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琰
(營口理工學院 遼寧營口 115014)
三全育人教育模式注重的是對學生全方位和全過程以及全員參與的教育,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該教育思想能夠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就目前情況來講,為了滿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高校應對社會中的一些有利資源和自身存在的優勢進行充分的利用,并在三全育人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為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保證大學生以健康的心理狀態面對學習和生活。
從三全育人的角度對高校的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夠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同時還充分落實了相關的教育方針,遵循了我國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同時,還使我國目前高校的心理學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學生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也得到了很好的滿足,有利于當代大學生樹正確的三觀,并保持了良好的心態和培養了良好的心理品質,為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提供有利條件。高校學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其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調動,通過不斷的思考和探索,將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充分的表達出來,不但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還為學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提供有利條件[1]。
三全育人屬于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三全育人就是在培養人才時要做到全方位和全員參與以及整個教育過程。因此,高校在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融入該教學理念,使學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立體和全面,有利于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轉變教師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使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識,促進學生學習知識技能,重視對自身綜合素養的培養,給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基于此,高校在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貫徹三全育人的理念[2]。
心理健康教育參與度不夠。就目前實際情況來講,高校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熱情和動力并不高,而且來自學生家庭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還有所欠缺,但是學生的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家庭成員應積極的參與到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同時,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比較關注其考試成績,很少關注學生的心理真實感受和情緒變化,從而導致學生在高校的學習和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難后,就會產生心理問題。除此之外,有些高校的教師并未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學生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只能夠自己消化,尤其是有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得不到滿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總體上來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少來自家長和教師等方面的參與[3]。
心理健康教育整個過程不夠細致。雖然有些高校為學生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教學,在課堂上教師只是單純的向學生講授一些心理健康知識,并沒有進行相關的實踐活動。同時,并未制定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機制,所開展的有關心理健康活動少之又少。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對整個教育過程進一步細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個方面開展全方位的教育,滲透到每個教育環節,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到全方位的教育[4]。
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有待提高。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是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負責對高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不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同時還要定期開展有關心理健康知識的活動,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疏導,在此基礎上還能夠進行心理學方面研究。但是在實際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缺少專業的教師,滿足不了學生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即使有些高校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覆蓋面不完全。由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得不到及時的干預,導致其心理問題進一步加重,最終影響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就需要組建一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團隊,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滿足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5]。
保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全員參與。高校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單純的依靠心理學課程教育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應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所產生的常見心理問題著手,這就需要高校的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其中包括高校的輔導員和管理人員以及學生家長等,將各自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學校通過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再加上其他人的疏導,有效預防學生產生不良心理情緒,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這樣大學生在多個人員的共同參與下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加理想,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6]。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其心理特征也有所差異,因此,高校在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深入貫徹三全育人的思想,即對學生開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保證學生在每個成長階段都能夠得到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高校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應在充分了解該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常見的心理問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能夠得到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在教學目標和內容以及方法設計中要符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盡量做到科學合理,保證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分為不同階段和層次。對于大一新生,應注重培養其自主學習和適應新生活的能力,針對其他年段的學生,應注重對他們在人際溝通和交往等方面的培養,針對面臨巨大就業壓力的高校畢業上而言,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強調對其抗壓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進行培養[7]。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應高度重視加大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開展高效的心理教學和研究工作,同時還應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發展的重要性,這就需要高校不斷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質量。高校可以從建設一支具有較強專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著手,多為教師提供一些提升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活動,使其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通過不斷的學習和交流,不但能夠全面了解和掌握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同時還掌握了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使教師的教學素養和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
綜上所述,高校應充分落實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不斷改進了創新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應盡量做到對全過程、全方位以及全員參與,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進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