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嬌
(湛江市第八小學,廣東 湛江 524038)
混合式學習就是立足于原有的國家教育教學目標,學習者根據自身知識理解差異性、教師教學方式以及課堂整體教學內容,一對一、面對面地進行組織教學的策略。因此,為了更好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混合式學習模式,必須要將二者進行充分融合,優化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使二者形成互補互足的關系,以此來整體優化學生的學習理念及學習目標。
混合式學習的內容并不僅僅局限于各個學科思想教學方式的混合,教師可以從多個方面有針對性地進行混合思想教學。例如,混合學習理論可以是人本教育主義與教育教學模式、學生心理活動理論、情境認知理論、虛實教學情景交融等多個理論的融合,不局限于單方面的理論性教學原則。與此同時,優化以學習者自身需求為主體,深度探索階段性學習的相關教育理念。混合學習整體資源包括學校教學資源庫共享、教師教學資料累積、優質課程授課資源等等,以此來形成全面的教學資源數據庫,構建全面、完善的知識教學體系。混合學習環境則可以是將正式的教育教學方式,輔助以非正式或者游戲化的教學工具來進行混合性教學,將學習者放置于中心學習環境中,綜合各類各具特點的教學工具,優化學習者的信息分析能力與學習內容整合能力,讓學生從單獨學習環境轉換到整體協作學習環境中。混合學習方式就是結合現代科技教學工具,融合傳統教學方式與創新性教學方式,實現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以此來同步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讓學生秉持“混合”“合作”的學習理念,基于現代網絡教學方式展開整體資源教學。
基于信息技術的混合式學習是指基于電子書包、應答器應用的,提出建立基于電子書包和應答器的混合式學習系統,具有課前多媒體電子教材預習、課中互動教學、課后微課作業輔導功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種高效的“教”與“學”模式。這一定義強調基于電子書包的“移動化”智能終端特點,應答器的即時反饋的特點,以及“教”和“學”、“學”和“學”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有序發展的整體性活動。
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應用混合式教學方式,從另一層面而言,簡便了學習環境混合過程中,學生本身就處于網絡教學環境中,保障了基礎的網絡教學設施與教學資源庫,整體優化了混合式學習的教學環境及教學資源。隨著國家智慧教育理念的普及,信息技術學科能夠在此基礎上強化輔助教學工具與混合式學習環境的應用率,占據網絡教學動態變化的制高點,幫助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混合式學習,明確學生為主體學習部分的教學理念。
信息技術學科授課教師結合網絡學習平臺和課程管理教學系統,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適當推進混合式學習的應用教學,明確混合式學習教學主體部分,以此提升整體性教學教育與教學質量。應用網絡教學平臺布置課程作業內容,公布課程教學方案,進行整體課后學習評估工作等等。讓學生統一進行同一平臺賬號注冊,教師在這一平臺進行整體的混合式學習方式教學,通過網絡平臺學習情況反饋系統進行教師教學質量評估與學生學習情況自測。教師通過對階段性的學習反饋情況數據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的優化。例如我們目前使用的“學習空間”“粵教翔云數字教材”等都具備這些功能。
混合式學習主要就是網絡授課與課堂面對面授課二者的結合,利用學習任務進行課程整體教學內容的銜接。學習任務作為主要的教學引導目標,教師可以充分抓住這一點進行混合式學習教學。課堂面對面授課主要是進行新知識的講授,幫助學生加深自身知識基礎,教師將“學習任務”作為學生學習的推動部分,以此來進行知識實踐應用的檢測。以廣東省小學課本信息技術第三冊上為例,教師在進行第二課“快樂繪圖-繪圖工具的使用”的講授時,教師首先利用平臺向學生發送課前學習任務,利用微課向學生講授flash 畫圖工具各個選項的作用,讓學生對各個選項的功能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課堂組織學生進行flash 各個工具選項使用的學習及操作,讓學生加深對各個選項應用功能的記憶。而后,利用教學平臺進行在線小測,設置圖形與文字結合的題目,讓學生辨別各個畫圖工具的具體功能。這樣一來,可以適當加深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新知識點的記憶,同時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掌握情況有清晰了解,以此增大課程教學生動性、游戲化。
新知識的汲取是源源不斷的,讓學生作為學習任務的主導者,能夠加深學生對于部分知識點的實踐應用記憶。以廣東省小學課本信息技術第三冊上為例,教師在進行第三課“紅綠燈前-制作逐幀動畫”的教授時,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系統自帶圖片軟件或者其他軟件進行連續圖片的觀看,以此推進動畫效果的顯示。在課程講述結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熟悉的畫圖軟件進行flash 動畫模擬制作,讓學生根據自己意愿進行逐幀動畫的制作,以此來增強學生對于動畫逐幀制作原理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