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冰,耿鳳勇,謝廣艷
(1.北京大學醫院普通外科,北京 100871;2.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乳腺外科,北京 100012;3.北京大學醫院手術室,北京 100871)
乳腺多發良性腫塊是常見的乳腺疾病類型,主要包括乳腺囊腫、乳腺囊性增生、纖維腺病結節及纖維腺瘤等。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生活壓力的增大,乳腺良性腫塊的發病率逐漸上升,不僅會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生活質量。以往多通過傳統開放手術切除治療乳腺多發性良性腫塊,雖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但手術創傷較大,術后患者可能出現乳房變形,易使患者產生負性情緒,臨床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1]。微創旋切治療是全新的手術治療方式,具有定位準確、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復發率低等優勢,易被多數患者接受[2]。本研究選取110例乳腺多發良性腫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兩種不同的手術方式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研究結果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將北京大學醫院收治的110例乳腺多發良性腫塊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4~36歲,平均(29.42±3.14)歲;病程6~30個月,平均(13.27±3.48)個月;腫塊直徑0.80~2.70 cm,平均(1.45±0.32)cm;單側乳腺腫塊30例,雙側乳腺腫塊25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3~37歲,平均(29.58±3.27)歲;病程5~31個月,平均(13.35±3.29)個月;腫塊直徑0.90~2.80 cm,平均(1.44±0.29)cm;單側乳腺腫塊32例,雙側乳腺腫塊23例。診斷標準:參照《外科學》[3]中關于乳腺多發良性腫塊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且B超檢查和病理組織檢查確診者;乳腺腫塊數量>2個;符合手術指征者。排除標準:存在隆胸史或處于月經期者;嚴重臟器疾病或凝血功能異常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本研究在北京大學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下實施,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手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將軟墊置于患者背部,以便外展患者上肢,明確切口部位和大小。為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切口位置一般位于腫瘤對應的皮膚,手術切口為3~5 cm,沿著切口切開,將腫塊部位充分顯露,探查腫塊質地和大小,正常切除腫塊與周圍組織,留取標本送檢。觀察組患者實施微創旋切術治療:選用麥默通微創乳腺旋切儀(美國強生醫療器械公司,型號:SCM23型),選擇高頻超聲探頭,頻率為10 MHz,協助患者取仰臥體位,明確腫塊部位后使用龍膽紫進行標記,對患者進行局部浸潤麻醉。選擇乳暈或隱蔽處進針,于穿刺點切開患者皮膚,約為2 mm,使麥默通旋切刀于超聲引導下順著乳房后間隙刺入病灶后方,之后調節麥默通旋切病灶,直至超聲確定完全切除腫塊。
1.3 觀察指標 ①將兩組患者手術指標進行對比,包括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出血量與住院時間。②將兩組患者術后即刻及術后4、6、12、24 h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4]評分進行對比,分值范圍為1~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強列。③將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 h免疫功能指標進行對比,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4+、CD8+百分比,并計算CD4+/CD8+比值。④將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對比,包括皮下瘀血、血腫、感染等。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文中數據,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兩組患者手術指標、VAS評分、免疫功能指標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
2.2 VAS評分 術后即刻 ~ 術后24 h兩組患者VAS評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趨勢,且觀察組患者各時間點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12 h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術后即刻比,*P<0.05;與術后6 h比,#P<0.05;與術后
?
2.3 免疫功能指標 術后6 h對照組患者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較術前顯著降低,而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組間CD8+百分比及觀察組患者術前、術后6 h CD4+百分比、CD4+/CD8+比值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
?
2.4 并發癥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乳腺多發良性腫塊是常見的良性腫瘤疾病,高發于年輕女性。臨床多通過手術治療乳腺多發性良性腫塊,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進展,而年輕女性對美觀度的要求更高,故對手術的要求也就更高。就傳統手術治療而言,會不可避免地在乳腺多發性良性腫塊患者機體遺留較多切口和疤痕,雖能夠有效將腫塊切除,避免病變進展,但術后并發癥相對較多,患者預后不理想;加之傳統手術治療會將一部分正常腺體切除,不僅會影響激素分泌,還會導致患者乳房形態改變,影響美觀度[5]?,F階段,傳統手術治療已經無法滿足乳腺多發良性腫塊患者的臨床需求,積極尋找更為有效、理想的治療手段十分必要。
近年來,伴隨微創技術的發展和不斷成熟,臨床中微創技術的應用范圍也在逐漸擴大,也為乳腺良性腫塊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方向和新途徑。微創旋切術屬于一種微創術式,能夠通過活檢探頭與特殊手術刀將腫塊切除,利用真空抽吸泵將切除的組織多次運送到體外。微創旋切術不僅能夠精準定位乳腺多發性良性腫塊患者深部腫塊的大小和部位,同時具有切口小、操作簡便等特點,而在超聲引導下進行手術能夠實時監控術中出血情況,有利于及時壓迫止血,降低患者術中失血量,同時切口較小,對患者美觀度影響不大,能夠充分滿足患者審美需求,且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低,能夠保證手術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提高綜合療效[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術后即刻 ~ 術后24 h VAS評分及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微創旋切術治療乳腺多發良性腫塊,可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且安全性較高。
乳腺腫塊手術與麻醉均會對患者機體免疫功能造成抑制作用,患者術后易出現免疫抑制現象,一定程度上增加膿毒血癥、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 h對照組患者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較術前顯著降低,而觀察組均未發生明顯變化,觀察組患者術后6 h 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微創旋切術治療乳腺多發良性腫塊相比傳統手術治療,可有效減輕手術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其原因可能在于微創旋切術切口相對傳統手術切口更小,創傷少,治療過程中不會過多的影響多核粒細胞的殺傷與吞噬作用,因此對人體免疫功能產生的影響更小,患者的耐受性相對更高[8]。
綜上,微創旋切治療乳腺多發良性腫塊相比傳統手術治療,可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住院時間,減輕疼痛程度,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較小,且安全性較高,建議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