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云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蔡官鎮蔡官初級中學,貴州 安順 561003)
AR 技術,是通過對現實場景的再現,利用立體成像這一原理,實現的一種三維立體的圖像展示。在AR 技術的支持下,人們視覺觀察到的內容會發生變化。在視覺的觀察中,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對AR 畫面進行觀賞。這說明技術應用中所具有的真實性,在目前的許多街頭廣告中,可以看到對技術的應用。同時,要注意AR 技術形成的畫面,還能夠產生動態的效果。
地理教學中AR 技術的應用,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不同地理場景,還能夠通過變化的技術,體驗在不同情況下地理場景的變化狀況,動態的展示能夠讓學生了解到氣候變化的動態過程,使得學生形成更為深刻的印象。另外,不僅是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應用AR 技術,學生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應用AR 技術創建出相應的模型,這對于學生的理解增強有著明顯的幫助作用。因此,教師要對地理教學中AR 技術的應用給予充分的重視。
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地理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門全新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應用學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學生想要對地理課本中提到的各種地理現象進行觀察。然而,由于身處的環境中能夠展現的地理現象是有限的,學生的好奇心難以得到滿足。在這種情況下,應用AR 技術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學生學習體驗的優化。因此,可以分析得知AR 技術的應用可以滿足教學的需求,充分的重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應用相應的AR 設備,同時要求學生也能夠擁有配合教師教學的設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狀況以及學校的狀況,確定設備的提供與否。在確定了基礎的情況之后,教師可以做出應用的選擇。
AR 技術應用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對相關的技術有著較為深刻的了解。為此,教師要就AR 技術的應用展開教學研究工作。可以在校園的地理教學組中,展開對AR 技術的應用研究。教師之間需要相互分享自己的應用經驗,互相學習AR 技術的應用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從整體性的角度進行觀察,AR 技術的應用具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教師要就基礎的操作方式進行細致學習。在探討之外,通過網絡課程或者現場學習探討的方式,教師可以采取系統學習的方式,掌握AR 技術,達成在課堂中靈活應用的目的。
在AR 教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要與教師進行密切的配合。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AR 技術的應用,與學生的參與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
首先,要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每個小組中選擇一名學生擔任小組長,小組長要監督學生的智能設備應用。事實上,多名學生應用一臺設備,有利于對設備應用的控制,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的監督,然而這種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會降低AR 教學對學生帶來的影響深刻程度,許多情況下,學生都不能產生沉浸式的體驗。教師要根據學生具體的自覺性與學習狀態,選擇最為適當的方式。其次,可以分配給不同學習小組不同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通過AR 技術對自己的學習任務進行完成。
AR 技術對于課堂帶來的改變,多數集中在視覺上,為此教師要應用AR 技術,引導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更多直觀認識。
例如,在等高線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AR 技術向學生進行等高線圖像的展示。在一般的平面展示中等高線圖像是通過不同的色彩,表示不同的高度。在AR 技術的支持下,畫面中不僅能夠展示出相應的色彩,也可以產生立體效果,使得學生在觀察畫面的過程中,產生直觀立體的觀察認識。這種觀察的認識,能夠對于學生在相關內容圖像閱讀中,甚至是題目解答中認知水平的轉化有所幫助。通過AR 圖像的觀察經驗,學生能夠自動的在腦海中,將平面的圖形轉化為立體圖形。
AR 技術,在目前仍舊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中。為此,教師要結合AR技術的發展狀況,向學校的管理者提出建議,要求進行相應的新設備引進。例如,在目前AR 沙盒出現了,在地理教學中應用AR 沙盒,可以進行不同的地形場景的塑造,這對于教學中解釋具體的地理區域,解釋不同區域中地理狀況的變化,有著積極影響。為此,地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發展的需求,要求學校引進相關的技術。在AR 沙盒中,需要通過3D 傳感器、投影儀以及真實的沙盒,進行影像的展示。同時,在展示水波等特殊景象的過程中,還可以具備變化的效果。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AR 技術的推廣是完全可行的。一方面,使AR技術與地理學科深度結合,可激發自身的探索和實踐興趣。另一方面,改變傳統單一的只會運用黑板教學的枯燥模式,學以致用將聲、影、感,三方面結合到一起,挖掘出更多適用于地理教育教學的新方法,不斷創新,豐富教學手段。AR 技術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生成中,化被動為主動,把抽象的教學內容盡量具體化、形象化,從而促使教師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不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