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英,李 寧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
課程思政是指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以構建全程、全員、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1]。“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門課程當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行為舉止、思想意識產生影響”是課程思政的主要形式。
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2]。每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質、政治覺悟、文化素養,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
2020年,在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是立德樹人成效,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也承擔著培養學生的政治信仰、價值取向、社會責任的任務。在高等教育中,只有把知識的傳授與價值的引領相結合[3],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緣事析理的能力,才能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因此,開展課程思政,不僅是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任務。
在高等教育中,所有的課程都具有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每門課程的教學者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都應根據課程的內容和實際情況,恰當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在目前的國際貿易中,國際貿易規則的不斷增多和完善、國家外貿管理的規范、國與國之間法律法規的不同、國家之間價值觀及文化差異等因素,對外貿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外貿從業人員的工作質量不僅會影響到企業的利益,還會影響到國家的利益與形象。這些都需要他們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作為與此相關的重要課程,一門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課程,也理所當然地承擔著育人的重要責任。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關鍵[4]。教師對課程思政理解不透徹,就容易偏離方向;信息、資源不充足,教學就空洞,對學生就起不到較好的引導作用。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學習和培訓來實現。只有教師正確地把握了課程思政的方向、理解了課程思政的內涵和要求、收集了課程思政的資源和信息,才能在育人過程中游刃有余。
4.1.1 學校提供機會對教師進行課程思政的培訓
關于課程思政的文件、信息較多,學校應根據教師的情況,邀請相應專家適時、適當地對教師進行培訓,對文件、信息進行解讀,讓教師了解相應的內容,進而更深入、透徹地學習課程思政相關文件,讓教師“愿意思政” “懂思政”“會思政”。只有當教師真正深入、透徹地理解了課程思政的內容,才能更好地對課程進行設計和安排,從而提高思政教學的效果。
4.1.2 課程教師進企業,開展能力提升
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不僅是建設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要求,也是提高專業教師創新意識、專業技能、實踐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的信息資源大多是二手資料。通過實踐鍛煉,可以讓教師更真實地了解行業趨勢、新知識、新方法,并針對企業的崗位規范、對職業教育的要求、用人標準、職業道德要求等,為教學收集更真實、直觀的一手資源,為課程思政收集相應的教學素材。課程教師通過進企業學習,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也可以提高思政能力。
4.1.3 結合教學內容,深入挖掘課程思政融入點
課堂教學是思政的主渠道[5]。教師在教學前應熟悉教學內容,深度挖掘內容中隱藏的可以融入思政教育的知識點,并收集資料,恰當地將課程知識與思政資料相結合,展示給學生。比如,《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作為一門專業課程,在貿易合同內容、進出口業務流程等教學內容中,有很多可以融入思政內容的地方。任課教師在教學之前,通過自學、培訓學習、企業鍛煉等方式獲取信息、收集資源,了解上課班級的專業、學生情況等,并進行學情分析。根據分析的情況,結合教學的內容,梳理可以融入的思政內容,設置思政融入點和融入內容,并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恰當地展示給學生。
企業專家有著一線的實戰經驗,對新的行業資訊、相關崗位的變化趨勢把握更精準,他們把這些知識帶入課堂,及時傳授給學生,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通過企業專家在實戰中遇到的案例、行業和崗位實際要求的分享,為課程思政添磚加瓦。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根據課程的內容、上課學分和課程總學時,安排一定的課時,邀請一線企業專家進入課堂為學生進行主題授課。
教師授課和企業專家進課堂開展主題授課,都是從外引導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思想水平和文化素養。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安排適量的實踐任務,或開展專門的與課程相關的實訓,通過學生在實訓中的操作、了解的信息,讓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和總結,在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的同時,也可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
4.3.1 安排實踐任務或開設與課程相關的實訓專用周
4.3.1.1 安排課外實踐任務
在課程教學中,可以根據課程教學的情況,安排專業教學與思政內容相結合的課后主題任務,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完成專業任務的同時,通過對所需資料的收集、整理,提高他們的法治意識、文明意識、道德水平等,從而達到課程思政的效果。例如,在講包裝內容及條款前,可安排學生課后了解與包裝有關的知識,如包裝材料的種類及特點、我國食品包裝法的規定、中性包裝等方面的內容,在授課過程中再適當讓學生進行講解分享,讓學生在了解知識、分享信息的同時,逐步提高環保意識、法治意識。
4.3.1.2 開設與課程相關的實訓專用周,在完整的模擬操作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本身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課堂教學所學的知識,需要通過實訓來加強。在實踐專用周中,有大量的內容需要學生親自進行,如相關信息的收集、整理,貿易的磋商,合同的簽訂,單證的填制,合同的履行,在這些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把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專業素養等內容融入到其中,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法治觀、道德觀和職業精神。
4.3.2 校企合作,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通過實踐提高思政認識
課堂教學和實訓專用周都是在學校進行的教學,學生無法直觀了解一線實際的情況。在資源、時間、實際條件可行的情況下,可安排與課程相關的校外實習,比如參觀實習。通過實地地了解和學習,在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的同時,對其價值、職業觀等進行正確地引導。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把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納入平時成績的考核[6]??己丝梢园▽W生在課程中展現出來的愛國敬業、誠實守信、遵規守紀、尊師重教、腳踏實地等方面。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確、積極的方面給與正強化,如表揚、鼓勵、在平時成績上加分;對錯誤的、消極的情況給與負強化,如批評、扣取一定平時成績。通過正負強化,以此來激勵學生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思想水平等。
課程思政既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思維方式[7]。盡管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但在教學中機械地、教條地安排思政內容,或過多地融入思政內容,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思政。每門課程都應根據課程的特點、內容、專業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選取思政元素和融入點,進行非體系化、系統化的教育,做到潤物細無聲。課程思政對學生的引導,也需要各門課程、各個教學環節的合理配合,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