科設計,學生和教師在填寫時自由空間所占比例較大,內容涉及了自然活動過程評價、知識理解、活動準備、操作行為、意見建議等,為此保護區收集和整理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和意見。2012年以來,保護區分18次向學生和教師發放信息反饋表5800份,回收5582份,回收整理意見和建議132大項327小項,綜合項目31項。從總結的情況來看,大多數意見和建議主要針對保護區的環教設施,可持續開展的自然活動及適宜的自然活動方案拓展等問題。
為了確保自然工作的可持續開展,保護區擬通過全面規劃和逐步建設來完善保護區的自然配套設施,力爭把保護區建設成為江漢平原地區和洞庭湖流域農村學生開展自然教育的最佳場所。
(1)總體設想:向受眾介紹保護區及其棲息地,說明保護區對麋鹿的重要性;慶祝麋鹿重引入工作取得成功,介紹麋鹿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提高對濕地價值以及人類活動如何影響濕地的認識;提供教育和提高公眾意識的機會,包括怎樣通過日常小事保護自然環境;促進受眾與大自然建立更加緊密的關系。
(2)規劃講解內容:在提供的信息背景資料幫助下,突出保護區、麋鹿、棲息地和物種、濕地的價值、威脅與未來等五個方面。
(3)宣傳方案:保護區與周邊居民的關系,教育受眾認識保護區是當地人民獲取自然資源的重要場所;認識保留保護區生態服務意義重大;認識人類健康與麋鹿及其環境的健康發展之間存在聯系。
(4)教育方案:保護區將發揮優勢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傳播自然和環境保護知識,鼓勵更多的人學習并理解他們的生活的環境,以及影響環境的因素。
(5)建設設想:為營造獨特、有趣的教育氛圍,保護區將采用統一的圖示類型,建設具有現代感的檐壁,提升空間亮度,并與博物館的內容相聯,室外將采用路標,方位標志,指導參觀;同時將進一步建設和完善自然設施,如生物鏈變化圖示牌、動物滅絕多米諾牌、麋鹿文化園、麋鹿生態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