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菲 章菲菲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臨安區地處浙江省西北部,生態環境優越,素有"中國山核桃之都"的美稱。浙江省臨安區受地理、氣候、土質等多種特殊條件的結合,造就了最適合山核桃樹木生長的自然環境。并且臨安區已有超過500 年的山核桃培育歷史,占全國山核桃產出量的80%以上。在此基礎上,臨安市開拓了一條特色經濟發展道路--山核桃產業。目前臨安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山核桃原產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山核桃加工集散地,已經成為臨安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支柱產業之一。
全國山核桃80%以上的產量集中在浙江臨安,成為中國山核桃交易、加工的中心。傳統的經營模式下的農戶經營地塊散且小,普遍是“一山多戶、一戶多山”,不利于統一管理。山核桃加工行業門檻低,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不高、加工企業規模小、設備自動化程度低,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并且山核桃產品還是以烘烤的手剝山核桃、水煮山核桃、山核桃仁為主,口味傳統、品種單一。
山核桃產品制作過程經過采摘,脫莆,晾曬,漂選,炒制,包裝等過程(皆由人工完成)。山核桃靠人工采摘,通過竹竿敲打式的傳統方式進行,過程中會出現高頂山核桃打不到,農民不幸跌落的情況,因至今未研究出合適安全的采摘方法,也因頻繁出現安全事故而被政府重視。采摘成本過高,山核桃價格水漲船高,買家不好買,賣家不好賣,甚至會出現低價傾銷、無序競爭的現象。加之自然災害會導致山核桃提前落果,影響原料供給的穩定性,使山核桃加工企業的來年成本不可控。其次,為保證產量,養殖農戶長期大量使用化學性肥料,導致林地生態環境惡化,造成山核桃果樹大面積死亡。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工廠未即時復工導致山核桃未能及時加工,不管是成品山核桃還是原料的產量和銷量都不容可觀。
山核桃的產銷系統大體有工廠直銷、個體經營、淘寶經營幾種。工廠直銷有穩定的客戶和產銷地,而個體經營需找加工廠加工再銷往產銷地。淘寶經營雖有了更多客源和產銷地的選擇,但品牌影響力有限,銷量并不樂觀。這種過于單一的銷售模式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山核桃產品只能去到固定的產銷地,打不開市場,提高不了銷量,而這對于想要打開山核桃知名度的臨安無疑是雪上加霜。而個體經營要比工廠直銷和淘寶經營難的多,他們沒有穩定的客戶,沒有長期合作的加工商,處在金字塔的最底部,基數最大,會對整條產業鏈產生停滯的風險。
區域品牌是某個地區的特色“產業集群”,它象征著該產業集群的歷史與現狀,是區域產業集群的代表;區域品牌在性質上既有產業集群的屬性,又有品牌的屬性,彰顯著地區特色,文化底蘊,是集文化和經濟于一身的沉淀。并且區域特色產業是一個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打造臨安山核桃的一字招牌對臨安經濟有推動性的影響。在2011 年,“臨安山核桃”榮膺“浙江區域名牌”稱號,在2017 年11 月3 日,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臨安山核桃”品牌價值為22.58 億元人民幣,這必將成為臨安山核桃生產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新王牌”,為山核桃產業的品質和山核桃產業的企業形象提供有效保障。
互聯網具有的時效性和廣泛性是得天獨厚的發展橋梁和平臺,能將山核桃放到更大的平臺上,而其廣泛的傳播性為宣傳和打響臨安區域品牌助了一臂之力。所謂“臨安模式”是指以臨安區域品牌為特色,互聯網為媒介,個體經營為主力對象建立起通向全國乃至世界的“互市”。建立起臨安和全國及全世界的橋梁。這樣一來,不僅穩定了山核桃這塊屬于臨安特色的活招牌,更給了世界和區域交流的機會。
據資料顯示,七八十年代臨安有山核桃加工市級以上龍頭企業9 家,帶動農戶1萬余戶,可見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作用明顯,但由于經驗不足,規模較小,經營要求不夠嚴格,沒有一家上市公司,能帶動整條產業鏈的作用較為薄弱。而據本人向當地的工廠經營者了解到,曾經最具代表的“郭氏”,因加工企業分散,經營管理粗放,品牌建設不到位等社會性原因,并未打好帶頭的第一槍。然而現下龍頭企業的弱點一是資金和投資環境,如果沒有資金運轉和投資商,一個企業無疑是一潭死水;二是政府支持力度;三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主打產品。因此,臨安市在推進山核桃產業化進程中要始終把發展龍頭企業作為推進產業鏈升級的重要環節來抓,加大對現有加工企業的技改投資力度,培育一批區域性的大型企業集團,推動產銷發展。
從采摘,加工,銷售,三步分析出山核桃生產鏈并不夠完善。因此,我有以下兩點建議:一是豐富其周邊產品,山核桃果仁中含有7.8%~9.6%的蛋白質、7 種人體必需氨基酸,還含有 22 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它能滋養腦細胞,增強腦功能;有防止動脈硬化、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將山核桃入藥,榨油,磨成粉,加入到面包,咖啡等,以多元化的方式進入人們的生活中,即可以分解原料產地的銷售壓力。二是完善并且延長山核桃產業鏈。不管是個體經營還是企業工廠對山核桃市場的研究表明,對行情的了解不深,只拘泥于山核桃售賣一條產業鏈是不夠的,可以更加積極的發現山核桃的其他價值(比如山核桃林的觀光體驗旅游的價值)。
現在原料產地都來自于山核桃農戶的個人所有山核桃林,他們的培植技術多來自于實踐經驗,沒有規模化和系統化的產業園區,因此,山核桃產量易受自然因素影響。并且養殖戶的文化水平總體不高,培養技術沒有經過科學培訓。而建立科技培植中心,招攬研究型人才,人才相聚,有利于形成科技人才區域創業集聚地,提高了人力資本競爭的優勢。科技培植中心為提高區域產品質量提供了根本保障,并且彰顯了科技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性。
區域經濟建設的核心競爭力是區域品牌。根據臨安山核桃的產業優勢、市場發展、行業特點、及區域品牌發展的現狀,研究如何提升臨安山核桃區域品牌的競爭優勢。當今世界產品經濟最具影響力的因素是品牌,區域品牌是特指某一區域的特色“產業集群”,它代表該區域的歷史與現狀,彰顯的是這個區域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特質。所以區域品牌建設應該向品牌的文化底蘊,美譽度,忠誠度靠攏,以文化輸出這樣的軟實力打開區域市場。區域特色型經濟是植根于中國各個區域的特色經濟發展模式,它不僅有強大的生命力,能夠帶動一方區域的經濟產業鏈,還能夠搭建區域市場通向世界的橋梁,將區域文化推向世界,讓中國特色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作為區域產品山核桃產業來說,不僅要彰顯臨安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特質,更要以帶動區域經濟產業鏈,致富一方百姓為己任。區域和產業是不可分的,構建“區域名+區域特色產業”發展模式是一種新嘗試,我們要的不僅僅是“臨安模式”,而是更多的“溫州模式”、“寧波模式”,甚至是“中國特色模式”,讓“區域名+區域特色產業”模式逐成燎原勢,點燃區域火,綿延不絕,造福萬代。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臨安山核桃的產業現狀研究出區域產業的發展前景和策略建議;對發展區域特色經濟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對浙江區域特色經濟的一些拙見。先后分析指出了臨安山核桃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和應注意的問題,并結合分析的結果提出了品牌建設、構建科技人才聚集地、“區域名+區域特色產業”模式等方面的策略建議,希望對進一步發展浙江區域特色經濟略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