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李娜 楊盼 賈洋 趙向榮
(西安思源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隨著現代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以及新課改的推行,在開展漢語言文學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相關教師需要能夠跟隨時代發展潮流,不斷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采取先進的教學方式,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同時,漢語言文學的教育教學不應當僅僅是向大學生傳授有關于漢語言文學的基礎知識,更多的是要通過向大學生傳授相關知識使其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中蘊含的漢民族的文化內涵,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實踐與創新能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大學生都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首先,在大學課程中設置漢語言文學課程,不僅能夠向大學生們傳授漢語言文學相關的基礎知識,更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而提升其實踐與創新能力,促進大學生綜合全面發展。具體來講,通過在漢語言文學課堂上組織學生思考問題,積極主動的發言,不僅清晰透徹的了解和掌握漢語言文學的相關基礎知識,還能夠深入挖掘其中蘊涵的歷史內涵和民族內涵,提高大學生系統學習的能力。同時通過布置論文寫作和答辯,可以提高大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現在的就業環境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產生了一些變化,很多用人單位更多的關注的是員工的綜合素質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漢語言文學教育與實踐與創新能力教育的結合就恰恰適應了這樣的時代大背景。
漢語言文學的教育通過引導大學生去閱讀、學習、品味相關的文學作品,使學生從中感悟民族內涵和歷史內涵,從中得到一些審美體驗。使學生首先喜歡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而不是被迫的接受枯燥無味的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更好地適應就業前景的現狀,而在步入工作后也能熱愛工作,熱愛生活,提高其幸福感。
當前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雖然能夠按照新課程改革要求進行完善,但是還是存在根本性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較多機會進行實踐,導致其實踐能力較差。漢語言專業的學生自身的能力參差不齊,在特定階段中的學習會受到之前教育的影響,導致其學習習慣、能力等存在差異。部分學生雖然具備基礎專業知識體系,但是其對文學知識的積累不足,文學素養存在缺陷,導致其實踐能力不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難以占據主體地位。漢語言文學專業寫作教學的開展要求學生體現自身的實踐思路,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完善自身。實際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感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接受,積極性不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知識教學,沒有針對進行實踐,導致學生的思維被限制,難以開展文學創作。
作為一門長期接觸的專業,學生大都有一知半解,更容易產生學習疲勞,對很多的專業知識不想理解,不易把握,缺乏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圍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一目標,創設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敢于參與,敢于發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一賞析課時,可考慮首先出示一道富有思考性的題目:天涯=比鄰?接著讓學生找出詩中表示自然地理(寫景)的詩句和表示作者經歷(寫情)詩句,并對這些詩句進行表演性誦讀,以讀演意,以意達情,再結合詩句的表現手法運用,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關鍵問題的設計,避免了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問題引導并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詩中的畫面意境,雖然詩句順序打亂了,但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和誦讀感知了詩的意境,體會了每句詩的情感意境,最關鍵的是,問題引導的學生自主學習極大地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無論是傳統學科還是新興學科,課堂教學一直都是學習專業能力培養力的重要場所。應在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傳授基礎知識這一長處的同時,全面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應當改變過去的灌輸模式,突出學生體驗感知,發揮開發學生潛能和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功能,力求將實踐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如何在教學過程設定體驗目標并實現這一目標呢?在教學目標制定時,充分考慮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在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能力這三維目標中,教學目標制定要充分考慮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特點和規律,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體驗,引導學生去探索、解決未知問題,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標。圍繞這一要求,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充分考慮學生主體、實踐能力構成等方面的因素,堅持以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并盡可能多地提供動手操作的內容和機會,培養學生濃厚的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