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波
(通化師范學院文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2)
紅色文化是我國特有文化資源,具有時代性特征,對促進國家持續(xù)發(fā)展而言有重要意義。在高校教育體系中,思政教育課程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為社會發(fā)展儲備更多高素質人才。而紅色文化本身具備的教育功能,恰好與思政教育課程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將紅色文化作為思政教育載體,能夠使學生在了解歷史事件真相的同時,提高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從而在發(fā)展過程中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保證學生無論在任何階段都能夠堅持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崛起提供保障[1]。
現代學生從小到大生活條件優(yōu)渥,在成長過程中并為經歷過大風大浪或艱難坎坷,沒有切身體會過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精神,對紅色文化了解甚少,更多的是享受經濟發(fā)展和科技進步帶來的優(yōu)勢。尤其近年來經濟全球一體化不斷深入,各國文化相互滲透、相互交融,使得高校學生在思想認識方面也逐漸向多樣化趨勢發(fā)展。在這一背景下,個人主義與自私主義也不斷滋生,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增加了難度和挑戰(zhàn)。為了避免學生產生思想動搖、政治迷茫,高校需要將紅色文化引入思政教育工作中,使學生能夠深刻了解革命歷史發(fā)展進程,并在潛移默化中強化自身責任意識和愛國思想,從而堅定理想信念,為中華崛起貢獻個人力量。
回顧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浴血奮戰(zhàn),為民族解放展開了艱苦卓越的斗爭,如此才換來了中華民族今日的安居樂業(yè)、國泰民安。大學生作為祖國建設的棟梁,在青年時期必須要明確發(fā)展方向,認識到自身對社會發(fā)展產生的影響,從而肩負起責任與使命,為祖國建設奠定良好基礎[2]。但是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接收的信息和文化逐漸向多樣化趨勢發(fā)展,使得紅色文化在傳承和發(fā)揚方面受到沖擊,不利于實現凝聚學生思想意識這一目標。這也意味著將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相結合迫在眉睫。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的歷史事件,使學生從思想和精神上接受洗禮,從而達到震撼心靈的效果,為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奠定基礎。
以紅色文化為載體開展思政教育工作,能夠還原中國共產黨發(fā)展進程,使大學生在了解歷史的同時受到感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由此可見,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發(fā)揮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將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相融合,還能夠豐富教學資源,教師通過引用真實案例,可以將思政教育中較為抽象和復雜的內容具體化,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深刻了解革命精神,使其對紅色文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3]。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實現理論與認知相結合目標,從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發(fā)展觀,這也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終極教學目標。
新形勢下,各國文化相互交融和滲透,促進多樣化文化資源應運而生。加上革命時期年代久遠,導致紅色文化在發(fā)揚和傳播方面受到一定沖擊。眾所周知,紅色文化是革命歷史的承載著和見證者,傳承和發(fā)揚紅色文化,能夠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如此才能夠保證中華民族在任何發(fā)展階段都可以牢記革命謹慎和使命。另外,新時期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民族未來發(fā)展提出文化自信思想,紅色文化作為我國特有的文化資源,在堅定文化自信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將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也是傳承和發(fā)揚紅色文化的一種方式,有利于為學生發(fā)展提供精神養(yǎng)分,從而激勵其敢于克服困難。
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大多以課堂教學方式展開。將紅色文化融入其中,有利于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資源。新時期背景下,學生思想逐漸向多樣化趨勢發(fā)展,教師在選擇思政教育內容時,需要充分做到與時俱進,保證引入的紅色文化案例具有代表性,如此才能夠將學生帶入到革命年代,使其對紅色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全面掌握我新中國建設進程中取得的各項成就。與此同時,在優(yōu)化和完善思政教學內容時,也可以對教學活動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并充分利用紅色文化,保證思政教育做到深入身心,從而使大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除此之外,教學人員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執(zhí)行者和組織者,也要給予紅色文化相應重視,保證在開展思政教學活動時,能夠適當滲透紅色文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保證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為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奠定基礎。我了滿足這一需求,教師需要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積極采用紅色文化豐富教學內容。例如:在思政教育過程中通過滲透雷鋒精神、長征精神、焦裕祿精神,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發(fā)展觀,同時為傳播和發(fā)揚紅色文化奠定良好基礎[4]。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化文化思潮相互滲透。導致高校拜金主義、個人主義、自私主義不斷滋生。加上信息技術廣泛普及,使得大學生在生活模式和學習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轉變。一些學生在強勢文化影響下,思想信念產生動搖、政治立場不夠明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上文提到,高校在傳統思政教育中,習慣采用課堂教學方式開展教育活動,同時通過灌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這種方式對于學生而言過于枯燥,不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無法充分能發(fā)揮紅色文化和思政教育的作用和功能。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通過開展實踐活動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大學生前往當地革命遺址、遺跡,使學生在深入實地的同時受到心靈震撼,在情感與精神上與思政教育內容產生共鳴,結合實際情況來看,開展思政教育活動教學效果遠遠高于課堂傳授知識產生的效果,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對于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凝聚其思想意識而言有一定現實意義。
高校需要在開展紅色思政教育活動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和方法,以此來提高教學效率和水平,在保證二者相互融合的基礎上,充分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從而在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時,進一步傳承和發(fā)揚紅色文化[5]。例如:高校可以構建與革命歷史事件相關的育人基地,將歷史事件濃縮到一定空間范圍內,集中展示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不畏艱險、勇于奮進的精神,從而營造紅色文化教育氛圍,使學生能夠在切身體會中達到教學目標。另外,在思政教育課堂中,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播放紅色文化紀錄片或電影,通過視覺沖擊方式激發(fā)學生共鳴,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綜合效率。
信息時代背景下,互聯網融入到大學生生活和學習方方面面。尤其近年來智能手機廣泛普及,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必需品,這也使得大學生與網絡社會融為一體,而網絡環(huán)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代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思想,雖然為學生接收信息和知識提供便利,但凡事有利必有弊,互聯網這把雙刃劍也為學生思想造成了不良沖擊,使得部分學生思想意識發(fā)生轉變。具體來說,首先,當前,網絡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其虛擬性已經對現實社會造成了巨大吃那估計。網絡平臺中的影視作品、網絡游戲等,為大學生日常娛樂帶來了快感,與現實生活的平凡形成巨大反差。使得部分大學生長期沉浸在網絡虛擬環(huán)境中無法自拔,并逐漸與現實社會相脫離。甚至一些大學生有意識躲避現實生活與繁重學業(yè),只愿意躲在網絡虛擬環(huán)境中享受片刻歡樂。與此同時,網絡平臺中涌現出的大量娛樂項目,其目的在于緩解生活壓力,但一些大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中卻無法把持好自我,導致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逐漸消失。《網絡思政教育研究》中提到:“網絡文化共有三個維度,其一是思想空間,其二是情欲空間,其三是怨憤空間。而后兩者在網絡社會中成為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在未來發(fā)展過程中,科學技術會不斷進步,信息更迭速度也會隨之提升,在學生還沒有充分做好準備工作的情況下,下一個時代會接踵而至,這也使得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會壓力倍增,并在網絡環(huán)境中釋放壓力和不滿,這也容易導致社會群眾越來越依賴網絡環(huán)境,并逃避現實生活[6]。
由此可見,網絡時代背景下,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迎來了全新難度和挑戰(zhàn)。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思想,使其敢于面對困難、勇于克服困難成為思政教育重點內容。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將紅色文化內容整合校園網絡中,通過凈化網絡環(huán)境,為學生構建健康的學習氛圍,如此能夠有效避免網絡中不良文化對學生思想造成的侵害,是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敢于面對現實,充分發(fā)揮革命精神和思想,學習革命先輩艱苦奮進、勇于斗爭的精神,一方面為發(fā)展學生精神世界奠定良好基礎,另一方面為紅色文化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革命時期距離現代社會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使得當代學生對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了解不夠全面。尤其新時期背景下,學生在多樣化文化影響下,思想意識逐漸復雜化趨勢發(fā)展,為高校思政教育增加難度。基于此,本文將重點對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相互融合進行分析,通過闡述意義,提出幾點應用措施,希望能夠為高校培養(yǎng)人才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