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剛
(刀壩鎮中心小學,貴州 銅仁 555204)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想認識還不夠成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往往會產生盲目崇拜的現象。作為小學階段的教師,不僅要扮演好教書的角色,更要充當學生的“益友”。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學經驗總結科學的教學方法,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學習基礎,給予學生更加客觀公正的指導,更好地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小學階段學生經驗較少,對文字描繪的世界和傳達的情感都存在一定的不理解。因此,作為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將文字描寫的情景“具體化”,調動學生主動閱讀的欲望,讓學生保持足夠的閱讀熱情。[1]
例如,在學習《少年閏土》一文時,由于魯迅先生的文章多為抽象和批判現實,因此于小學生而言較難理解,此時,教師可以列舉農村生活中學生較為熟悉的人物完成參照教學,更好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瀏覽一遍課文,對文章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初步閱讀完成后,教師可將準備好的ppt 或視頻展示給學生,從介紹作者出發,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繼而進一步引出教學主題。在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之后,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鄉村的圖片,更好地幫助學生在熟悉的鄉村生活中找到描寫的對象。接下來,教師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根據作者的寫作手法完成仿寫練習,給予學生更深刻的學習體驗,在質樸的農民群眾中找到寫作學習的方向。通過此方法,學生可以將抽象的文字情景化,將復雜現象簡單化,使得課堂效率進一步提高,在寫作中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完成讀寫的有機結合。而且在學生完成片段寫作之后,教師要幫助學生從語言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等多個方面研究寫作的技巧,結合人物的特點完成更加細致入微的寫作訓練。
當今時代的語文閱讀教學,不應再拘泥于課本的文章學習,教師應鼓勵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并把腦海中的知識通過寫作表現出來,同時教師也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或教學時間展開讀書和寫作活動。[2]
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組成讀書小組,同時鼓勵學生一周進行一次讀書交流會,將自己所學習到知識進行分享交流,并通過文字的形式展現出來。在設計讀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將更多鄉村題材的閱讀材料發放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日常生活,感受作者筆下的鄉村與實際鄉村之間的區別。通過對比,學生就能感知作者傳達的思想,并且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制定更遠大的學習目標。而在這之后,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描述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在自己的體會和描寫中展現不一樣的鄉村畫面,再下一次讀書活動會中交流自己的作品。而對于一些寫的較好的學生,教師也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表揚,引導其他學生向這位同學學習。通過此方法,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進行閱讀活動,在閱讀中形成對比,并不斷優化自己的寫作技巧,積累更多的寫作經驗,在對鄉村的描寫中激發學生的熱愛之情,推動語文課程得到更大程度的升華。
閱讀文章需要掌握其結構與表達情感,然而對于小學生而言,只有先掌握了文章的結構,才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作為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文章閱讀和寫作訓練。[3]
例如,在學習《丁香結》一文時,教師可以從文章結構入手,引入日常生活中學生最為熟悉的丁香花作為導入,帶領學生在分析丁香花特點的過程中調動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在導入語的設計中,教師要用:同學們,首先我們來對文章進行自然段的標注,看一看全文共有幾個自然段,分段完成后,教師可先從全文上進行講解,再針對每一個段落分別進行梳理。文章整體從現實出發,當作者在看到眼前的丁香花時,聯想到了之前居住地的丁香花,繼而引發了自身的情感;針對段落,文章第一段與第二段,作者從視覺、嗅覺兩個方面對眼前的丁香花進行描寫,第三段第四段時,則以回憶的方式,對之前居住地的丁香花進行描寫,最后兩段引出“丁香結”。文章分析完后,教師就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以口頭形式描繪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丁香花,并觀察鄉村小路上的野花與丁香花之間的區別,同時,教師還要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積累在腦海構想寫作的框架結構,讓學生有反思,有進步。通過對身邊教學資源的運用,可以更好地展示鄉鎮教學的優勢,幫助學生找到學好語文課程的信心,推動語文閱讀和寫作效率的雙重提升。
總之,閱讀和寫作是語文課程中的兩大重要主題,對學生的均衡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鄉鎮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合理把控寫作教學課堂探索科學的教學模式。同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求知心理,充分利用學生最為熟悉的鄉土資源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在讀與寫的結合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展現語文課程的魅力,讓鄉鎮教學更好的順應教學改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