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婭運
(貴州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十八以來,總書記在多種場合重點提到:“中國人歷來抱有家國情懷,崇尚天下為公、克己奉公…倡導守望相助、尊老愛幼。”[1]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家文化、國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團結奮進、延續不斷的精神紐帶和力量源泉。新時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學生又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主力軍,需要擔起時代發展的重任,需要促進大學生從認識上理解和樹立家國情懷,行動上踐行和傳承家國情懷。
“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2]家國情懷是血緣和地緣因素結合而形成的歸屬感和擔當意識,是錘煉品德的“個人”,德才兼備;是心系家庭的“家人”,包容付出;是熱愛國家的“國人”,精忠報國。
(一)錘煉品德的“個人”,德才兼備。家國情懷的踐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依賴于主體即國家的每個個人的行動,依賴于主體首先實現“修身”的目標。個人品德良好,積極向上,熱情投入到國家改革發展之洪流,迎接百年之未有大變局,是國家發展的力量。在古代“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新時代,深切關心青年,提出青年要錘煉品德修為。新時代錘煉品德要求自覺堅持以愛國為榜首,嚴于品行,踐行敬業、誠信、友善,追求更有目標、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人生。
(二)心系家庭的“家人”,包容付出。每一個內心都有一個小家,是情有獨鐘或日思夜想的舌尖上的味道,是疲憊不堪時心靈和身體休憩的小窩,是養育和支撐我們濃厚的親情。家是溫暖的凝聚力和向上力,激發人們無私付出、團結一致。家是信仰,是追求,是溫暖,沒有家的更期盼有一個家。古人言:“家之興替,在于禮儀,不在于富貴貧賤”。和諧幸福之家庭,需要包容缺點、體諒不易、承擔責任。并且無數家庭細胞構成國家,無數幸福家庭帶動國家穩定發展。
(三)熱愛國家的“國人”,精忠報國。大學生情懷深,愛“小家”更愛“大家”,情感上認同國家歷史和文化,認識到個體和國家命運相關聯,眾多個體的家國情懷促進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延續不斷;實踐上自覺擔當國家共同體的使命,大學生積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自覺協調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沖突。要求大學生目標遠大,心懷國家和天下,在報國志和奮斗路中實現人生價值。
(一)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歷史發展的洪流之中,充滿家國情懷的中華兒女一直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發展的關鍵時期,挽救民族危機的中華兒女勇于推翻“紙老虎”,震撼的告訴世界:“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發展的新時代,強調“廣大家庭都要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3]家國情懷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培育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是弘揚優秀文化的內在要求,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必然選擇。
(二)堅實高校教育根本任務,實現立德樹人。新時代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實質就是解決“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體現了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務,培育有德才兼備、心系家庭、精忠報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必然內容和要求,是培養接班人的必然選擇和目標。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任務艱巨、春風化雨,在塑造品德、塑造靈魂、塑造生命中,培養頂天立地的大學生,培養堅定的愛國接班人。
(三)凝聚國家發展所需人心,實現民族復興。打開歷史,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成為唯一歷史沒有間斷的國家,究其原因是愛國主義激勵著中國人民在歷史洪流中團結一致、奮勇前進,驅動中國人民戰勝險阻、解決艱難。擁有家國情懷的民族,總是在歷史關鍵期和困難期不自覺釋放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上力,涌現出大批愛國者以身報國,舍小家為大家,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推動民族向前發展。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培養對國家和民族的濃濃之情的大學生,敢于負責、勇于擔當、善于作為,創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奇跡。
(一)外部挑戰:意識形態斗爭激烈,部分大學生認識混淆。西方國家憑借在意識形態的霸權地位,攻擊中國的理論和道路。特別是網絡文化消費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但是網絡存在開放性、傳播快、信息冗雜等特點,眾多混雜信息被大學生吸收,無法辨別的話,將會混淆認識,消減愛國情和強國志。“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不僅僅是理論之爭、觀念之爭,更是道路之爭、前途之爭、命運之爭”。[4]還有國際上各種勢力利用疫情、人權和宗教問題抹黑中國共產黨。面對隱蔽又多變的意識形態滲,敵對勢力的滲透,大學生如何分清主流價值觀,規避愛國情和強國志的弱化,提高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面臨著現實考驗。
(二)家庭環境:生活環境更加優越,注重個人得失,忽視國情。目前在校大學生主要是“90 后”和“00 后”,這一代成長的大學生的生活條件相對來說更加優越,集祖輩和父母的關愛于一身。這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他們只是不斷接受家人的付出,而對于家庭,自己的付出較少,責任意識單薄。從小被溺愛養大的孩子,習慣接受別人一味的付出,而不懂得自己付出和責任。難以面對挫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另外不良社會風氣依然存在,拿著父母給的充足生活費,講排場、比消費、求名牌。部分大學生“講奉獻少講索取”等意識相對淡化,對國家和集體的關心不斷弱化。
(三)個體認識:部分大學生消極情緒涌現,在校頹廢迷茫。隨著“快文化”的發展,很多大學生做夢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成功。但是現實的生活不可能一步登天,行動上的矮子更加沉迷于網絡打發時間,大學生之間開始流行“佛系”。“佛系”形成一部分低欲望的大學生,學習不努力、不爭優,活動不積極、不參加,不奮斗的人生讓他們成為社會新聞和國家發展的吐嘈者和旁觀者。“佛系”的大學生沒有經歷多少風雨,沒有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歲月靜好,反而放大煩惱,哀嘆人生。風輕云淡的心態固然好,但是迎頭奮進的人生更有魅力,我們依然需要敢于擔當,勇于接過國家發展的接力棒的青年。
(一)培養有家國情懷的教師,傳承和發揚民族精神
首先,思政課起到關鍵育人育魂作用的是教師,教師需要自覺樹立對黨和國家培養家國情懷的大學生的擔當意識。真懂真信的教師才能育人育魂,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持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保持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信心。其次,要求教師掌握家國情懷的內涵、厚植家國情懷,將對祖國和民族,事業和學生的愛,融入到個人言行和具體教學中,在不斷生成的職業自覺中傳承和弘揚家國情懷。還有要求教師保持言行舉止和教學內容的統一,案例運用與理論內容相統一,通曉內外與維護國家統一。
(二)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增強大學生拳拳愛國心
教師直接講授,長期吃“現成飯”的大學生難以了解生活和國情,而實踐教學恰好彌補了理論與社會的脫節。各個高校應該充分挖掘校史、紅色文化、脫貧鄉村調研、抗疫志愿者等多種活動形式,打造具有特色又充滿吸引力的實踐活動,培養新時代大學生勇于行動、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拳拳愛國心。在實踐中感受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變化,感受英雄人物為國家奉獻的情懷,體驗幸福是奮斗得來,從而回答大學生什么樣的人生才是值得最求的人生,是扶貧路上的梁晨、黃文秀等年輕扶貧干部,是抗疫路上的戴倩、劉鳴等義無反顧“90 后”和“00 后”,是放棄優越生活回國的林文楚、陳杲等杰出人才,更是默默付出,為國奮斗充實又有意義的人生。
(三)關注學生發展特點,實現潤物細無聲
當代大學生他們更加個性、新潮,善于使用網絡。但是,一部分老師,課堂雖然理論很深,但是與時代脫節,導致學生對過于枯燥的理論化教學興趣不高;一部分老師,理論深度不夠又追求吸引學生而過于娛樂化和庸俗化,無法提高學生的深度和情懷。首先,教師在認真學習掌握理論的前提下,收集支撐理論的相關資料,促進學生理解理論。其次,融入多種教學方式,提問、互動、視頻、翻轉等教學方法。注意視頻教學要限制時間,需要教師學習剪輯視頻使之一節課不能超過五分鐘。另外,關注部分學生認識混亂、注重個人利益、消極情緒涌現等特點,解答學生的困惑,提高學生的情懷。
雖然,在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道路上依舊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在國家重視、社會支撐和家庭助力下,在我們這樣一個血脈基因中存在深厚家國情懷的國家,培養品德正、情懷高、愛國情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我們對國家未來依然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