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新
(洛陽理工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本文結合《多媒體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對該課程做立德樹人案例分析。
立德樹人最根本的指向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個“人”既是社會生活的主體也是職業成就的主體。從學校教育而言,不能把成績量化考核作為人才培養的唯一目標,而是要從人的主體性角度進行解構,多面向育人,多角度考核,著力突出人的主體價值和主體意識。因此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設計上,都要考慮到如何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主體性實現帶來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多媒體技術》課程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把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放在首位。教師提前錄制好所有教學視頻和操作要點,放到學習通平臺供學生提前預習操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大部分學生提出的操作難點和疑惑點進行逐個拆解,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隨后教師預留時間,學生根據教師課堂詳解,再次進行針對性的練習操作,總結操作思路和技能點,最后通過作業完成知識點的回顧和技能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的學習都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每一步問題的解決都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我學會了”“我學到了”的獲得感,同時利用技能完成課下作業,則會讓學生進一步產生“我能做好”“我也會做”的成就感。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形成了良性的循環,可以更好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動力。
在教學內容設計上,知識點采取由簡到難的節奏推進。學生從最簡單的摳圖和圖像變換到結合蒙版完成圖像合成,再到最后綜合使用蒙版、文本工具、繪圖工具等完成一個復雜空間感立體感海報的制作。在后一個學習階段設計教學案例時,都會把前一個學習階段的知識點設計進去,讓學生對某些重要的知識技能得到潛移默化的訓練,最終能夠制作出成熟且具有美感的作品,無形中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例如圖像變換是課程里最重要最基礎的一個操作技能,在第一節就先讓學生感受圖像變換帶來的圖像合成效果,在后面的幾個案例學習中都會反復練習圖像變換這個知識點,讓學生熟練這個知識點和快捷鍵操作。直到最后一個空間感海報制作時,再對圖像變換知識點做延伸拓展,讓學生利用圖像變化操作實現倒影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能夠讓學生不斷鞏固基礎技能,還能讓學生在熟練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礎上又進行創新性的表達實踐,給學生提供了成長的基礎和空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會得到進一步的發揮,也會認可課程學習內容。
從當下國家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要具有創新精神才能不斷地推動國家社會進步,真正實現祖國強大民族復興。也只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才能成就人的價值,讓人生更有意義。當學生都追求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時,立德樹人的目標也就實現了。
《多媒體技術》課程本身是一個需要不斷與時俱進的課程,一方面是隨著軟件技術的更新要不斷更新學習內容,另一方面實踐領域的需求也促使學習內容的推陳出新。因此該課程特別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希望能夠讓學生掌握基礎技能的基礎上完成創意性的表達,體現專業水平。除了教學內容上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最主要在教學活動上,通過活動設計,在實踐中讓學生自主進行創新研發。
課程采用緊貼案例進行教學,所有的知識點都通過案例進行匯總和融合。為了讓學生理解知識點的應用,每次在案例操作展示前老師會留出時間,讓學生討論思考該案例的操作思路。在交流討論中,學生會對已學過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性的總結,也會互相補充知識盲區,激發其他同學的思考,互相幫助對方打開思路。學生研討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討論后的案例操作展示就快很多,學生理解接受得也快更深。
在大的綜合性練習環節,教師還會拿出作品成品和素材,讓學生根據作品成品推斷制作過程和方法。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集思廣益整理出許多制作方法,甚至有的同學的操作方法會比教師的操作還要更簡捷有效。比如在空間感立體感花卉海報制作中,教師先讓學生對著成品思考討論制作方法,然后教師根據成品上的效果依次問同學們制作方法和思路。在陰影的制作中,有學生就提出可以采用復制縮放圖層樣式的方法讓不同的元素產生陰影,節約了制作時間。而在文字和花朵的嵌套中,學生創新發明了好多不同的文字和花朵的穿插效果,豐富了成品圖的表達形式。
教學前的案例研討能夠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表達,實踐操作會進一步驗證學生的創新意識。反復的研討、思考、練習、驗證讓學生掌握了一套良性的創新訓練方法,最終創新意識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素養。后面的期末考核中驗證出了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創新能力。期末考核兩個大作業都是要求學生進行創意表達,一個是要求學生設計一張建黨一百周年的海報,一個是剪輯一個紅色主題電影的宣傳片。從提交的作業上來看,海報完成度最高,涌現了很多具有創新性的作品,有的作品表達堪稱驚艷,主題鮮明,制作精良,這都得益于課程的日常性的創新訓練。
2018年,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為統領。文化知識和技能不是評價大學生的唯一標準,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懷和廣博的人文情懷才是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內涵。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要體現為引導他們愛黨愛國愛人民,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和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中。
恰逢建黨一百周年,《多媒體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之一便是與建黨一百周年的主題結合起來,在教學案例選擇上都貼合這個主題。在摳圖合成、蒙版使用時,教學案例都選擇了洛陽文化元素、建黨一百周年的海報展示等,讓學生在熟悉的文化氛圍和場景中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課程布置了一個考核作業,讓學生設計建黨一百周年主題的海報。第一次做的時候,很多同學完成度很低,尤其是對主體的把握不到位。教師批閱后,結合學生的共性問題,對海報設計在主題色彩選擇、元素選擇表達上都進行了指導,在指導中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海報制作的意圖,教師給學生講解了中國共產黨這一百年來篳路藍縷的艱難歷史,并解釋了南湖紅船、黨旗黨徽國旗國徽華表等元素的象征意義,讓學生對主題有更深的理解。等第二次制作時,所有同學都能夠精準地展示主題,也能夠用多種元素進行創意性的表達。這說明學生已經理解了建黨一百周年的主題內涵,對中國共產黨和祖國有了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在另一個考核作業里,要求學生完成紅色主題電影的宣傳片剪輯。教師給學生解讀作業主題時,對紅色主題影視進行了界定,并給學生舉了若干紅色主題影視名稱,讓學生課下回去觀看。在宣傳片剪輯要點時,結合《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偉業》給學生講解代表性的場景的選擇和鏡頭組合,同時給學生講解了這些場景的意義,比如《建軍偉業》中八一南昌起義的意義,《建黨偉業》中紅船的內涵等。通過這些講解,讓學生對紅色主題電影有了一個深入的認識,學生的愛黨愛國之情得到進一步深化。
老師是學生的榜樣,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作為一名教師,要自覺增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教師是教育的基石,承擔著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和立德樹人的時代責任。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為人處世、于國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價值觀。在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影響極其深遠。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教會學生端正處世態度,逐步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德行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需要春風化雨式的教導。對于高等教育來說,教師立德才能樹人。教師不僅有德行,還要有意識地把德行和學生引導結合起來,教師必須要對教育的德育效果有一個風險評估,還要對教學后果有一定的敏感性認識。
在《多媒體技術》課程的教學中,在學生初學階段,教師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授課。在重難點學習中,教師更是需要注重教學的方式方法,需要對學生注入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在蒙版這一部分內容,多數學生會覺得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采用更為活躍一些的課堂氣氛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復雜的工具操作原理變成有趣的順口溜方便記憶,耐心地通過不同的案例反復讓學生思考練習,并帶領學生做了三個大作業,讓學生逐步掌握蒙版的使用。對于個別學習接受度比較慢一度想放棄學習的學生,教師除了用中國歷史上成功人士的故事鼓勵他們不要輕言放棄外,還在課下時間對學生進行單獨耐心輔導,并鼓勵學生積極與他人溝通交流。對于差生,教師并沒有一上來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而是耐心和學生溝通,找出他們不能及時跟上學習進度的問題后,給予建議和方法,并試著讓他們融入集體互助學習。對于學生而言,教師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和學習懈怠,并指出了正確的學習之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知識,也會被老師身上學到積極向前、永不言棄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感染,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人。
立德樹人是一個有著廣泛內涵的概念,但其核心落點是對人的培養,或者說是最終把“人”培養為真正的“人”。落實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課程的性質內容和教學特點針對“人”的德行出發,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把立德樹人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德行培養浸潤在課堂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