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飛


[摘 要]“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和“打電話”一樣,屬于解題策略和方案優化問題,這類問題具有強烈而明顯的操作性和實踐性,需要通過實踐探究總結出一般策略,進而建立一般的解題模型。
[關鍵詞]找次品;輕重;至少;次數;分組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2-0029-02
有一篇論文(以下稱“論文A”)分析了一道關于找次品的練習題:“一批產品共有6件,其中1件是次品,從外觀上無法分辨,只有質量略有差異,如何找出次品?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能確保找出次品?”并提出“一般通過分一分、稱一稱、找一找三個步驟,至少稱4次能確保找出次品”。文章作者還引導學生大膽猜想“正常情況下,如果提前告知次品是重于或輕于正品,產品數量介于3[n-1]與3[n]之間,能確保找出次品的最少稱量次數就是n”,并在后文中驗證了這個猜想,形成結論。
一、觀點對撞
而另一篇論文(以下稱“論文B”)則對論文A的結論予以駁斥,它不僅以檢測有1件次品的4件產品為例來反駁,還以有1件次品的14件產品為例,詳述了在不知道次品與正品誰輕誰重的前提下,找出次品的一般流程。按論文B的論述,當產品數量為14時,至少稱5次才可以確保找出次品。論文B還論證了3~76件產品找次品(不知次品與正品誰輕誰重)的檢測流程,并歸納出一般公式:當產品數量大于6時,產品數量與找出次品所需的最少稱量次數存在這樣的數量關系:當2[n-1]< [產品數量-49] <[2n]時,能確保找出次品的最少稱量次數是(n+4)次。
例如:在不知道次品與正品誰輕誰重時,如果產品數量為9,由于[9-49] = [59],2[-1]< [59] <[20],0+4=4,那么能確保找出次品的最少稱量次數是4;如果產品數量為14,由于[14-49] = [109],2[0] <[109] <[21],1+4=5,那么能確保找出次品的最少稱量次數為5。
筆者對論文B的結論持保留意見。下面,筆者同樣以14件產品為例來闡述個人意見。筆者的操作方法是:
首先把14件產品隨機編號為1~14,然后按照編號分成三組:a1組為1~5號,b1組為6~10號,c1組為11~14號。第一次稱a1、b1兩組,可能出現兩種結果。
(1)天平平衡。那么次品在c1組中,第二次可以稱11號和12號,也可能有兩種結果。①天平平衡,則次品必然是13號或14號。第三次可以稱11號(已證實為正品)和13號,若天平平衡,則次品是14號;若天平傾斜,則次品是13號。②天平傾斜,則次品不是11號就是12號,13號和14號必為正品。第三次可以稱11號和13號,若天平平衡,則次品必是12號;若天平傾斜,則11號為次品。
(2)天平傾斜。則次品在a1、b1兩組的某一組中,不妨將這兩組產品混合,再分為(3,3,4)三組,第二次稱(3,3)兩組,也可能有兩種結果。①天平平衡,則次品在“4”組中,按4件產品找次品的步驟,至少稱2次能確保找出次品。因此,至少要稱4次。②天平傾斜(假設左“3”組重于右“3”組),則次品必然在這兩組中,第三次則可在“4”組中取出3件產品與左“3”組對比稱量。若天平平衡,則次品必然在右“3”組中,同時可以推知次品偏輕,那么第四次可在右“3”組中任取2件產品對比稱量,若天平平衡,則沒放到天平上的那件為次品;若天平傾斜,則較輕的那件是次品。若天平傾斜,則次品在左“3”組中,同時推知次品重于正品,那么第四次可在左“3”組中任取2件對比稱量,若天平平衡,則次品是沒放到天平上的那件;若天平傾斜,則較重那件是次品。
二、操作驗證
通過上述操作方法可知,當產品數量為14時,至少稱4次即可確保找出次品,并非論文B中所說的5次。由此可見,論文B也有漏洞。那么在一批產品中,當不知次品比正品輕還是重時(只含1件次品),如何盡快找出它呢?筆者以為仍需降低層級,從最簡單的情況開始考慮。為敘述方便,設產品數量為n,依次編號為1~n,按照編號分為a2、b2、c2三組。
1.當產品數量為3時,需稱2次。操作如下:
第一次,稱1號和2號。(1)天平平衡,則3號必然是次品。(2)天平傾斜,則第二次稱1號和3號(確認為正品),若天平平衡,則2號是次品;若天平傾斜,則1號是次品。
2.當產品數量為4時,至少稱2次。操作如下:
第一次,稱1號和2號。(1)天平平衡,則次品為3號或4號,第二次稱1號和3號。若天平平衡,則可以確定4號為次品;若天平傾斜,則3號定為次品。(2)天平傾斜,則次品為1號或2號,第二次稱1號和3號,若天平平衡,則可推知2號為次品;若天平傾斜,則1號為次品。
3.當產品數量為5時,至少稱3次。操作如下:
把5件產品分成(2,2,1)三組,先稱(2,2)兩組。(1)天平平衡,則直接確認5號是次品。(2)天平傾斜,則次品在(2,2)兩組中,再按4件產品找次品的步驟來處理,至少還需稱2次,一共是3次。
4.當產品數量為6時,至少稱3次。操作如下:
把6件產品分成(2,2,2)三組,然后稱前(2,2)兩組。(1)天平平衡,則判斷次品為5號或6號。再稱1號和5號,若天平平衡,則判斷6號為次品;若天平傾斜,則5號為次品。(2)天平傾斜,則次品在前(2,2)兩組中,再按4件產品找次品的步驟操作,至少還需稱2次,一共是3次。
5.當產品數量為7~10時,也至少需稱3次。具體操作略。
這也說明,論文B中,產品數量為9時至少稱4次才能確保找到次品的結論是錯誤的。
三、原理探索
筆者通過大量操作驗證得出一組實驗數據。
從上表可以看出,當產品數量大于2,且不知道次品與正品誰輕誰重時,產品數量與確保找到次品至少要稱的次數存在這樣的數量關系:當[3n]+1<產品數量≤[3n+1]+ 1時,至少稱(n+2)次可以保證找到次品。例如當產品數量為4時,由于[30]+1<4≤[31]+ 1,即n =0,所以至少要稱0+2=2(次)。又如當產品數量為14時,由于[32]+1<14≤[33]+ 1,即n=2,所以至少要稱2+2=4(次)。
筆者在操作實踐后發現,在不知次品與正品誰輕誰重時,為了盡快找出次品,分組很關鍵,分組和操作時應遵循如下原則:
一是盡量將產品平分成三組(a、b、c),如果實在無法平分成三組,至少要保證其中兩組(a組與b組)的產品數量相等,且c組的產品數量與它們的相差1,第一次稱時選擇a、b兩組。
二是當[3n]+1<產品數量≤[3n+1]+1時,a(b)組的產品數量≤[3n],且c組的產品數量≤[3n]+1。例如當產品數量是5~10時,由于[31]+1<產品數量≤[31+1]+1,即n =1,所以a、b兩組的產品數量不超過3([31]),同時c組的產品數量不超過4([31]+1),這樣首次稱量時,若天平平衡,則次品范圍可以縮小到c組中。由于c組的產品數量≤[3n]+ 1,所以至少稱(n + 1)次即可找出次品。還是以產品數量是5~10時為例,由于 [31]+1<產品數量≤[31+1]+ 1,即n=1,所以a、b兩組的產品數量不多于3([31]),同時c組的產品數量不超過4([31]+1)。
當稱a、b兩組時,若天平平衡,那么次品可以鎖定在c組中,因為c組的產品數量不超過4,所以找出次品要稱的次數不超過2次,總次數也不超過3次。
三是考慮到如果首次稱量時天平傾斜,則次品在a、b兩組中,所以在分組時還應考慮到二次稱量后確定次品所在組別,同時還應能夠判斷出次品是輕于還是重于正品。例如產品數量為70時,若分成(20,20,30)三組,當(20,20)組平衡時,次品在30件組中。由于30>28,根據前述理論可知,在不知道次品是輕于還是重于正品的情況下,30件產品無法稱4次保證找到次品;若分成(25,25,20)三組時,在稱(25,25)組傾斜后,鎖定次品在這兩組產品共50件中,第二次無論怎么稱,既無法確定次品在a組還是在b組,也無法獲知次品是輕于還是重于正品,這樣對于50件產品,同樣無法保證在4次稱量內找出次品。而如果分成(21,21,28)三組,若天平平衡,則次品在c組的28件產品中,按前述理論稱4次即可找出次品;若天平傾斜,則次品在a、b兩組的某一組中,記住a、b傾斜的情況,第二次在c組中取21件產品與a組對比稱量,即可判斷出次品所在組別,并確定次品是輕于還是重于正品,按理論已知次品輕或重于正品的前提下,21件產品只需稱3次即可找出次品,共5次即可找出次品。根據上述原則,分成(22,22,26)三組或(23,23,24)三組,同樣稱5次即可保證找出次品。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