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 張海兵 姜水靜
(江蘇省建湖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鹽城 224700)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本質上是為了順應市場發展需要,通過與市場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整合各自優勢資源來培養學生素質能力,進而實現素質能力培養目標。產教融合模式下輸送的人才,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扎實,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強,更符合社會用人單位需要。目前縣域職業院校英語課堂教學中,面臨著重重阻礙,推動教學模式改革完善是必然選擇,對于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有著積極意義。
產教融合即是生產和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加強理論和實踐聯系,力求整合教育資源,推動教育形式創新,以此來滿足現代社會不同崗位需要。我國的產教融合起步較晚,相較于國外研究基礎和實踐經驗較為匱乏,但是經過長期的實踐完善,在2011 年提出了“促進產教深度合作”的構想,涌現出諸多前沿研究成果。從理論角度來看,產教融合內涵、專業課程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挖掘深度增加,而在實踐層面,對產教融合模式的實際應用展開了深層次探索。在職業院校英語教學領域,應用產教融合模式,便于鍛煉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為后續崗位實踐奠定基礎[1]。
縣域職業教育積極推行產教融合,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動職業教育高水平發展的有效途徑。這就需要深層次挖掘學校的優勢潛力,充分考量企業的個性化需求,組織學生崗前學習培訓,提升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具備較強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從單一技能型人才朝著復合型人才方向過渡發展。當前多數的職業院校產教融合中,多是同多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整合各自資源優勢形成良性合作模式,切實滿足高素質人才培養需要。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發揮大數據和互聯網優勢,進一步促進校企的技術、信息和人才等資源交流,推動教學方法改革創新,力求創設健全的專業體系,積極開拓創新,滿足校企雙方發展需求,為企業輸送更多應用型技能人才[2]。
產教融合持續深化,縣域的職業教育應積極整合區域資源,打破傳統校內教學模式局限性,與市場上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建設實訓中心。校內仿真實訓管理層面,編制方針實訓指導計劃書和相關文件,加強仿真實訓全過程管理,便于提升訓練有效性。持續增加資金投入,建造配套、符合崗位要求的校內實訓基地,以此來滿足課內實訓、素質培養、仿真實訓、項目訓練和對外培訓等多方需要。更為關鍵的是,結合英語教學需要整合課程資源,可以實行翻轉課堂模式,并對課堂教學活動開展全面監管,提出產教融合下職業院校英語教學的有效措施,力求促進職業教育英語教學水平持續提升。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中,為了有效提升英語教學質量,應從多角度來推動多模態課程資源建設[3]。一方面,課程資源渠道多模態化,保證信息及時性、開放性,積極開拓職業英語教學空間,基于慕課、微課和學習平臺,進一步整合與豐富教育資源,選擇更符合學生知識結構和專業特性的英語內容。另一方面,課程內容多模態化,EGP+ESP+EOP 課程機制建立下,促使英語教學內容同職業能力緊密銜接,提供可靠的實踐訓練機會,選擇基礎課程引導學生學習英語基礎知識,豐富伊寧與詞匯儲備量,提升學習效率同時,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聽說讀寫能力,將所學知識在實處靈活運用。選擇專業英語,提供給學生更多接觸專業英語的機會,如旅游英語、酒店管理英語等。選擇職業英語課程指導學生學習,契合學生個體情況創設不同的職業場景,鼓勵學生在模擬場景中運用所學英語知識,進一步強化英語職業服務能力。
結合職業教育英語教學特性,構建翻轉課堂,將有限的課堂時間用于深度交互學習,學生自主完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任務,學習中的問題在課堂上答疑解惑。翻轉課堂本質上是將知識點錄制成視頻,讓學生在課外學習,課外作業引入到課堂內,賦予學生學習主動權,依據實際需要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相關研究了解到,信息環境下構建英語翻轉課堂,學生在課下通過反復觀看視頻來學習知識,在課堂上加強師生交互,更加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師生深度交互,逐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相較于傳統教學方法,翻轉課堂可以減少教師講解時間,深化教學改革下,促使教師具備更強的專業能力。
結論:總而言之,職業教育改革持續深化背景下,推行產教融合,不僅僅是對于英語專業,對于其他專業同樣有著積極作用。這就需要職業院校摸索市場發展動態,針對性調整教育策略,與校外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