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云
【摘 要】傳統節日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民族文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當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幼兒園也常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日常德育活動之中,以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來開展適合的活動:主題活動、親子活動等,讓幼兒在自由寬松的愉悅氛圍中學習了解傳統節日文化,從而更好地促進其身心的良好發展,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幼兒園;德育
眾所皆知,傳統節日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民族文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當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幼兒園也常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日常德育活動之中,以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開展適合的活動,本文就如何融傳統節日文化于幼兒園德育活動中的有效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在實踐教育中探索出一些具體的做法。
一、挖掘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創設特色的節日環境
不同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民俗風情,現如今,傳統節日也愈發為幼兒所喜愛而接受。對我們幼兒教師而言,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環境創設則是幼兒園工作的重中之重,幼兒園節日環境的創設能引發幼兒對節日的期盼和向往,幫助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觀察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發展,提高其審美能力和表現欲望。幼兒也可以在節日環境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得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溫馨快樂的節日氛圍,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樂在其中。
然而,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面對這么多的傳統節日,哪一些才是既適合我們幼兒園活動的開展,又有益于學齡前幼兒發展的節日呢?挖掘適宜的節日很重要,首先,我們可以基于幼兒的生活經驗來考慮,選擇一些積極向上、正面反映幼兒生活的節日,如:清明節踏青、掃墓、吃粽子,幼兒已有一定的經驗感受,便能大大地提升參與熱情;其次,選擇幼兒感興趣、可以親身參與的節日,例如春節這種熱鬧非凡的節日,除塵、辦年貨、收紅包,自然是孩子們印象深刻且非常喜愛的節日。可見,只有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發展來選擇,認真挖掘和篩選,才能發掘出幼兒真正喜歡、真正需要的活動。后期,我們再對這些節日進行合理地加工、整理,融入五大領域的教育和環境的創設當中,使其更易于幼兒所理解、參與。
教師在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教育的時候,可以挖掘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創設富有特色的節日氛圍。例如,春節到來之時,班級教師便會結合當前的節日,和幼兒一同精心設置各具特色的環境,有的懸掛起了紅燈籠、鞭炮;有的在窗戶上貼上了窗花、年年有魚等作品,一方面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另一方面則突出了幼兒的制作過程,整個環境的布置,主題突出,讓大家一走進幼兒園就能感受到濃濃的新年氣息,感受到濃厚的年味。每當元宵節來臨之際,老師就會使用家長陪同幼兒上街看豐富多彩的正月十五鬧元宵活動的場景來布置教室、走廊;并組織進行親子制作“花燈”的活動,再將這些花燈展示在學園一樓大廳,讓全園幼兒一同在園邊吃湯圓邊賞花燈,進而感受元宵節的節日氛圍,加深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印象。除此之外,我園還充分發揮區域活動的有效性,為幼兒提供自主創作的機會和條件,鼓勵幼兒用自己靈巧的手大膽創作表現,從中表達自己對傳統節日的理解。如:大一班的美工區投放了卡紙、窗花制作示意圖等;大二班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盒子、瓶子引導幼兒制作花燈;中一班投放了各種大小不同的紅包,引導幼兒制作鞭炮……孩子們在輕松自由的活動中感受濃濃的節日氣氛,充分體驗節日活動帶給自己的快樂,從中感受到傳統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解讀傳統節日的核心價值,設計多元的主題活動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俗風情和民族文化長期累積沉淀而形成的一年中的特定重要日子。傳統節日因更具有通俗性、娛樂性的特點為幼兒所喜愛。傳統節日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與節氣有關的祭祀、祈福類的節日,例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一類是慶祝、娛樂類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等。還有一類是紀念日,如:婦女節、勞動日、國慶節等。傳統節日多,所傳遞的文化都有不同,那么,如何挖掘每個節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要設計什么樣的活動讓幼兒親身體驗,感受傳統節日所傳遞的文化內涵,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體會其中的獨特價值與深刻內涵,在眾多的民間節日中,我們基于每個節日背后所蘊含的核心意義,有選擇地進行對比、篩選,隨后認真挖掘、分析、遴選,去粗取精,將其中較為健康的、積極的、正面的、獨具本土特色的節日文化進行整理加工,并挖掘出節日文化中蘊涵的優良德育資源,巧妙地融入到主題活動及五大領域中,使其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變成幼兒更容易理解而接受的活動,從而讓幼兒深入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萌生愛國愛鄉之情。以端午節為例,每年端午節來臨時,各地都有包粽子、賽龍舟的活動,尤其在石獅市蚶江鎮每年都會舉行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而且還有許多的猜燈謎、海上捉鴨等精彩的活動。如何抓住端午節這一節日契機,有效地開展活動呢?帶著這一思考,我們首先帶領教師通過查閱資料、實地參觀等形式,了解端午節的起源、傳說及當地的民俗等,其次,再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來設計開展形式多樣的端午節主題系列活動。有小班段開展的親子活動“好吃的粽子”、班級對抗賽“水槍大戰”;中班段開展的勞作活動“制作香囊”、體驗活動“賽龍舟”;大班段開展的特色活動“水上捉鴨”、生活勞作“搓五彩繩”等,在這些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中,不但能讓孩子們體驗到民間民俗活動的樂趣,同時也能感受到民族傳統節日折射出的濃郁的文化氣息。在開展主題活動的同時,我們還從中選取適合的內容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如:在開展“好吃的粽子”的活動時,除了讓孩子品嘗粽子,我們還增加認識粽子、了解粽子的由來等環節,巧妙地做到寓教于樂,使孩子們直觀地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再如,重陽節來臨之際,為了發揚尊老、敬老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班段的孩子們舉行了一場以“九九重陽,老少同樂”為主題的聯歡活動。中小班孩子們首先在老師的帶領下通過視頻和圖片了解“重陽節”命名的由來以及風俗習慣,隨后孩子們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捶捶背、倒杯水等來表達自己對老人的關心和愛護。孩子們通過不同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祖輩們的關心與關愛,傳統文化教育的美德就自然地滲透到孩子們的心里。
三、重視傳統節日的滲透教育,開展有效的親子互動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家長認同、支持、參與幼兒園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為此,我們發現:親子互動是滲透傳統節日的又一舉措。有效的親子互動活動,既轉變了家長的育兒觀念,又拉近了親子之間的距離,從而建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有效促進家長、幼兒的共同成長。
因此,幼兒園應抓住節日教育的契機,與家長達成共識,為開展形式多樣的節日教育活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如:在我們開展中秋節這一活動中,大班的孩子對月餅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會提出自己的疑問:為什么月餅有大有小?月餅的餡是怎么包進去的?……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經過平常的家園交往,教師了解到班級有一位家長會制作月餅,于是,教師就開展了家長助教活動。邀請家長來到班級為孩子們現場演示制作月餅,最后還讓孩子們每人制作一個,并品嘗自己親手制作的月餅,大家你一口,我一口,通過這樣輕松的體驗活動中感受著節日的快樂。而中班段則通過形式多樣的親子活動,每個班級孩子們都準備了精彩的節目與家人共同慶祝,有孩子們的節奏樂“爺爺為我打月餅”;有的為爸爸媽媽作關于中秋節傳說的故事分享;有的用超輕彩泥制作了許多美味“月餅”……每個節目都贏得了大家的掌聲,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活動室內充滿著歡聲笑語,使孩子們、家長們進一步了解并喜歡這些傳統節日。這些活動的有效開展,不僅能使家長認識到傳統節日教育的教育價值,轉變其教育觀念;還加深了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活動后,教師再有針對性和幼兒展開游戲、討論,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引導孩子交流和分享自己的過節經驗,讓幼兒有話可說,有感而發。家園的密切合作,有效支持著幼兒體驗傳統節日,使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得到升華。
誠如郭沫若所說:“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在幼兒園時期,有效地融傳統節日文化于幼兒園德育活動中,既能加強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與理解,萌發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情緒情感,又能幫助幼兒各個方面獲得有益身心的發展,同時,也能更好地弘揚和繼承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精髓。只要我們善于用心地挖掘其中的教育契機,大膽地去嘗試、去探索,杜絕“拿來主義”,將節日文化與校園教育進行有機的結合,定能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出一條適合幼兒發展的傳統節日教育的道路,切實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和環境教育的價值,讓傳統文化深深扎根在幼兒心靈深處,使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解傳統節日文化,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從而更好地促進其身心的良好發展,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該論文為學園作為省級課題《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于幼兒園德育活動中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