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善玲
[摘 要]在抽屜原理的語境里, “不管”“總有”“至少”這些邏輯關聯詞屬于“新面孔”,學生理解起來費勁,對此,教師應該重理解內化輕結論描述,從數據分析著手,不僅指點學生發現數量變化規律,還要讓學生運用“不管”“總有”“至少”等抽象的邏輯詞來揭示規律。
[關鍵詞]抽屜原理;數據分析;數學規律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2-0021-02
“抽屜原理”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它體現的是一種排列組合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應用廣泛。但是教材卻以一種抽象和理論的面目呈現該內容。教學時,怎樣才能將排列組合的解法簡單明了地詮釋出來?許多教師都付出過艱辛的努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課堂現狀】
師:有三個偉大的蘋果為人類科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你們知道嗎?
生1:一個是掉到牛頓頭上的那個蘋果。
師:見多識廣。
生2:還有喬布斯的“蘋果”手機。
師:這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帶給人類全新的手機體驗方式。第三個蘋果呢?
生3:不知道。
師:西方神話中,亞當和夏娃偷吃了蘋果,締造了人類。
師:老師這里也有3個蘋果,將它們隨意裝進2個果盤里,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放法?分組合作探究,可以采用學具拼擺、稿紙上畫示意圖、分批計數等方法研究。
師:每組選派兩名代表匯報,一人解說操作方法,一人進行動作演示。
展示學生成果:(2,1)、(1,2)、(0,3)、(3,0)。
師:(2,1)和(1,2)、(0,3)和(3,0)都只是順序不同,只算作一種情況。為了辨認方便,以第一個果盤的蘋果數為基準,統一按照由多到少的順序排列。如此一來,3個蘋果裝進2個果盤里,出現兩種分裝方案(3,0)和(2,1)。
師:如果數字繼續變大呢,把4個蘋果裝進3個果盤里,共存在幾種不同的分裝方法?
展示學生成果:(4,0,0)、(3,1,0)、(2,2,0)、(2,1,1)。
師:將4個蘋果裝進3個果盤里,先分析數量關系,什么是恒定的?
生4:無論采取何種分裝方案,3個果盤里的蘋果總數恒等于4。
生5:一個果盤里最多可以裝4個蘋果。
生6:最少可以一個都不放。
師:也就是說,無論怎么放,容量最多的果盤里會有4個、3個、2個。換言之,無論怎么設計,必然有一個果盤里放置的蘋果數不少于2個。
顯然,整個教學過程流暢有序,條理清晰。由3個蘋果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通過實驗活動探究“3個蘋果裝進2個果盤”時,會將分布情況相同但是數值順序不同的方案歸并為一種方案,而且受有序思維的影響,會以某一盤為標準,按照由多到少的順序排列;接著根據活動經驗和思維方式解決“4個蘋果裝進3個果盤”怎么分配的問題時,學生輕車熟路,很快得出結論;最后,教師想通過指導學生觀察數量關系的變化規律,進一步挖掘實驗結果背后的數據,得出數學化的法則和結論,使學生的思維從感性走向理性,從定量分析走向定性分析。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無論采取哪種分裝方案,必然有一個果盤里放置的蘋果數不少于2個”這個結論最終還是由教師自問自答、自說自話。
【教學改進】抽屜原理的結論是這節課的難點,難度過大,就要分散攻克,數據分析依然是有效的突破口。
師:把4個蘋果裝進3個果盤,一共有幾種分裝方案?
(學生先用學具代替蘋果拼擺,然后在紙上畫出示意圖,分塊記數)
展示學生成果:(4,0,0)、(3,1,0)、(2,2,0)、(2,1,1)。
師:還有其他方案嗎?
生:沒有了。
1.初步觀察,檢查確認感知
師:觀察以上四種方案。各種方案里,蘋果數最多的果盤最多時能達到多少?是第幾種?為什么?
生1:顯然是第一種分裝方案,因為所有的蘋果都放進這一個果盤了。
師:所有蘋果集中于一盤,數目最多。那么最少是多少呢?這又是為什么?
生2:裝有蘋果最多的果盤里的蘋果數最少時是2個,也就是第3種和第4種分裝方案,因為蘋果最大限度地平均分散了。
師:裝有蘋果最多的果盤里的蘋果數由4個、3個到2個,為何一路下降?
生3:因為將剩下的蘋果轉移到其他果盤了。
師:也就是說,要讓最大量變少,其他果盤就要多分擔、多分攤。
2.再次觀察,總結規律
師:回過頭來綜合對比分析各種不同的放法,蘋果數最多的果盤,在數量上有什么變化規律?
生4:逐漸遞減。
生5:但是有最低值,最少有2個蘋果。
師:“最少有2個蘋果”,用數學的專業邏輯術語,應該說成“至少有2個蘋果”。(板書:至少)
師:換言之,不管怎么放,數量最多的那個果盤里至少有2個蘋果。那是不是意味著每個果盤都是這個標準?
生6:不一定。有的果盤達到不少于2個的標準,有的則少于2個蘋果。
師:能概括一下嗎?
生7:把4個蘋果裝進3個果盤,無論采取哪種分裝方案,至少有2個蘋果會裝進同一個果盤。
師:這種現象是偶然還是必然?
生8:必然的。
師:把4個蘋果裝進3個果盤,無論采取哪種分裝方案,必然會發生某一個果盤里至少放進2個蘋果的現象。換成數學專業語言就是:把4個蘋果裝進3個果盤里,至少會有2個蘋果裝進同一個果盤里。(板書:至少)
師:這個結論是我們通過實踐活動驗證出來的。
3.三次觀察,假設推導
師:對比四種裝法,哪種更能直觀地反映這個結論呢?為什么?
生9:第四種更能直觀地反映這個結論。因為蘋果被最大限度地平分到各個果盤,避免兩極分化。
師:如果要讓裝的蘋果最多的果盤的蘋果數量最少,你覺得該怎么操作?
生10:先在每個果盤里裝1個蘋果,剩下的那個無論裝到哪個果盤,這個果盤里就會出現2個蘋果。
師:這其實是假設法,先假設每個果盤里裝1個蘋果,這種做法其實就是哪種分配方案?
生11:平均分。
師:剩余的1個如何安置?
生12:隨機放進一個盤里,那么這個果盤一共就有2個蘋果。
師:只有平均分才能盡可能讓各個果盤數量最少,不至于出現“冒尖”的。平均分后,還多1個,只能塞進某一個果盤里,不可避免出現有個果盤里裝了2個蘋果。誰能用算式來表達這個規律?
生13:4÷3=1……1。
師:商1和余數1各自表示什么意義?
師:在探究把4個蘋果放進3個果盤一共有幾種方法的問題中,主要采取兩種研究法,一是一一列舉所有擺放法,二是運用假設法來揭示其中的數學規律,你更傾向于哪種方法?
【教學反思】
首先,抽屜原理的應用十分廣泛,其背后的深刻數學規律,學生卻鮮有涉足,更不要說用算式去證明和推導了。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學具操作或者畫示意圖來解說這種現象,通過解說達到理解內化“抽屜原理”的目的,這就是數學證明的低級形式和初級階段。通過這樣的方式訓練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能為學生以后學習嚴謹專業的數學證明打下基礎。因此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重在指引學生將生活問題進行“數學化”處理,幫助他們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會用數學理論解釋生活現象的樂趣和科學性。
其次,重理解輕發現。理解是先出示結論,然后解釋這個結論,還是邊理解邊生成結論?顯然,對于結論描述的術語里涉及的“不管”“總有”“至少”等邏輯關聯詞,需要與學生的口語互譯互通,才能讓溝通更為順暢。教師要將文字性和語言性的學習素材納入學生已有話語體系里,融為一體,學生才能從原有知識結構中找到與新知高度相關的連接點。這樣,新舊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就會交匯合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學生對新知的認知也更加自信和深刻,同時原有的知識也會得到提升和升華,這些語言文字上隱性的學習素材就能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
最后,數據分析是歸納出抽屜原理結論的必由之路。小學階段慣用的數據分析法是對比分析法,通過對比多組數據的差異和增減關聯性,從而揭示其背后隱藏的事物變化規律,其特點是直觀反映事物數量方面的變化規律,并且可以將這種規律用數學運算進行量化。
(責編 金 鈴)