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華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00)
就業權與和諧社會理念的契合分兩個層面:一方面,和諧社會所追求的公平正義包括在權利、機會、規則和分配上的公平。保障就業權的實現實質上就是保障就業的機會平等,涉及到“權利分配的正義”,這就是就業權實現與和諧社會在微觀層面上的契合之處。公平分配意味著我們社會的制度安排有利于每一個社會階層生活條件的改善,特別是有利于那些處于最不利位置上的人們的生活狀況的改善。羅爾斯在給出制度的正義原則時指出“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所依系的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
中國已經批準了《準予就業最低年齡公約》《禁止和立即行動消除最惡劣形式的童工勞動公約》《對男女工人同等價值的工作賦予同等報酬公約》《就業政策公約》等國際勞工公約,并在勞動就業領域與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眾多國際機構開展積極的交流與合作。平等就業是工作權的核心,實現公民的工作權,其實質就是要維護公民的平等就業權,因為“工作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因此,剝奪其實現這一自然傾向的任何情形都應該加以糾正”。
“就業”和“失業”是反映勞動力市場狀況的最主要的兩個指標,同時也是反映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是各國政府制定政策所依據和密切關注的指標。“就業”和“失業”是反映勞動力市場狀況的最主要的兩個指標,同時也是反映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是各國政府制定政策所依據和密切關注的指標。長期以來,我國關于“就業”和“失業”概念的理論界定缺乏可操作性,在缺乏理論支持的前提下,也就無法作出科學的量化界定。
這里,對“就業”和“失業”概念進行研究,是要從理論上對我國“就業”和“失業”的性質、特征、范疇進行描述;廓清目前被廣泛應用的多種混亂概念;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就業”和“失業”進行量化的可操作的界定;以便下一步對如何通過“就業”“失業”等指標判斷勞動力市場和宏觀經濟形勢等問題進行研究。
就業機會在我國是一種稀缺資源,所以就業機會的公平分配就顯得格外重要。換句話說,就是應當保護公民的平等就業權利,使每個勞動者都能有平等的機會去競爭工作崗位。所謂“平等就業”,實質上就是要反對就業與職業中的各種歧視行為。平等就業權利既是一項基本的勞動權,也是一項基本人權。
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是就業和勞動關系的實質內容,在此意義上,勞動關系的運行過程亦即勞動者就業權的實現過程,其中就業前、就業中階段分別與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階段重合。立法模式表明,勞動合同是實現勞動者就業權的一種法律工具。即使在就業法與勞動合同法分立的國家,雖然就業前階段主要由就業法規制、就業中階段主要由勞動合同法規制,但就業立法中含有勞動合同運行規則,勞動合同立法中含有勞動權實現規則。這種立法模式表明,即使是與就業法分立的勞動合同法,也具有保障勞動者就業權實現的功能。在我國,嚴峻的就業形勢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必須面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在此背景下,我國勞動合同立法雖然采取的是與就業法分立的模式,但在制度設計上應當比其他國家更重視促進就業的功能,應當把保障勞動者就業權的實現作為勞動力市場秩序和勞動合同運行秩序的基本取向和重要內容。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解決好廣大人民群眾的就業問題首當其沖。就業是每一位勞動者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和重要保障,也是其融入社會、共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的基本條件。促進就業關系到億萬勞動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會和諧發展、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是安國之策。為此,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中國特色的充分就業的目標,把它確定為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指標,十七大又在現有工作基礎上,提出了實現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的新要求。
勞動“就業”和“失業”是勞動力資源處于被利用或被賦閑的兩種狀態。無論是就業還是失業,都存在一個被利用或被賦閑的程度問題,因而“就業”和“失業”都需要進行進一步細分。
充足就業和不充足就業。就就業而言,勞動時間有長有短,勞動報酬有多有少。充足就業即勞動時間充足、勞動報酬達到一定標準的就業;與此相對,不充足就業即勞動時間不充足、勞動報酬達不到一個基本標準。不充足就業又可分為:與時間相關性的充足就業、與報酬相關的不充足就業等。
完全失業與不完全失業 。嚴格講,不應有完全失業與不完全失業之分。失業就是完全失業,只要工作了就是就業。不完全失業通常被用來描述一種生存狀態,即一些人為了生存,即使不一定能維持溫飽,但也必須從事任何活動形式的工作,而不坐等失業。因此,不完全失業也是不充分就業
就業和失業具有勞動力資源和經濟活動人口的規定性。所謂勞動力資源,是指有勞動能力的人;經濟活動人口是現實生產要素,是就業人數和失業人數之和。
經濟活動人口的要素規定性是,實際從事社會經濟活動,而不論具體的活動形式、活動內容、活動過程和活動結果。經濟活動本身有以下規定性:要占用時間;有勞動報酬。就業具備經濟活動的這兩個規定性。失業是經濟活動的暫時性中斷,沒有工作機會,也沒有勞動收入。
1、判斷宏觀就業、失業的形勢的概念有:就業量、失業規模、就業率、失業率和勞動參與率等總量和規模指標。
2、就業率是勞動年齡人口就業的規模,失業率是經濟活動人口中失業人數的規模,勞動力參與率與非經濟活動率之和為100%。這些指標都是判斷就業形勢的重要指標。
3、充分就業是“自然失業率”狀態下的就業總量,是勞動力得到充分利用的狀態。它不是一個微觀概念。
界定方法。界定就業和失業所依據的標準需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調查的最好方法是抽樣調查,因此,要對就業和失業作出可操作的定義,進行統計調查是必要的。然而,統計調查只有時點數,因此,還需要結合政府的行政記錄和統計報表等方式,獲得時期數。統計方法不同,“就業”和“就業”的定義就不同,目前國際上使用的都是勞動力調查的概念
我國關于“企業”和“失業”的傳統界定、就社會成員而言,公平的就業機會包括得到職業培訓的機會、得到就業的機會、得到在特殊職業就業的機會以及平等的就業條件。在就業過程中,能夠得到職業指導和分配工作的服務;有機會按照自己的選擇得到培訓和就業,只要他適合于這種培訓或就業;根據個人的特點、經驗、能力和勤奮程度得到晉升;就職期限的保障;同工同酬;勞動條件,包括工作時間、休息時間、工資照發的年假、職業安全和衛生措施以及同就業相聯系的社會保障措施、各種福利和津貼。
就業。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關于“就業”的明確定義,更不要說具體細分了。與其近似的是“從業”的概念,即從事一定社會勞動并取得勞動報酬和經營收入。從范疇上看,二者是一致的。
失業。目前,我國有兩種失業統計的方法和口徑,即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和失業率、城鎮調查失業人數和失業率。
就業促進是國家采取的幫助公民實現勞動就業的一系列措施的總稱。現代社會中幾乎各國的經濟政策都致力于解決就業問題。減少失業、促進就業是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各國政府在就業促進中的責任包括:盡力降低社會的失業率,盡量達到充分就業;通過監督與干預,建立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扶助特殊社會群體就業,對失業者給予救濟;建立公共就業介紹體制,為社會成員免費提供有效的就業服務。在我國,政府促進就業不僅是保障勞動者就業權實現的內在要求,也是國家保障公民生存權的重要舉措。我國《勞動法》對促進就業作了專章的規定。我國政府促進就業的措施主要有:通過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機會;采取措施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范圍內興辦產業或者拓展經營,增加就業;支持勞動者自愿組織起來就業和從事個體經營實現就業;建立和完善勞動就業的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