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佳
(長春光華學院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3)
現代社會及企業的發展對于大學生能力提出了新的標準,要求學生在職業技能的具備基礎上,亦需要發展其職業精神。因而高校在進行專業教育時,亦需要將“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落實于教育實際,為企業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外語人才。通過將工匠精神與專業課程充分融合,全面提升并發展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進一步助推學生的職業生涯進程。
現時代高等院校的外語專業在進行課程教學時,多是以傳統形式的語言知識展開課程的講授,對于“工匠精神”的培養則鮮有突出,致使學生雖具備一定甚至較強的理論專業知識,但在實踐技能上的訓練卻是遠遠不足。在新時期“雙創”教育大環境背景下,教學工具及方式方法上不斷地進行創新實現,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發展與提高,但整體而言,卻仍未形成全面的創新教育模式[1]。同時,外企的資源匹配方面亦是缺乏不足現象,致使給予學生的實習崗位相對較為匱乏,且實習過程趨于形式化,學生的實踐能力難以切實得以提高,因而并未能全面有效地將“雙創”得以落實。此外,在教學培養的標準方面過于注重同一性,導致學生在其發展中難以實現創新能力的有效發揮。在這樣未健全的“雙創”培養模式下,高校在展開外語專業的培養過程當中,應及時預測市場對于外語人才的需求指向,進而制定與之相匹配的培養計劃,加強對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關注。同時,還需注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并依據學生的差異性個性發展,實現針對性個別輔導,并將“工匠精神”有效滲透其中,增強學生在社會的認知度,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社會及職場適應力。
事實上,“工匠精神”與“創新”有著極為緊密的關聯性,且“工匠精神”的核心亦是“創新”,但現代大學生的對于外語課程的學習重視度不足,且部分學生的外語基礎相對薄弱,認為外語知識與技能對于其發展的實用性不高,則忽視外語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導致在課后階段難以將創新思維應用于社會實踐當中。另一方面,高校在“雙創”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當中,并未能夠給予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設計,致使學生的興趣及動力難以調動,學習效率亦是相對較低。因此,高校需從多方面展開創新培養,將教學管理、教學方法、教學評估等全面貫徹創新理念,促使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得以有效改變,降低學生的學習依賴心理,培養其自主思考及創新意識能力的發展與提升,將理論與生產生活實踐有機融合,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更好的落實工匠精神及創新意識。
時下階段的外語專業培養中并未全面的“雙創”理念融入其中,致使外語課程的內容更新速度相對較為緩慢,且知識結構單一化現象突出,教學更是與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分離、獨立等現象,未能實現有效結合、相互補充的教學模式。甚至于與創新創業課程相脫離,“工匠精神”亦是沒有滲透其中,導致教學效率不佳。而在“雙創”教育理念下,教師需以此為核心導向,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及能力,并將“雙創”融匯于實踐課程當中。在此基礎上,教師在進行課程備課時,亦需要借鑒并參考優秀經驗及成功案例,將新的與之相關的“工匠精神”元素充分融入課程設計當中,以增強學生突破、革新的創新意識[2]。
現代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更側重于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學生通過接受高校教育,使其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能夠更好地適應崗位要求。就外語專業而言,則需培養學生的交際及實際應用能力,以滿足現代社會發展及企事業單位的用人需求。通過將“工匠精神”融入教學課堂,使得學生的外語能力得以綜合提升,同時亦能夠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品質的良好形成,促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外語工作崗位。因此,能夠為學生的“雙創”活動指明方向[3]。
此外,新時期下學生的就業壓力亦是不斷地增長,傳統理論下的教育形式則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而在“雙創”及“工匠精神”的滲透指導下,學生則能夠更好地了解行業發展趨勢,養成積極且優秀的職業精神品質,如此,則能夠為學生的“雙創”能夠提供內在動力,亦能夠使得高校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質量得以有效提升。
“雙創”教育的重要途徑需要從根本進行設計調整,在培養目標方面應明確化,將外語教學的全過程作為立足點進行課程體系的系統化設置,通過課程內容的重組,將“雙創”及“工匠精神”充分融入教學實踐,促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并將跨學科知識的互通性加以重視,將各類外語專業課程的“雙創”課程加以落實,突顯專業特色[4]。在此過程當中,可結合時下企業對于人才需求標準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設計。首先,可重點打造專業群平臺課程,切實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其次,將“雙證”策略持續推行,鼓勵學生積極考取各類相關職業資格整數,開展并設置創新性課征融合課程;第四,將現時下企業的發展需求為導向,進一步落實過程化及項目化教學課程;第五,教學體系的設計上應以螺旋上升式展開實踐教學,以各個學業階段為基礎,制定與之相符的課程標準及培養目標,如大一夯實學生外語基礎知識與技能;大二展開相應實訓課程,提高其應用技能能力;大三將頂崗實習加以落實,綜合推進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與提升。
除此之外,高校還可積極開發校本特色外語教材,設計編寫工學結合的教材內容,并基于“雙創”教育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及手段,使其能夠深入英語教學方案當中,以促使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素質得以有效培育與發展提升。具體設計上,可將課程體系構建為三大模塊,即通識教育、專業能力課程、創新拓展課程等模塊。在創新拓展模塊方面,可設立“雙創”選修課程及綜合素質拓展課程等展開實施。這樣一來,學生的專業知識不僅能夠有效鞏固,亦能夠進一步推進學生多元能力的有效發展。
信息時代的深入推進,使得教育技術亦是逐漸趨于科技化,為高校課程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及空間,有利于“雙創型”人才的培養落實?,F階段的高校教學已逐漸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網絡教育平臺的加持下,通過線上課程的教學以及線下跟蹤學習的方式,將翻轉課堂切實落實,讓學生在課前完成預習任務,在課堂中結合教師發放的課程資源展開互動學習,進而在課下借助網絡平臺隨時完成作業內容,下載相應學習資源,并實現與教師的有效溝通與及時反饋?!半p創”教育更加重視“理實一體”“教學做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將學生作為核心根本,借助于現代網絡教育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資源,讓學生能夠結合其自身發展需求,自行選擇學習資源展開學習,以提升其自學能力,推進學生個性化發展[5]。教學需要在不斷地探索及改革創新中實現培養教育的優化提升,在此過程當中,教師則可構建多元且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并組織展開全方位教學考核,將“雙創”理念突出體現,創新并健全教學體系。
“雙創”教育的有效落實在于教師隊伍的素質能力,其對于學生“雙創”能力的成效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因而教師需加強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積極學習并吸收新的教育思想理論,并將其切實落實于教學當中,將教學方法及手段與之相對應進行改革創新,并不斷地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為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提供基本且優渥的前提條件。作為高校,亦需要為教師提供多元渠道及途徑培養教師的創新創業水平,組織開展多元化“雙創”方面的教學研究及培訓活動,讓教師亦能夠在系統的學習下,更為深刻的認知并理解“雙創”理念及“工匠精神”的內涵,使其能夠將其更好地貫徹于教學當中的各個環節,讓教學活動更具可操作性。同時,作為培養“雙創”教育的教師,亦需要注重“工匠精神”的踐行與發揚,以自身為標榜,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此過程當中,教師可下企業掛職鍛煉,以增強其專業知識,為教學儲備更為豐富廣泛的知識內容,以引領學生開展各類創新創業活動[6]。同時,高校亦可聘請企業專業人員兼任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教師,以打造“雙師”教育體系,構建更為專業的外語教師隊伍。
即便是高等院校亦需要注重并加強落實素質教育,并將其作為現代人才培養的核心指向,培養具備高素質、強業務、愛崗敬業的現代化新型人才?!肮そ尘瘛钡膬群聦嵣吓c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高??山M織展開多種形式的講座、座談會等,為學生提供并展示各類優秀案例,鼓勵并引導學生向優秀工匠學習,使其能夠逐漸樹立自身的職業理想,將工匠精神切實踐行。同時,還需將“工匠精神”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并與“雙創”教育充分融合,實現文化育人的教育思想,以潛移默默地形式對學生展開積極影響,使其能夠更好地建立職業價值觀念,具備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促使學生的責任感、服務意識以及職業素養得以全面提高,發展并深化學生的“匠人之心”。
時代的發展促使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標準不斷地提升,高校外語專業在進行“雙創”教育工作的實施過程當中,則需從多個方面及途徑展開培育工作,將“雙創型”人才作為高校教育培養的重要方向。英語專業的學習作為現代學生技能掌握的重要課程,其作用在社會的發展中日益凸顯,亟須以“雙創”教育為理念改革教學實踐,注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促使學生的就業競爭及可持續發展得以提升,有效落實高校外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