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婷
(贛州市金星小學,江西 贛州 341000)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數老師都將時間和精力放到了知識教學層面,而沒有關注學生個人的道德品質提升和價值觀的建議等,這樣的教育過于片面,與當下學生發展的需求不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各學科都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根本任務,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能夠轉變老師的教學理念,將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基礎。那么具體該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呢?下面筆者將結合此主題具體分析。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雖然德育教育的地位不斷提高,成為了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但是很多語文老師在教學來看,仍受到應試教育思想和現實考試壓力的影響,在教學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問題,導致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不夠系統和全面[1],影響了德育教育的開展質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不僅要尊重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需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德育內容,這樣學生在遞進性的德育知識學習中,才能夠真正提升他們的德育素養,進而為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更大的幫助[2]。但就實際的小學語文德育教育來看,往往存在德育教育內容缺乏梯度的問題,也就是沒有隨著學生年級的遞增選擇不同的德育內容,使學生無法與老師所講德育內容形成情感共鳴,影響了德育教育的實施效果。
要想讓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有效落實,就需要注重德育教育途徑的多樣化,因為只有這樣學生的德育學習興趣才會更加濃厚。但就目前的小學語文德育教育來看,很多老師對其重視度不是很高,缺乏對德育教育的深層次學習和研究,使德育教育陷入了途徑較為單一的困境中[3],影響了最終的實施效果。
德育知識的傳授,不是為了讓學生簡單記住德育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對其深層次的內涵進行理解,能夠在生活中主動踐行掌握的德育知識。所以,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的開展,并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要找到更加有說服力的途徑。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教材中蘊藏著多樣化的德育素材,將德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教材內容的實例,將原本抽象的德育內容以具體化的例子進行展現,能夠加深學生對德育思想的理解,減少德育教育的阻礙[4]。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德育知識的順利傳授。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與智育之間的安排不夠平衡,在高度重視德育教育的背景下,能夠將德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改變智育與德育之間的教學界限,讓語文知識教學內容成為德育思想滲透的重要載體,這樣就可以在讓學生獲得豐富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對他們的性格、價值觀念、個人品格等進行塑造,使小學生的成長路線更全面[5]。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師生在課堂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平等交流和互動是保障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而通過融入德育教育,既能夠增加師生之間交流和互動的頻率,又能夠在更具有真情實感的交流中,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思想等層面的困境,讓學生在德育思維層面得到健康快樂的發展[6]。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德行”,德育決定著教學的方向,是教學的靈魂。但是對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是一件難事,如若教師只會對學生講:你應該怎么做,這樣做不對....不僅無法讓學生聽懂,對學生的教育效果沒有任何的意義。因此,教師要深入到孩子中間去,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以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進而讓他們獲得教育。
比如在教學《父親、樹林和鳥》課文,教師可以針對有學生“傷害小鳥”的現象開展話題討論:文章講述了父親帶著“我”在樹林行進中發生的事情。文中的父親可以通過樹葉動、氣味來判斷森林中有很多的鳥。但是學生對此卻不是很理解。于是教師可以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找一找文中描寫父親對鳥喜歡的語句。并提問學生: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并引導學生談一談身邊是否有傷害小鳥的現象,那么日后應該如何做呢?在大家的談論中,激發了學生“愛鳥、保護鳥”的情感。再如在教學《獵人海力布》課文時,老師可以開展“熱心助人、舍己為人”德育教育的好故事。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鼓舞學生搜集自己身邊“熱心助人”的故事,可以是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身邊發生的故事,通過課堂分享和交流,可以培養學生“熱心助人”的優秀品質,同時對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力有著積極的作用。
德育教育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點,學生在對其學習時,會出現理解不夠透徹的問題,這就需要老師在德育教育實施過程中,將與德育主題相關的生活化內容融入教學中,以此來幫助學生突破德育學習中的困境[7]。同時,這樣的德育教育設計,也能夠讓原本比較沉悶的語文課堂,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讓學生在更為積極主動的學習中,實現對德育知識的主動轉化。
比如在教學《升國旗》課文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升國旗的視頻片段,學生通過對視頻內容的觀看以及其特定音樂背景的感受,會從中感受升國旗時的莊重氛圍。同時,在學生閱讀課文之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在此背景音樂下進行,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會聯想到電視中看到的各種與升國旗相關的事件,如此就能夠在閱讀課文中感受升國旗背后蘊含的愛國之情。由此可見,通過對情境化語文課堂的構建,將能夠引發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既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深層次理解,又能夠達成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融入德育內容,一方面能夠加深學生對生詞的理解與記憶;另一方面還能夠讓學生對漢字背后蘊含的中國文化有更多了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一定的民族自豪感,最終通過中國文化的映射,加深學生對德育的認識[8],提高德育滲透的效果。
比如在教學“茶”漢字時,這個漢字的上面是草,中間是人,下面是木,將茶和人保持最好的境界是天人合一進行了展現;“禪”字,左邊是表示的是“示”,右邊表示的是“單”,表明人只有心靜下來,才能夠單純,心思單純時,即使處在十分混亂的環境中,依然能夠得到禪!通過在識字教學中對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和道德意義進行挖掘,學生可以在識字中感受到中國漢字的哲學和智慧,既能夠實現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又能夠在啟迪學生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由此可見,識字教學與德育教育的融合,能夠讓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地生根,同時,學生在養成對漢字背后文化深挖的習慣之后,會在自我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不僅要重視德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對教學中不同時機的把握,還需要注重德育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結合,這樣學生在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習中,才能夠真正認同德育知識,并外顯于日常行為中[9]。
比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在學生完成對這篇課文的學習之后,老師可以設計“保護校園環境”的實踐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對實踐的方案進行制定與實施,并將各組實施的整個過程用手機錄制下來,由老師專門抽出一節課的時間,對各組的實踐視頻進行展示與討論,此過程中,學生會真切感受到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再如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老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走入生活尋找與花生一樣品質的“人”“物”等的任務,并對找到的對象進行觀察,以小短文的形式,描述清楚選擇的原因以及給自己帶來的啟發等,并讓學生將完成的小短文,張貼到教室的后黑板上,由學生課下抽時間相互查閱。還可以在學習完助人為樂主題課文之后,將學生帶到敬老院之中,感受老人無人陪伴的孤獨,既能夠實現對其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等品質的培養,又能夠激發學生愛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通過對多樣化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對于學習的德育知識的感受更加強烈,強化了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的開展效果。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符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符合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需求。小學語文老師要樹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在對德育教育落實中問題和意義了解的基礎上,從德育故事、德育情境創設、識字教學與實踐活動等方面,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將其培養成對國家、社會有用的新世紀人才,真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