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娟
摘 要:法學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法學專業學生正式執業前,獲取直接的、基礎的應用經驗,并最大程度提升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是各法學專業學院在法學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問題,而案例教學則是適合課堂教學的培養學生業務能力的教學方法之一。本文從英美和德國案例教學法的比較分析入手,分析我國法學專業案例教學開展與課堂設計。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學教育;應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6.067
案例教學通常是指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通過對教師指定案例的閱讀、調查、分析、討論等活動,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方法。法學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執業經驗尤為重要,而法律專業的執業經驗很難從課堂上專業知識的講授過程中獲得,最好是在執業過程中不斷感受、理解、提升,但法學專業教育畢竟不同于實務操作,對于法學專業學生的培養體驗式教學是達到這個教學目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體驗式教學中學生不是知識運用過程的旁觀者而是知識主動的獲取者、運用過程的參與者,學生能以帶入自身的方式進行判斷和選擇,從而真實體驗法律的應用。體驗式教學法通常包括案例教學、法律診所、模擬審判、專業實習等,其中案例式教學的實施為法律技能的培養實現了課堂內操練的可能,是一種使用廣泛的教學方式,也是最適合課堂教學的體驗式教學法。
1 國外法學教育案例式教學的現狀
案例式教學法最早在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采用,美國是判例法國家,既有判例被看作是闡明法律原則的原始材料。美式案例教學法是把精挑細選可推導出法律原則的案例作為教學資料培養學生,學生提前閱讀相關案例材料,教師課堂上不直接講授法律知識,而是就閱讀材料向學生提問、由學生自主討論、分析法院的判決,老師適度引導,進而運用法律正確分析案例,在分析的過程中理解掌握法律規則同時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案例教學法其實是判例法在專業教學領域的具體體現,同時英美法律專業教育重視法律職業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和職業能力。而案例教學法在我國想要最大程度發揮功效,一定要結合我國法律文化傳統、法學專業教育的實情、專業人才的現有培養體系,這些都與英美國家有很大的不同。
德國是大陸法系成文法國家的代表,我國與德國有更多的先天共性,其法學專業教育有很多值得我國借鑒。德國法學教育也是通過大量案例教學達到培養學生法律思維的目的,德國有將近一半的教科書都是案例書。以德國民法案例式教學為例,往往包括以下四步:第一,確認法律事實并找出案件中具體法律關系;第二,結合法律規則確認該法律關系的性質及認定根據;第三,完成法律規則在具體案件中的具體適用及法律與案件的結合過程;第四,得出結論即法律關系是否成立生效并產生相應法律效果。這種案例分析法將法律的實用、法律思維的形成、法理融入其中,最終實現三者的融合,并且重點關注案例分析推導過程,以學生為主導通過解析案件的邏輯結構,達到找出案件突破點正確解決糾紛的目的,不要求分析結果的單一性,但一定要有嚴謹的邏輯分析過程。德國的案例分析最值得我國法學教育借鑒的就是關注分析推導的過程,即使再簡單的案例也要把邏輯分析過程表達清楚,這正是德國案例式教學對我們的最大啟示。
2 我國法學教育中案例式教學法的研究現狀
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法律制度有其嚴密的邏輯體系,有界定嚴謹規范的法律術語和法律規則,專業學生的培養首先就是對法律概念、法律原則、法律制度的學習,以確立全面、正確的法律觀念和法律知識體系。且我國法學專業教育整體上是一門學科教育不是職業教育,培養的人可能是律師、法官、檢察官、法學家或法律顧問,對本科生全面適用案例教學法學習專業知識培養效果也不會理想。總體現狀差強人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2.1 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多有不足
我國屬于大陸法系,一直以來法學教育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分析,課堂仍然以講授為主,學生大多被動接受。案例教學所用案例簡單且無法體現法律條文的爭議點,可討論的余地并不大,引入案例往往是某個知識點的講解方法。法學專業現用教材大多是法律條文和法學理論的闡釋與分析,即便是有案例式教材也是判決的羅列和簡單分析,要想把這些案例運用到課堂上教師要對案例進行精心選擇、判斷、設計,以在一個案例中凝結多個相關的知識點并有邏輯順序地進行安排,這項工作的完成的確不易。
2.2 案例教學重視分析結果忽略分析過程
現階段的案例教學基本上采取一問一答的模式,學生是在老師既有思維模式中解決案例,沒有最大程度發揮其主動性。由于案例簡單設計的問題只要找對相應的法條,問題就順利解決,沒有分析論證的過程。案例往往是知識點的具體化,即便包括了一定難度的法律規則也被老師作為重點講解了。而案例分析中確認案件法律事實的過程、查找法律規定的過程、分析論證適用法條的分析過程往往被忽略,這些過程恰恰是訓練學生應用能力的過程,即使最簡單的案例也應該有基本的邏輯分析過程。德國的法學案例教學模式有其自身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尤其是案例分析過程中的思維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2.3 教師和學生難以適應
教師要成功完成案例教學,主講教師不僅專業理論知識基礎扎實還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通過老師的案例選擇、課堂設計、分析引導等學生才能在案例教學中收獲豐厚。但大多法學專業教師不僅負責學期教學還有科研任務,大部分教師實務經驗欠缺,難以真正開展案例教學。而法學本科專業的學生從小學大多都是在知識單項傳授的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針對本科生完全使用案例式教學法學習專業知識難以達到預期教學目的。目前我國正在推進中小學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學生學習主動性、創造創新能力、閱讀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這恰恰與案例教學的目標是一致的。
3 案例教學的具體設計
英美案例式教學在我國的推廣必須結合我國本土實際情況,本土化的案例教學應是在學習一定法律專業知識基礎上的案例教學,強調通過案例教學強化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并不是直接從案例中學習法律知識。本土化的案例式教學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法律知識的學習;第二,法律知識在案例中的應用。案例教學法對學生來說是專業知識輸入后的應用性輸出,對學生和教師的知識與應用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所以案例式教學不易在低年級開設,應安排在大學三年以后開展。
開課前教師的準備工作:確立教學目標及確定授課內容及教學案例。結合課時準備充分的授課內容,主講教師應預先建設網絡課程點,方便學生掌握整個學期課時的安排也便于資料的發放和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記錄。
3.1 教學案例的選取
首先是教學案例的選擇和整理,主講老師或教師團隊需要在課前結合課程內容整理出能直接適用于課堂教學的案例。我國不是判例法國家,在先已判案例在我國并不是有效立法,實際中適用于課堂教學并設計分析環節的案例教學教材幾乎沒有,教學案例的選擇和設計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1)教學案例的來源:最高法院定期公布的最新指導性案例、國民關注度高且有一定法律爭議的案例、教師結合實際生活和教學需要設計的案例,教學案例不能完全虛構,要有一定的綜合性和爭議點,有開展討論的余地。教學用的案例并不絕對限制為司法案例,有些特別的社會熱點問題也可以討論,用于解決法與非法的界限問題。(2)教學案例的數量:通常一門課的教學周期是16周,專設的案例分析課結合教學時間可以安排4-6次案例教學,專業課中的案例教學可以安排1-3次案例教學。(3)教學案例的發放:在學期初教師將案例材料放置在預設的網絡課程點上,老師可通過課程點的技術設置記錄并適度督促學生的案例閱讀及資料查找過程,事先準備后學生對案例有了自己的初步判斷,為之后課堂討論的開展做準備。
3.2 案例教學的課堂設計
課時安排上可以把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進行課時分配,其中3/4的課時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1/4的課時進行案例教學。案例教學的開展盡量安排在學期過半以后開始,學生有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才可能進行主動思考與分析。在開展案例教學的前一天可以就案件討論的點在課程點上進行引導和羅列。教師要設置好課堂問題,控制好提問的時間和順序,老師進行發問或追問,被問學生回答以后看其他人是否有不同意見,通過適當引導能否展開雙方辨析,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老師提問或追問時關注學生的分析過程,法律事實是什么、法律根據是什么、分析結果是什么、為什么用這個法律根據等問題。有時為了擴大討論的余地有些涉及案件裁判的關鍵點可以給的不明確,有多種假設多種分析多個角度。學生要以案例進行分組,一組一個案例,每個案例分為正反方,每次可以根據班級人數規模進行2-3個案例的分配,增加學生新鮮感和獲得感。讓學生真正就具體的案例經歷查找資料的過程、分析的過程、給出判斷的過程,老師要把學生的表現記錄在案(激勵機制),課程結束時在學生的考核中要有學習過程的體現。
3.3 學生的考核及案例教學的反饋
對學生的考評要綜合考慮,應包括專業知識的考核(70%)和案例教學表現的考核(30%)。對學生在案例教學中表現的考核主講教師可預先做考評表列明分項指標及每項指標的分值。案例教學對學生的考評包括結果考評和過程性評價,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案例分析課的積極性。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課前準備:主要有案例資料查詢、法律制度查詢、法學理論依據查詢,該部分通過網絡課程點的技術設置全面記錄學生上線查閱資料的次數并把查閱過程和查閱結果學生查閱到并采用的資料要上傳至指定位置以備保存記錄;(2)課堂討論:該部分通過主講教師制定的課堂表現記錄表進行記錄,主要就學生發言次數和發言內容的質量進行記錄和考評;(3)結果考評:主要是對學生最終提交的案例分析報告進行評價,案例分析報告主要內容是學生自己的案例分析過程,根據什么案件法律事實選擇適用什么法律制度、給出什么裁判結果,案件有爭議是法律制度有不足還是法律事實確認有問題,對現行法律制度進行反思并給出一定的措施和建議。
英美和德國的案例教學模式是經過長期的理論指導和實踐而成的,我國沒有統一系統的模式,通過對教學的總結與反思形成自己的案例教學模式。課后主講教師應就教學法、教學設計、教學效果及學生主動性調動方面反思,師生之間就存在的問題和改良之處進行交流討論以積累經驗完善教學法的實際運用。
參考文獻
[1]鄒育理.從美國的法律教育談“判例教學法”[J].現代法學,2000,(22).
[2]李龍.我國法學教育急需解決的若干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2,(7).
[3]范衛紅.國外案例教學法與中國法學教育[J].重慶大學學報,2006,(2).
[4]呂星宇.對話教學:為思維而教[J].教育學報,2008,(3).
[5]陳才庚.亞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4,(8).
[6]李政輝.美國案例教學法的批判歷程與啟示[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12.
[7]何美歡等理想的專業法學教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