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夢馨 陳友慶
(1.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1;2.河海大學,江蘇 南京 211100)
高等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重要的保障[1]。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從數量上看,高等教育機會公平問題得到較好地滿足。那么在質量層面上,高等教育過程公平怎樣呢?“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最早是由學者羅伯特提出,是指任何個體或群體,在某個方面獲得成功,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2]。簡單的來說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本文基于“馬太效應”的視野下,分析我國高等教育過程中的公平問題,并提出解決策略。旨在促進高等教育過程公平的實現,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正與和諧。
首先在專業知識的課程學習方面,有研究表明家庭文化資本有較大程度影響作用[3]。家庭文化資本指的是家庭賦予個人的任何與文化及文化活動有關的有形及無形資產[3]。資本較為豐厚的大學生在入學前接受了相應知識學習,有著更高的起點,在接受專業學習上面快于家庭文化資本較為薄弱的大學生。有研究表明,來自城市家庭文化資本豐厚的大學生在入校前,就擁有良好的英語和計算機學習環境,而來自農村,家庭文化資本薄弱的大學生卻享受不到這種良好的學習環境[4],因此在大學學習中更加困難,成績相對前者普遍要差。這就是家庭文化資本所產生的“馬太效應”。
在各項活動中取得優秀表彰,擔任學生干部,獲得獎學金,入黨機會等方面是衡量一個學生在大學里獲得成就的重要指標。而“馬太效應”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評優評獎過程中公平性。例如,當一位學生擔任了學生會某個干部職位,那么其參加由學生會組織的各項活動比賽,會比一般學生更容易獲獎。隨著獎狀榮耀的增多,在評選三好學生,優秀班干及獎學金時優勢更大。這就表現出了一種贏著通吃的“馬太效應”。這就造成了評優評獎過程中隱性不公平現象。
社會實習和實踐是大學生培養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能為之后順利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它是高等教育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但高等教育社會實習方面并不是公平的,存在較嚴重的“馬太效應”。有研究表明,與興趣愛好、個人能力等方面因素相比,擁有優勢家庭背景的大學生,能獲得更多、更好的實習就業機會[5]。
課程學習設置不合理是高校知識學習方面不公平的直接原因。從我國現階段的課程設置來看,課程學習特點和目標大多是以城市學生的生活習慣、經驗為依據設定的。它忽視了學生多元性和差異性。這種課程價值取向“城市化”不僅使得來自農村的學生對知識學習和接受更加困難,更導致他們的價值感和自尊感降低。專業資源配置失衡也是高校知識學習方面不公平重要原因。許多地方高校為了提高知名度,往往會把政府對學校的投資進行兩次分配。對小部分學院、專業、學科進行大量投入,而對其它專業、學科投入要少。從而導致不同專業,學科間教學條件、教學設施及師資配備差異。這也勢必影響知識學習方面的公平。
高等教育評優評獎不公平,出現馬太效應的主要原因為不良競爭以及程序缺乏規范。為獲得獎學金、優秀獎狀,高校學生之間往往會出現不良競爭。比如,某位學生擔任學生會干部,在參與學生會組織的比賽時,即使自己的比賽成績一般,也會以權謀私,通過暗箱操作讓自己獲得獎狀。再次,有些學生為在評優評獎中取得優勢,會動用自己各種關系和資本,對同學和老師請客送禮,拉攏關系,以求獲得較高綜合測評分數。有些高校評優評獎程序缺乏規范,未能很好做到公平、公開、公正。大多數評優評獎活動由輔導員及學生干部負責。因此大多數學生并未賦予參與權和知情權。信息不透明,不及時很大程度影響了評優評獎公平性。
造成高校學生社會實習過程中出現馬太效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原因在于重視程度不夠,總體投入不足。從企業來看,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且缺乏良好政策為其減少壓力,不愿意與高校建立長遠關系,不愿意接受大學生社會實習活動。這將直接導致社會實習機會減少。機會的嚴重稀缺,使得高校學生利用各種關系和資本進行機會的爭奪,不同學生在此方面差異性進一步拉大,影響社會實習中的公平。
高等教育過程中的不公平影響了教育公平,又進一步導致社會不公平拉大,影響社會的和諧和安定。因此需要減弱和消除高等教育過程中的“馬太效應”。
建議一:調整課程設置,豐富價值取向。課程是保障高校知識學習公平的重要前提。課程改革應考慮兩個角度:與經驗相融合,價值取向多樣化。首先,每個學生都會在自己的生活軌道里獲得生活經驗。教育應從學生感受著手,將生活經驗與教育相融合。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應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相融合,讓知識被學生活用。其次,突破課程價值取向“城市化”,既然每個學生的經驗具有差異性,就不能以某一類人的習慣視角理解智力和學習能力。而應充分地肯定學生間的多樣性和獨特性。這也是新時代對高等教育過程公平的要求。
建議二:加強評優評獎的監督,規范評優評獎程序。針對評優評獎過程中的不良行為,可以通過加強監督給予扼制。首先評優結果需要及時公示,接受高校廣大師生的監督。其次,學校、學院、班級應建立三重監督體系,讓廣大師生有暢通的反應渠道。對有違規行為的學生或參評人員,取消其優秀榮譽或參評資格。在評定過程中應以規范的程序促公平,公開評比制度流程,讓信息透明公開化。讓學生充分了解基本情況,避免個別老師、學生干部決定結果的情況,從而在源頭上減少暗箱操作機會。
建議三:提高實習重視程度,實習機會弱勢偏移。首先應規范健全社會實習、實踐過程中的法律規章制度,讓高校學生們在遇到自主創業、法律糾紛時有法可依,有法可行,保障其合法權利。另一方面,要充分發資金環節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對社會實習、實踐經費的投入。并努力促進各高校與用人單位的交流合作,爭取資金支持。只有這樣,高校以經濟為依托的一系列活動才能順利展開,如:“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社會實習基地建設等,才能使實習機會總量得以增加。同樣,企業,事業單位也要轉變觀念、意識。接受大學生實習不是一種負擔,相反能夠帶來新的活力和才能,能樹立良好社會形象,提高其社會知名度,有助于用人單位長遠發展。另外,在實習機會總量增加的基礎上,機會的配置可以適量的向弱勢資本的學生偏移。采用這種弱勢偏移方法,可以縮小劣勢資本的學生與優勢資本的學生獲得實習機會的差異,使得實習、實踐機會更加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