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玲
(北京市京源學校蓮石湖分校,北京 100043)
2020 年《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兩部文件陸續出臺,勞動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文件中得以細致、全面、深刻地闡述。北京市京源學校蓮石湖分校地處三區交界,是一所配套資源匱乏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如挖掘勞動課程資源,充分發揮勞動育人的重要作用?學校逐步嘗試,慢慢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學校實際的勞動教育路徑:以勞動教育課為抓手,立足當下,在校內實際推進勞動課堂,開發并挖掘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資源,拓展課堂范圍、提高學生實際勞動能力,培養勞動精神。
學校秉持“把整個世界作為孩子的課堂”的教育理念,力圖將有限的校園空間,打造成聯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和未來生活的無限育人領域。在“生本“課程框架下,學校開發實施在地自然四季課程、在地文化非遺課程,及自我發展類課程。基于課程,學校創造性地把校園空地、所在社區、周邊公園等教室以外的場所,挖掘資源并將其轉化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開放課堂”。
2014 年建校之初學校將校園南側樹陣及兩個中心花園開發建成了占地約1500 平米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并劃分為傳統農業區、居家蔬菜區、中草藥區及校園水果區四個區域,將其作為在地自然四季課程及勞動教育的課堂教學實踐基地。該基地由特級教師王能智老先生題名為“四勤五分田”,旨在引導師生四體要勤,五谷要分。為了盡可能還原農業勞動的真實場景,學校還增設了犁、耙、石碾等傳統農具,便于學生了解工具、使用工具。同時,學校將24 節氣作為文化元素設計再四勤五分田旁的圍墻上,每次課程和活動實施過程中,師生都會基于節氣實際開展學習。學校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將勞動教育落細、落實。
為確保勞動實踐基地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科學有序,符合學生個體發展實際需求,符合勞動教育的實際規律,符合一貫制學校特點。學校研討制定一貫制學校勞動課程綱要。綱要把勞動教育貫通九年一貫制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從社會勞動、學校勞動、家庭勞動三個維度設計具體內容和勞動主題,落實學生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以及勞動中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綱要中逐一細化了一貫制學校各學段的勞動教育內容:一至二年級主要圍繞個人生活,啟蒙學生勞動意識。學生在日常生活技能學習實踐中感受勞動的樂趣,形成“人人都要勞動”的認知理念。重點指導學生能夠完成如下勞動內容:第一,日常家居勞動,如打掃房間及垃圾分類等,會整理和清洗個人物品,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和擔當;第二,學生要樂于參與集體勞動,積極維護校園、班級環境衛生,提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其集體榮譽感;第三,通過簡單的實踐活動及手工制作等,形成關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理念,有照顧身邊動植物的習慣,。三至六年級以家庭勞動和校園勞動為主,開展學校的勞動教育。學生適當參加學校及社會公益勞動,學會與人合作,體會勞動光榮,做好個人衛生,積極分擔家務,促進學生衛生、勞動習慣的養成。重點指導學生完成以下勞動內容:第一,參加校園垃圾分類、勞動實踐基地的果蔬及農作物種植,及校外環保等公益勞動,增強學生的公共服務意識;第二,參與家居收納整理、清潔,烹制簡單的家常菜等,規定學生的任務量,如每年掌握1 至2 項生活技能,培養家庭責任感和勤儉節約意識,增強生活自理能力;第三,積極參加校內勞動基地實踐課程,體驗農耕種植等簡單的生產勞動,懂得珍惜糧食蔬菜,珍惜勞動成果,逐漸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
七至九年級重點增加學生的勞動知識儲備及技能,積極開展社區服務,學農教育,加強家政學習和農業生產勞動實踐體驗,開展生涯教育,使學生初步養成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職業意識和優秀品質。重點指導學生完成以下勞動內容:第一,定期開展學生的校園包干區域保潔和美化以及社區及敬老院的助殘、敬老等服務性勞動,初步形成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和社會公德意識;,第二,承擔一定的家庭烹飪、日常清潔等勞動,進一步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習慣,增強家庭責任感;第三,學生適當體驗傳統工藝制作過程,包括扎染、陶藝等勞動,結合學農課程,系統參與校內種植生產勞動,學習勞動技能,獲得初步的職業體驗;第四,參觀各個歷史時期的偉大勞動成果(如都江堰、大運河、紅旗渠、三峽大壩等),樹立勞動光榮偉大的價值認知。
學校基于九年一貫制勞動課程綱要,依托校內勞動基地資源,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特點設置綜合實踐勞動課程,主要包括手工創作、農事勞動、生活技能等內容。課程依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季節變化,以“理論+勞作”“學習單+勞作”“觀察記錄表+理論”“傳統文化節日主題”“傳統技藝制作主題”等模式進行設計,開展三年級的勞動課及其他各年級的實踐課程。把勞動課堂搬進校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創造了多樣化的勞動情境,讓學生實踐參與作物種植相關的農事活動。學生校內實踐基地參與體驗農事勞動,揮灑汗水、發展智慧,學習有動植物相關科學知識、了解農耕用具、掌握農作物的種植常識,培養勞動習慣,學會在勞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勞動素養。以中年級春季綜合實踐課程開展為例,學校在春季課程中圍繞“谷雨”舉辦“開耕節”,在播種的季節,播下希望的種子。農耕老師從農耕的歷史談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從中國是糧食進口大國談到我國的中草藥對新冠疫情的重要作用,每一個細節都觸動學生的心靈。三年級同學栽種蔬菜、四年級同學種植中草藥,同學們參與翻土、施肥、播種、澆水,體驗勞動的艱辛,持續記錄植物志感受植物的生長變化,以勞養德,以勞健體,以勞益智,以勞怡情,為成為具有良好生活力、創造力和學習力的新時代慧雅少年而努力奮斗。
通過開設“實踐性課程”,開展“綜合性學習”,真正實現從“學校的小課堂”走向“社會的大課堂”,全面解放學生的時間和空間,打破學科壁壘,開展“無邊界學習”,學校從“認識自我”、“認識自然”和“認識社會”三個維度構建“自我管理課程”、“在地自然課程”和“在地文化課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立德樹人整合到基礎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中。引導學生認識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地自然四季課程中學生們通過活動了解四季變化的規律、人與自然的關系,養成了觀察、記錄、探究的習慣。目前在地自然四季課程已經開展了五年,每年依照春、夏、秋、冬四季開展四次大型綜合實踐活動,每一期活動都有相應的學習單。通過在活動過程中滲透生態環境教育,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更增強了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在地自然四季課程中涉及的學習內容,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情特點,設計不同的學習內容,以夏季課程為例各年級各學科同一主題開發大主題課程。其中,5-6學段的微噴灌的射程和灌溉面積,7-9 學段的職務蟲蛀率的測定對殺蟲劑的指導應用都是基于學校勞動實踐基地開發的夏季課程內容,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跨學科融合。根據學校的育人目標構建科學系統的課程體系,以“整體課程”育“完整學生“,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依據學校的課程體系,在開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礎之上,學科教師設計開發,將數學中的測量與計算、科學中的觀察與探究、美術中的藝術寫生與手工制作、語文中的節氣與古詩詞等課程內容適時融合到勞動教育實踐課堂中,實現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有機融合。此外,教師在參與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去完善知識儲備,更新育人模式。案例一:以小學二年級傳統文化《融入田園種植感受傳統文化》為例,教師以同學們在勞動實踐基地種植黃豆、種植冬小麥、收獲冬小麥的照片設置問題“這些照片是在什么時候拍攝的?借助諺語以及有芒作物的特點引導學生關注節氣。在課程中教師滲透傳統文化知識我國幅員遼闊,了解其重大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在后續的學習中教師以立秋為例組織學生借助網絡教室、圖書館、計算機教室、勞動實踐基地等場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了解、感受、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理解其中蘊藏著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案例二:九年級一模考試結束后的采摘節。勞動實踐基地既是校內的勞動課堂,也是學生們釋放天性、緩解壓力的好去處。九年級一模考試結束后,生物老師帶領九年級學生在蔬菜區對蔬菜進行分類和采摘,學生在做中學習了蔬菜相關知識,更在汗水和歡笑中體驗到了收獲的喜悅。這種教育模式,讓學生們親身體驗作物松土、育苗、種植、澆水的勞動過程,現場觀察研究植物,體驗收獲樂趣,以及簡單烹制后的美食享用,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餐桌里的環境與食物的關系。通過系列課程的開展,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到大自然,實現將教育置于真實情境中,縮減了教育與生活的的距離,建立其直接的聯系,學生在課程中既親歷了積極的實踐體驗,又在勞動實踐中實現開拓視野、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形成技能。正如學生在活動后寫下的真實感受:“我們在夏季課程中鞏固化學理論知識,豐富勞動實踐經驗。在輕松的氛圍中釋放了來自中考的學業壓力”。也有學生這樣描述:“芹菜、萵筍、小油菜……每個人收獲了自己親手參與種植的蔬菜,這個過程讓我們近距離了解植物、體驗勞作,實在是難得的學習記憶,更期待回家后與家人一起品嘗校園無公害蔬菜的好味道。今天的采摘讓我們體會到了豐收的喜悅,這也恰似我們經歷艱難的成長最終得以收獲。”通過案例可以看出,學校努力做到教育與勞動實踐的結合,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致力于打造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校園,在這里學生們的可以在實踐中培養合作能力、提升學習探究能力、創新問題解決的能力,不斷提升個人綜合素養。今后學校將繼續挖掘資源,充分利用校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以勞動托起“中國夢”,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磨煉意志、增長才干,在勞動實踐中感受勞動所帶來樂趣與成就,形成人人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