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瓊
(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 廣東廣州 510075)
“理想與現實的關系”是大一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二章堅定理想信念第三節《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第一部分的內容,涉及三個方面的知識點:第一,理想與現象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需要理解理想與現實互為轉化的動態特點,需要厘清“用理想來否定現實”及“用現實來否定理想”兩種認識偏向;第二,實現理想的長期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第三,艱苦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重要條件。本部分內容是第三節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由于本部分在教材的編寫上重理論的分析,缺乏感性材料,我們的學生理解起來比較空泛而且困難,在備課過程中常感到這部分內容繞口、分論不足,需要老師加以補充與擴展,需化抽象為直觀,以幫助學生樹立相應的認識觀來指導自己的發展。
理想是現實的超越,此理想不是彼理想,彼現實又不是此現實,現實——理想(新的現實)——(新的)理想的動態遞進過程,又常常連接著長期性、曲折性與艱巨性,還需要有艱苦奮斗的精神,長路迢迢,即使有人幫你也還須自己篤定的意志和甘于孤軍奮戰,甚至還有條件的艱苦……
兩張刷屏圖片的啟發。2021年3月19日,中美高層的戰略對話,“兩個辛丑年的對比 ”圖刷爆了屏!“中國早已不是120年前那個‘辛丑’了”,類似的標題響徹中國大地,令國人的思緒剎時縈繞在這120年的歷史,感嘆著這個理想跨越了120年終于變為了現實。這兩張的場景圖片一下子點亮了星空,抽象的“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就有了生動形象的直觀材料了,而且是最有力的成功經驗。
習總書記金句“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強調,“注重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講話要求:要在全社會進行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宣傳教育,要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突出青少年群體,貼近青少年需求,幫助青少年弄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加深對黨的歷史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對黨的理論的理解和認識,體會在一百年的接續奮斗中,黨領導人民創造了偉大歷史,鑄就了偉大精神,形成了寶貴經驗,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人類社會進步史上的偉大奇跡的力量之源,樹立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之基。
圖片故事與習總書記講話的結合是黨史學習的力量:咱們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咱們中華民族的崛起史不就是一部非常生動的最有說服力的“理想變為現實”的教科書嗎?通過歷史事件與人物的選取來激發學生把握現實,筑牢理想,努力奮進的來體會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用小故事講透大道理,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認識理想與現實的動態發展過程的內涵,并正確認識理想轉化為現實所需要的艱苦奮斗精神的新時代注解。
黨史融入課堂教學,貫徹學校教育要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厘清好“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才能明確自己要立什么樣的德,樹立什么樣的理想,達到“以史為鏡、以史明志”的教學效果。于是在2020級的秋季招生班進行了本課例的初次嘗試。
教學思路:本課例以〈夢想——電視片《社會主義五百年》主題曲〉的MV出發復習思考我們的偉大理想和我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從而揭示我國當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全班三組同學就三組圖片的討論作為導入,幫助同學們穿梭到中華民族的危亡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艱難時期與自己努力考取功名時期。選取2021年3月中美高層對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閱兵,《覺醒年代》《這盛世你所愿》《筑夢路上》的視頻剪輯、李大釗、方志敏人物故事等黨史素材,結合信息化手段,以學生講黨史論事件,通過案例教學,學生演繹,教師講授歸納等方法,用歷史的選材幫助學生在“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矛盾中理解“理想與現實的對立統一關系”,建構起三大認知,厘清兩種認識偏向,從而建立起為理想而需做好現實中艱苦奮斗的思想情感準備;用歷史的選材引導學生感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救國、興國、富國、強國”的力量源泉,最后明確人的發展需要樹立理想來指導行動。
在教學過程中,選取2021年3月中美高層對話的場景圖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閱兵圖片和學生在大學軍訓,以及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長征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圖片,由學生說出圖片所講的事件,總結說:這跨越了120年、70年、18年之路終于贏來了理想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強起來的我們要學會思考:誰肩負起了這個重任?我們從歷史中看到咱們中國共產黨人自從有了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之后,在艱難困苦中取得最后的勝利,現實中那理想的燈塔,渴望的現實,他們就像自己的親人在旁邊告訴我們無論多艱難都要堅持的信念是源自內心從沒丟掉的理想,理想與現實的對立統一是理想與現實互為條件下的砥礪奮進,從中認清“用理想來否定現實”及“用現實來否定理想” 兩種認識偏向,相信堅定的正確的理想信念是走好當今每一步的力量支撐。
在第二個知識點上講解了這些數字:120年,70年,建黨一百年,馬上又迎來建國一百年,得出:理想的實現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一蹴而就輕而易舉就實現的過程,在黨史與國史中,選取了李大釗、百團大戰、渡江戰役、抗美援朝、中國原子彈爆發、98年抗洪、中美貿易摩擦、中國的十四個“五年規劃”連線圖的圖片,請學生來講述這些圖片背后的故事,啟迪學生領悟“實現理想的長期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道理,理解習總書記關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面臨著難得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在這個關鍵當口,容不得任何停留、遲疑、觀望,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鼓作氣、繼續奮斗”的講話,每一次面臨的挫折都是實現理想的考驗,理想轉化為現實的過程就如同航行在波濤洶涌中的船舶一樣,風浪對船舶的拍打有時是阻撓有時是推進,但再怎么艱難,目標總是要到達那個碼頭。
列舉中國的十四個“五年規劃”連線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目標實現進程圖,它的實現是在一個個五年規劃的目標實現的逐步邁進過程,是一個個前進的小理想變為現實的實現圖標,它的原理就是:理想目標越低、實現理想的時間越短;理想目標越高遠,理想實現的時間越長,我們要善于把理想分解為若干個目標的方法來逐夢,感受成功喜悅,培養自信的情感。
在學習“艱苦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重要條件”中,向同學們展示了兩個案例:一是觀察網上的一篇文章片斷:臺灣政論節目《夜問打權》2018年9月20日的這期節目中,臺灣新黨副主席李勝峰反復強調,“美國等西方國家,務必要重新認識中國大陸”。“當她衰弱的時候,她會忍辱負重;當她有本事的時候,她絕對堅強地抵抗到底,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用WTO的所有規則去創造今天的成就,不要忘記,所有那些所謂世界先進的國家站在那里,他們的成就,哪一個國家沒有殖民、沒有掠奪?只有一個國家,她今天的壯大,40年來的努力,沒有掠奪,沒有殖民……他是付出多大的代價,才從外貿一毛一毛,一點一點,所積累出來的國力才有了今天”。
二是播放校友、青年舞蹈家李響的介紹,然后請同學們結合兩個案例說一說習近平金句“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斗”的內涵,對于今天物質豐富的生活條件下,艱苦奮斗的精神卻是要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勇于不怕吃大苦、耐大勞,不惜獻出自己的一切”。學習從來都是辛苦的,在今天多元信息、知識大爆炸的年代,單一的知識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要想成就自己的學業與夢想,永遠都要有艱苦奮斗的精神。
最后總結:通過黨史豐富的史料力證:理想信念不是拿來說與唱的,要見諸于行動。用理想信念支撐行動,無懼艱辛,無畏路迢,堅信信念與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雙翼。在學習上,刻苦鉆研、不畏艱難,孜孜不倦地提升學業能力,錘煉過硬的思想道德素質;在生活上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抵制和反對鋪張奢華的生活作風;在工作上的奮發圖強就是要不怕困難、不避艱險。
在秋季招生班初次嘗試系統地融入黨史資料后,也在其他專題和其他班級,有目的的選取四史的史料進課堂,并結合百年建黨的特有節點,開展黨史學習與課程學習的融合活動,教學效果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在增加,嘗到效果的同時促使我反思了這次探索:
學生本有較扎實的歷史基礎,只是以這種形式串聯到課堂內容的方式比較新穎,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學生在參與中體會到了這些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竟包含著這么強大的人生觀,學生在學理上產生了較為強烈的共鳴。
對我們的學生而言,不管是老師還是同學選取的黨史故事,尤其通過學生對故事人物的演繹表演,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基本道理都深有感觸并且認同。因為我們正生活在新時代,目睹了抗疫、抗災、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青山綠水等一個個人民福祉在黨的領導下的改變與提升,體會到了祖國的飛躍發展而贏得了在世界上更多的話語權的變化……課后有的同學微信群聊天,說看了《覺醒年代》,心中有一股熱情,好想入黨了,對時代青年就要有時代的擔當的時代要求有了比較堅實的認識。
通過總結實踐和課后的師生對話,發現學生對黨史的興趣更多在于“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教育價值上。由于現在社會信息來源的多元化、碎片化和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還沒有塵埃落定,感覺成長中遭遇很多分不清的洪流令自己無所適從,結合黨史的學習與課程教學,尤如被一股清流浸沁,篤定與安穩。故此,學生的反映給予的啟示,黨史融入思政課,不能把黨史融入課堂只是走程序或是娛樂一把,而應該向學生傳達黨史的精髓,深化黨史的價值要義,所以在黨史學習上務必繼續強化,繼續提高自己的政治定位,堅定自己的理念信念,把貫徹黨的思想與育人理念落實到自己的教學教育過程中,站好立德樹人的崗位,牢牢抓住思政課堂發揮黨史教育的價值功能。
黨史融入思政課,不僅僅是素材上的價值,它的價值在于用自己的史料推進思政課的含金量,賦予思政課強大的力量支撐。
注釋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2021-03-31 新華網
[2]同[1]
[3]習近平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2021-03-08 新華社
[4]同[1]
[5]美國必須要重新認識中國!臺灣嘉賓動情發言感染全場 來源:觀察者網2019-05-27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Ⅰ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