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劍霞
摘 ?要:發揮想象、發現問題是人們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基礎,在素質教育持續深入的當下,如何引發幼兒聯想,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是眾多學前教師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基于此,文章以幼兒科學活動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聯想能力在幼兒自主提問中的重要價值,并提出通過在觀點分歧處、錯誤暴露處、知識重點和難點處等引發幼兒聯想,確保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有問可提”的教學措施建議,以為相關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聯想;幼兒;科學活動;“有問可提”
【中圖分類號】G615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2-0061-02
【Abstract】Exploiting imagination and discovering problems are the basis for people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inquiry activities. At the moment when quality education continues to deepen,how to trigger childrens associations and cultivate childrens problem awareness are important issues that many preschool teachers need to think about. Based on this,the article takes childrens scientific activ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alyze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association ability in childrens autonomous questioning,and proposes that by triggering childrens associations at points of divergence,wrong exposure,key points of knowledge and difficulties,etc.,to ensure that children ar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measures that are "asked to ask" in scientific activities,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teaching activities.
【Keywords】Association;Children;Scientific activities;ask questions
一直以來,教師都占據了科學教學活動中提問的主動權,而幼兒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很少主動發起提問。從表面上看,這種提問模式似乎省時、省力,且效果明顯,能夠讓幼兒學習更多的科學知識。然而,長此下去,幼兒提問權缺失,導致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沒有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促使幼兒逐漸變成了缺乏自主思考和獨立個性的“小綿羊”。那么,把提問權直接還給孩子是否就“治本”了呢?根據觀察發現,以往的簡單提問模式已經讓幼兒對教師產生了極大的依賴性,形成了一定的懶惰心理,產生了“提問依賴”。面對提問自主權的突然回歸,幼兒一臉茫然,“該問什么”“怎么問”“什么時候問”這些問題讓幼兒不知所措。對此,幼兒教師需關注幼兒身心發展實際,重視聯想能力在幼兒自主提問中的價值,有效抓住教育契機,發散幼兒思維,保障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有問可提”。
1.在科學活動中引發幼兒聯想的意義
聯想,就是由某人或某一事物想到其他人或事物的心理過程。通過聯想,能使幼兒對事物迅速形成新知表象,有利于幼兒探究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作為一種具有自然科學性質的科學教育活動,強調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著重對幼兒進行思維方法的指導以及訓練,讓幼兒的創新力、想象力、聯想力等得到全面發展。因此,聯想是重要的思維方法之一,通過在科學活動中引發幼兒聯想,可以使得幼兒在常見科學現象、知識基礎上發散思維,聯系日常生活大膽想象,能夠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充分調動幼兒的求知欲,激發他們提問的積極性;通過聯想,也能促使幼兒從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聯想到更加深入的科學本質問題,使得幼兒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有效拓展,有利于幼兒提出更深入科學的問題,有助提升幼兒在科學活動中自主提問的科學性、有效性。
2.引發幼兒聯想,讓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有問可提”的措施分析
(1)在觀點的分歧處引導幼兒聯想,向同伴提出反問
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常常出現意見不一、質疑同伴觀點而引發矛盾的問題,容易陷入互不相讓、各執己見的局面。這時,教師就可以啟發幼兒對相應的問題展開聯想,并向同伴提出反問,這些反問的提出使得幼兒的大腦高速運轉,促使幼兒積極展開思考、交流,其思維發生碰撞,有效提升了他們思維的活躍性。同時,通過反問—解釋—反問這一過程,促進了幼兒對科學本質內容的有效探究學習。
如在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會發光的物體”中,課前教師準備了實物:手電筒、電動玩具、積木、熒光棒等。由故事《螢火蟲找朋友》引出螢火蟲黑夜里看到發光的燈、眼睛就認為是自己的朋友,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鼓勵幼兒大膽地看看、摸摸、,以及擺弄教師事先準備的實物,尋找生活中會發光的物體,并仔細觀察說說自己有什么問題和想法。幼兒1說:“為什么你衣服上的小熊眼睛會發光呢?”幼兒2看了看:“因為這是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幼兒1反駁道:“不對,我的新褲子就不會發光。”這時教師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就可以實施相應的聯想引導:“仔細想一想,新衣服都會發光嗎?”幼兒1很快看了看自己的衣服,說道:“我褲子上貓咪的眼睛不會發光,可是這也是新衣服呀。”,幼兒2若有所思地說:“原來這與衣服的新舊沒關系。”這時,小熊眼睛閃爍了幾下就不亮了,他拍了拍自己衣服上的小熊圖標,大聲說:“你們看,一拍就會亮。”幼兒1也拍了拍自己褲子上的小貓圖標,反駁道:“不對,為什么我褲子上的小貓用力拍也不會發光呢?”幼兒2說:“看來也不是拍打的原因,哦,我知道了,肯定是因為小熊的眼睛這里安裝了燈泡。”幼兒1又挑戰了一把,問:“操場上的燈泡為什么不發光呢?”……
在以上案例中,通過教師引導,幼兒之間持續地反問和回答,讓幼兒在充分聯想的基礎上,層層遞進,逐次進行問題的解決,排除不正確的觀點,一步步地接近正確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體會到了主動提問、思考探究以及推理的樂趣,提高了幼兒自主提問的興趣。可見,在觀點出現分歧、意見不能達成一致時,可以讓幼兒進行充分聯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讓幼兒感受完整的思維過程,有助于提升其質疑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錯誤暴露處引發聯想,引導幼兒追根溯源進行提問
第一,巧設懸念,引導幼兒由果溯因進行猜想和探索新知。
人都有好奇心,對新鮮的事物和現象有想去了解和探索的本能。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基于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巧設懸念,設置幼兒容易出現錯誤的小陷阱,讓幼兒發現問題,并在實際生活經歷的基礎上進行聯想、思考。與此同時,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幼兒對問題的起因進行猜想并展開探究,通過逆向分析提升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開拓幼兒視野,增強幼兒知識運用的靈活性。
如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瓶中吹氣球”中,教師課前準備材料:氣球、礦泉水瓶。在課中,教師組織幼兒開展吹氣球的游戲比賽,比賽誰吹的氣球大,激發幼兒的興趣。通過游戲,幼兒發現氣球在瓶中怎么也吹不大,從而引發了幼兒的思維沖突,使得幼兒開始主動思考“這是為什么”,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幼兒對這一問題的原因進行觀察、聯想、交談、討論。其中,組A提問:“氣球放在瓶子中怎么吹不大呢?難道氣球漏氣了?”“為什么擠一擠瓶子氣球會自己跑出來呢?我們喝水的時候擠一擠瓶子水也會出來,會不會和這個有關系?”組B又問:“為什么之前氣球不放在瓶子里的時候我們可以吹大,而放在瓶子里就吹不大了呢?”在這一提問活動中,教師抓住時機引導幼兒在思維沖突中進行思考,為幼兒豐富了聯想素材,同時,讓幼兒對結果產生的原因進行思考分析,可以促進幼兒逆向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有助于幼兒雙向思維習慣的養成。
第二,鏈接日常錯誤認知,通過啟發聯想讓幼兒感知生活經驗和問題的聯系。
在日常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從多方面、多途徑進行幼兒錯誤認知素材的收集,并進行合理的活動設計,讓錯誤認知在科學活動中充分暴露出來。由于這些錯誤認知素材都和幼兒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聯系,容易引起幼兒的關注,能夠推動幼兒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聯想,使他們的提問更加具體、更有價值。例如,在大班的科學活動“會發光的物體”中,教師將提前收集的能夠發光的各種物品進行展示,同時暴露日常錯誤認知點,通過引導幼兒思考探究,讓其認識到玩具、燈等物品的材料本身是不會發光的,進而鼓勵他們對這些物品發光的原因進行深入探究。對于玩具、燈泡不發光原因的分析,幼兒提出了很多問題,如是不是壞了、是不是沒安裝電池、是不是沒接電源等,通過這種科學活動形式,幼兒自然而然地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考、提問。
(3)啟發幼兒從知識重難點中展開聯想,抓住關鍵性問題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掌握重難點知識,教師應當引導幼兒展開聯想,抓住關鍵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而不是局限于形式,為了提問而提問。
例如,大班科學活動“把報紙扔過河”中,教師組織幼兒玩“貼報紙”游戲,在游戲中,很多幼兒發現當快速跑起來的時候,報紙會貼在身上,當停止跑步時,報紙就會掉下來,從而知道了“跑動”“報紙貼身”這二者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進而聯系生活經歷,發散思維,提出問題:
幼兒1:“為什么跑動的時候報紙會貼在身上?是因為身體對報紙有吸引力嗎?”
幼兒2:“在快速跑的時候報紙為什么不會掉下來呢?可是平時其他東西怎么不行?”……
可見,在知識重難點處展開聯想,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中衍生新知,能夠讓幼兒對現象、問題的關系(報紙和跑動、報紙和風)有更深刻、準確的理解。
(4)在認知共鳴處進行聯想,引發新的問題,多角度地呈現出“井噴式”提問
科學活動重視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讓幼兒能夠多角度思考問題。因此,教師需通過引導幼兒聯想,讓幼兒舉一反三,發現新問題,推動幼兒的思維向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從而引發越來越多的新問題,呈現出“井噴式”提問。
例如,大班科學活動“風帆車”中,教師組織幼兒玩風帆車游戲,有幼兒提問:“風帆車的帆越大,上坡時越省力,為什么呢?”這個問題涉及了帆的大小和游戲結果的關系,教師趁熱打鐵啟發幼兒聯想:“還有哪些原因會影響游戲結果呢?”這時幼兒在觀察、聯想的基礎上,從更多角度提出了問題:
幼兒1:對著凹面吹為什么會省力呢?
幼兒2:帆大的風帆車為什么能上坡,帆小的卻不能呢?
幼兒3:如果坡度低點兒,風帆車會不會更容易上去呢?
由此可見,聯想能夠從一個問題引發多個問題,使幼兒的思維方式得以改變,使他們能從多角度、多視野去生發各種各樣的問題。
3.結語
引發幼兒聯想,能夠讓幼兒的提問內容更豐富、提問積極性更高、提問更有深度,讓幼兒根據已有生活經驗展開聯想,更能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在科學活動中引發幼兒聯想,保障幼兒“有問可提”,有助于培養幼兒自主思考、科學探究的良好習慣,提升其科學創新意識,同時也利于科學活動中良好氛圍的建立,增強師生情誼。幼兒教師需重視引發幼兒聯想的重要性,有效抓住一切教學契機、利用多種教學素材,啟發幼兒發散思維、積極展開聯想,注重提升幼兒的提問意識,促進幼兒愛問、敢問、會問。
參考文獻
[1]劉占蘭.學前兒童科學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支娜.幼兒園集體教學中教師提問方式的特點與改進[J].學前教育研究,2010(2).
[4]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5]周玲.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回應行為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