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治敏
(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樟村中學,江西 上饒 334705)
進入到高中階段,政治教師在對課程內容進行規劃的過程中,除了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重要意義主要集中為以下三個層面:首先,從學生認知水平的角度來看,高中階段學生的知識是非常豐富的,但目前高中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對政治學科的理解能力還有待提升,許多學生并不能及時消化教師課堂上教授的內容,長此以往,則一直跟不上教師講課的節奏,處于滯后的狀態。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解決了學生思維能力匱乏這一普遍性問題,通過政治知識和思維體系的結合,才能幫助學生解決其認知能力的問題[1]。其次,通過政治教學與思維體系的結合,也可以輔助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了解到為人處事的道理,形成正確的三觀,并以此為準則,約束自己各方面的行為。最后,通過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將學習成績與思想道德水平全方位提升,真正達到德智的全面發展。更重要的是,在培養思維能力的過程中,可以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不足,教師可以針對性地因勢利導,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高中政治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除了傳播書本中的重要理論知識,還須借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講授前人優秀的思想和研究成果以達到傳遞知識的目的。然而,在實際講授中,先人的思想對于閱歷并不深厚的高中學生來說,無論是理解,抑或是背誦均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們除了死記硬背,被動地接受之外,有時還會產生抵觸心理,缺乏積極性,上課的時候會經常開小差,課堂氛圍不活躍。筆者在講授法律相關的課題時,經與校領導商議,組織學生們到當地的法院參觀學習,在法院里,學生們聽一些資深的法官講述一些法律知識時,興趣十分高昂,許多學生甚至主動上前跟法官合影,并表示今后一定努力學習政治課程,希望自己以后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官。雖然由于條件的限制,無法開展更多的此類活動,但筆者相信通過類似的活動,學生們能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人是獨立的個體,思維更是如此,思維的標新立異往往意味著創造的開始。然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非朝夕便能達成的,許多教師在原則上一直以教案的條條框框為基準,在學生稍稍有些創新的苗頭時,便無意間中止了學生繼續創新的可能。高中學生正是處于逆反時期,如果他們的合理表達被教師打斷甚至批評時,那么無形中他們便會認為自己的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今后也不會踴躍地發表意見或者看法。筆者認為教師要鼓勵學生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讓學生勇敢地表達獨特看法,勇于發言,勤于思索。人們總說后生可畏,初生牛犢不怕虎。教師就應該大力倡導學生敢想敢做的行為,促進他們發展創新思維,發散性思考,力求多角度幫助學生理解一個事物。哪怕學生的想法和創新有些偏離實際,教師在糾正學生錯誤想法之余,應當及時地去了解產生這種想法的根源,從源頭幫助學生,給學生以適當的引導和梳理,讓他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在對待學生的創新這一事件時,教師既應該保有自己的立場,也應該在意識到學生的某些錯誤時,給予及時的糾正,引導學生向合理的方向創新思維,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才會得到不斷提高。
一般而言,要啟發學生的思維,就必須對問題或事件進行提問,主動引導學生去思考。現代網絡的發達讓學生有條件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但是他們往往不能知其所以然,因為復雜抽象的事物給他們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如,在學習“商品的基本屬性”一章時,教師可以提問:“蘋果手機、華為手機、小米手機,這三者都是手機,為什么價格各不相同?造成它們價格差異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這些生僻甚至有些空洞的文字,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商品屬性的基本含義,而不是單純地靠死記硬背來掌握這些核心的知識點[2]。除此之外,學生們能現場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也極大地增強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總而言之,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上,豐富課堂形式,注重實踐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疑問思維對培養學生的思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對學生塑造創造性人格,形成正確的“三觀”更有著不可忽視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